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天幕紮心言論,李隆基...李隆基他臉又僵又黑,對天幕講述又無可奈何,總不能跳起來打神跡吧!
不是他不想,而是他…夠不著啊!
而劉徹則忍不住笑出聲:後人挺尖牙利嘴啊,幾l乎是指著鼻子罵人。
見他人罵皇帝,同為帝王的他肯定不喜,但人家罵的又不是他,所以...關他何事呢?
要生氣也該唐太宗氣,對吧?
唐太宗...他不氣不氣,不氣才怪!
李世民氣紅了眼,可對後代李唐皇帝無可奈何,心痛無奈,抱著才出生的小兒子吸取力量。
稚奴,耶耶不氣不氣,耶耶真的不氣。
可是朕好想奏人啊!
【華夏曆史上比較著名的哭陵,一在唐代。
一是近代戰時,四百多名國君在孫先生陵前哭訴不公,這次哭訴直接將蔣光頭的軍心哭去大半。
而唐代臣民在哪裡哭呢?
唐太宗昭陵。
唐製有獻俘儀式的規定,國家將士打了勝仗要到昭陵獻俘,獻得最多的是蘇方定將軍,有三次。
而唐製同樣有規定,臣民有冤屈者,可以在昭陵跟前哭訴】
唐
唐初君臣驚愕地瞪大了眼:哭陵?
難道…後代皇帝讓臣民受了很多委屈?
這…一時間群臣麵麵相覷,不知該如何開口。
李世民一拳砸在案上,怒氣衝衝道:“朕的子孫到底乾了些什麼?”
竟然讓哭陵被後人所知,難道那皇帝比唐玄宗還昏聵?
房玄齡斟酌著語氣,小心翼翼猜測:“或許沒那麼嚴重?”
他抬頭看著天幕上第一次哭陵事例,無法說服自己,在昭陵前哭訴的人沒受到冤屈。
天幕語氣深沉:【為什麼會在昭陵跟前哭訴?
因為唐太宗在唐人心中形象,就跟圖書管理員在我們心中的地位一樣。
我們受委屈時會想:要是他在就好了!
而唐人委屈了,他們也會想要是太宗陛下在就好了!
所以晚唐詩人李洞寫下:公道此時如不得,昭陵慟哭一生休;
李商隱望著昭陵方向長歎:天教李令心如日,可要昭陵石馬來;
到宋朝時陸遊亦歎:積憤有時歌易水,孤忠無路哭昭陵】
啊!
程咬金瞪大了眼,怎麼回事?
大唐人哭訴也就罷了,你們宋人怎麼也來哭?
你們不是看不起我們大唐嗎?
原本心中憤懣的李世民突然卡殼,原來天幕說的哭訴…是這樣的哭訴!
就…很突然,有點開心又有點小赫然。
大唐曆代群臣看著天幕上出現的宋明清各代的昭陵詩句,拜謁者有,借古悵意者亦有,頓時心中升起自豪感:嘿嘿!咱們太宗陛下可是提劍定江山的頂級帝王。
而大唐後期的臣子
,則望著詩句出聲:要是太宗陛下能顯靈該多好?
大唐定能重開山河,重返貞觀治世,而不是山河破碎,民生哀嚎。
而朱元璋的手,擺得跟朱棣一樣快:彆拉扯咱大明啊!
那是大宋哭訴,跟咱大明無關係。
大明挺好的,不需要向幾l百年前的唐太宗哭訴腹中委屈。
真的,天幕上的詩句都是遊曆所寫,跟大宋不同。
大宋丟人大明不丟人。
【為何唐太宗會引來各代文臣追捧?
很簡單,除了能讓良將得用,直臣有為外,還因為唐太宗自己很強!
軍事:有事他先上,戰前不退縮,與軍卒共披甲,結束隋末亂世一展天下太平。
政治:他有主見的同時,也善於納諫,兼聽則明;
性格:寬容有人情味,真性情又接地氣的同時,又有毅力克己複禮,顧念舊情。
……
用現代的話講就是:唐太宗就是個六邊形戰士!】
漢
劉徹默默地猜測著六邊形戰士含義,順便把唐太宗與自己比較。
用人方便,他自詡不比唐太宗差,甚至能更勝一籌。
他撐著下巴,眼角撇過不作聲的群臣,對他們臉上流露出的向往並不在意。
自己定期更換朝中重職,才能激勵朝中眾臣更進一步,在身居高位的引誘下,他們才會努力施展才能,為大漢效力。
他的做法難道不對?
明明很對!
唐太宗雖好,但他走的是小朝廷,人數精簡職位偏少,不利於官員升遷。
而他空職行為就很貼心了,人人都有機會當丞相。
他摩挲著下巴自我判斷:用人還是朕厲害。
隻是…劉徹微微掀起眼皮,自己唯一短板就是:沒有親身上過戰場!
不過…他眼眸落到衛青霍去病身上,臉色露出一絲笑意:朕有帝國雙壁,不缺武功!
【在胸懷、能力及性格魅力組合下,讓唐太宗對自身充滿自信,他能做大唐領頭羊!
正如他自己所言:吾執弓矢,公執槊相隨,雖百萬眾若我何?
這種強烈自信,給予了臣子極大的安全感。
你有才學,可以在朝廷上提筆安社稷;
想要君臣佳話,可以學魏征做個名垂千古的諫臣;
身為武將可以在戰場上建功立業,成就赫赫威名,卻不用擔心被‘莫須有’的罪名折了性命。
就算你喜歡抬杠如機槍掃射朝堂,被同僚厭棄,也會有明君看穿你的本質,讚你‘疾風勁草,板蕩誠臣’。
在他手下不用鬱鬱不得誌,被迫寄情山林(陶淵明);
也不用擔心立下功業,卻被冤斬南門(於謙)。
無論是那個階層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達成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的宏願】
秦
聽著天幕滿滿的讚
揚,秦始皇輕笑:後人真是愛唐太宗。
唐太宗用人之能,甚有獨到之處。
不過…他亦不差!
隻要能為大秦出力者,即便是六國遺民,他亦能接納!
他半垂眼眸,輕輕掃過殿內群臣:“朕維初在昔,要四夷八蠻儘皆臣服,讓民遮蕃息,天祿永得。
是以除了爾等從協外,朕需安邦賢才,諸位若有賢者當可舉薦,朕重重有賞!”
群臣齊齊躬身應承:“諾”
武將並無多少心思,而各家博士在躬身瞬間,餘光與身旁同僚悄然一陣刀光劍影。
有天幕泄出的科舉和造紙術,他們能預見未來朝堂上有大變。
而這次舉薦,便是填充自己朝堂力量的最後時機,他們怎能放過?
隻是…有博士心中暗歎:神跡泄出太多曆代朝政,對於大秦…不知是福還是禍?
他的擔憂並不能傳到秦始皇心中,他指尖摩挲著竹簡上的‘造紙術’三字,眼眸亮得驚人,隻要他掌握了造紙術,天下遊士儘在他手中,如此一來大秦定不會出現一世而亡!
隻是…他抬起頭望向天幕:神跡何事能細講造紙術?
&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