丁盤嶺笑了笑:“你應該沒聽說過,我們北方的鄉下,有些地方挺信這個的……”
這一下提醒了丁長盛,脫口說了句:“太歲?”
“像不像?”
丁長盛連連點頭:“是像,確實有點像。”
丁磧也是一臉恍然。
怎麼好像都知道的樣子,偏自己不知道,易颯隻好去朝宗杭找安慰,好在宗杭從不讓她失望:“什麼太歲?犯太歲嗎?”
丁盤嶺搖了搖頭:“國古代的傳說裡,太歲就是生活在地底下的,形狀像肉一樣,所以又被稱為‘肉靈芝’。有句話叫‘太歲頭上不可動土’,就是因為古人普遍認為太歲是凶神,挖到這種東西很邪門,會給人帶來災禍。”
說著指了指電腦:“信號一會有一會沒的,但你可以搜一下,說法應該挺多的。”
宗杭趕緊過去,點開網頁搜索,輸入“太歲”兩個字。
易颯也湊過來看。
信號還可以,網頁卡了會就出來了,條目還真不少。
原來一個“太歲”,有這麼多種解釋。
第一種解釋是道教裡的神,太歲星君。古時候,一甲子是六十年,傳說每一年,天上就會派一個神仙出來值班,負責管理這一年出生的人一生的禍福,常說的“犯太歲”,就是指某某人的流年不大好,衝撞了今年的太歲神。
這解釋神話色彩太濃了,而且宗杭感覺,漂移地窟的那位,跟天上的神仙……好像沒什麼關係。
第二種解釋是凶神凶物、邪門陰怖的玩意兒,也就是丁盤嶺口的“太歲頭上不可動土”——它一般藏在地下,形狀像個肉塊,你彆去動它,一旦挖著了,災禍就來了。
還列舉了兩則誌怪故事。
一則出自《酉陽雜俎》,說是有一戶人家,建房子時,偏要在“太歲頭上動土”,結果“見一肉塊,大如牛,蠕蠕而動”,沒過多久,家裡人就死了個七七八八。
另一則來自《廣異記》,主人公姓晁,大概二少年秉性,從不信鬼神,偏喜歡在衝犯太歲的方位挖土,有一天居然挖到一塊蠕動的白色肉團。
晁姓小哥也是剛猛,非但不怕,還揮起鞭子抽了它幾百下,然後扔到路邊。
當晚,有人聽見一個聲音問那肉團:“你怎麼就這麼被打了,不報複他呢?”
肉團回答:“他血氣方剛的,我拿他沒什麼辦法。”
然後,那肉團就不見了。
第三種解釋更科學化一些,認為太歲是一種生物,古已有之。
古代典籍裡最早提到太歲的,是《山海經》,稱它為“聚肉”、“視肉”,總之脫不了一個“肉”字,可見它的質地確實跟“肉”挺像的,《本草綱目》裡也提過它,叫它“肉芝”,“久食,輕身不老,延年神仙”,它可以自生自長,“食之無儘,尋複更生如故”。
隻是非常稀罕,據說秦始皇當年派徐福出海找仙藥,列出的藥名,就有一味是“肉靈芝”。
解放後,國內有過幾次民間發現疑似“太歲”的記錄,多在北方。
現代科學認為,太歲是一種罕見的黏菌複合體,差不多跟地球一樣古老,以至於有人宣稱它是一切動植物和人類的祖先,說是它當年進化的時候,其實前途一片大好,隻要願意,它可以選擇進化成植物、動物,或者菌類,但它自己停止進化了。
當然,眾說紛紜,並沒有權威定論,一是因為這玩意實在太過稀少,樣本奇缺,沒法展開係統研究;二是黏菌體的成分複雜、種類繁多,每次發現的都不太一樣,換句話說,從來沒發現過兩種一模一樣的太歲。
……
再往後翻頁,就沒什麼新說法了,來回往複,都是那幾句。
丁盤嶺知道他們看得差不多了:“是有點像吧?”
這可不止“有點”那麼簡單,宗杭覺得幾乎可以下定論了:難怪之前易颯拿烏鬼匕首又劈又砍的,那東西沒暴躁,也沒反擊——對它來說,反正隨生隨長,修複能力那麼強,根本不認為被劈砍是一種傷害。看書溂
易颯忍不住:“但地窟裡那個有幾層樓高,它能長到那麼大?”
丁長盛接茬:“地理環境不一樣吧,我們北方的傳說裡,都是在土裡挖到的,深度往下幾米,最多不過十幾米,大小嘛,或是‘大如牛’,或是‘大如盆’,但這兒是三江源,我們吊機放繩的時候,接了七根繩,接近一千米了,而且下頭還有水,聽你們的說法,它外殼上又包著息壤,活了不知道多少年了,長到這麼龐大,好像也有可能。”
“那它……”易颯話沒出口,自己先瑟縮了一下,四麵看看,聲音低了下去,像是生怕被什麼聽了去,“那它也像我們一樣,有腦子、有知覺,能思考事情?”
宗杭低聲說了句:“能吧,如果真是它布置了息巢、又誘導著你編了個上一輪明的故事,它能不會思考嗎?”
易颯嘀咕了句:“這是成了精了。”
丁盤嶺說:“應該是並沒有停止進化,其實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