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仙師可是知道有將星降世?”趙昀不僅大喜過望,他回憶自己夢到的那些大宋將領,唯有孟珙和王堅稱得上是名將,終究少了些;現在聽聞沈隆說有名將,他還以為有武曲星君降世庇佑大宋,連聲問道,“敢問仙師此人如今身在何處?在那位將軍麾下?”
趙昀打算一打聽出來就抓緊時間培養,好讓他迅速升官,成為大宋的架海紫金梁、擎天白玉柱,仙師指點的名將,那定然是不同反響。
“若論軍略,此人或許不如嶽武穆那般智計百出;但他的用兵之道卻也非常紮實,乃是如同廉頗一般穩紮穩打的類型。”沈隆說得當然是郭靖了,“兼之此人秉性耿直,斷無和其它朝臣同流合汙的可能。”
這才是我大宋需要的將領啊,趙昀隱隱覺得,這樣的將領似乎比嶽飛更加合適,連忙出聲再問,“還請仙師告知其姓名。”
“眼下還不是時候,此人身世頗為坎坷,如今還不能從軍立功,等到合適的時候我自會將他引薦給你!有孟珙在,就算端平入洛失敗,大宋也無亡國之危,你可以利用這個時間收攏朝政大權,如此才能施展先前所學。”孟珙病死的時候隻有五十出頭而已,若是能找個機會幫他診治一番,說不定還能活得更長一些。
將來讓郭靖加入孟珙軍中,在孟珙和王堅的嗬護下必然能夠加速成長,孟珙曾以一人之力統禦南宋三分之二戰線上的戰事,由於其在抵抗蒙古軍的傑出表現,被後世軍史家稱之“機動防禦大師”;王堅與副將張鈺堅守釣魚城,多次擊退蒙軍的進攻,甚至打死了蒙古大汗蒙哥,這樣的名將足以幫助郭靖將他從《武穆遺書》中所學到的兵法融會貫通。
細細叮囑一番,沈隆悄然退去,隨後南宋朝廷接見了拖雷,雙方一拍即合,敲定了南北夾擊共同攻打金國的計劃。
然後郭靖和沈隆繼續護送拖雷北上返回蒙古,一直到將他送到宋金邊境,目送拖雷登上海船之後方才回到牛家村。
又過了些日子,郭楊兩家的新房已經起好,正式搬進去住了段時間,就聽到宋軍揮軍北上,和蒙古共同夾擊金國的消息。
郭靖想著金兵定然擋不住大宋和蒙古的進攻,完顏洪烈很有可能死在亂軍之中,他想要親手報仇,於是和沈隆一起再次北上,前去尋找完顏洪烈。
黃蓉自然也跟了過來,一路北上見到大宋的軍隊收複舊土,郭靖欣喜不已;行至山東境內,但見沿途十室九空,路上行人紛紛逃難,都說蒙古與金兵交戰,金兵潰敗,退下來的殘兵奸淫擄掠,無所不為,越向北行,越是瘡痍滿目,心想兵凶戰危,最苦的還是百姓。
這天來到濟水畔山穀的一個村莊,正想借個地方飲馬做飯,突然前麵喧嘩之聲大作,人喊馬嘶,數十名金兵衝進村來;兵士放火燒村,將眾百姓逼出屋來,見有年輕女子,一個個用繩縛了,其餘不問老幼,見人便砍。
郭靖見了大怒,縱馬上前,夾將帶隊軍官大槍奪過,左反掌揮出,正打在他太陽穴上,這些時日他朝晚練功不輟,內力大進,這掌打去,那軍官登時雙睛突出而死,眾金兵齊聲呼喊,刀槍並舉,衝殺上來,小紅馬見遇戰陣,興高采烈,如飛般迎將上去,郭靖左又奪過一柄大砍刀,右刺左砍,竟以左右互搏之術,大呼酣戰。
其它暫且不論,單說這衝陣的本事,郭靖或許還要勝過黃藥師和洪七公,若是給他披上雙層鐵甲,左仗雙刃矛,右執鉤戟,或者換成兩把亮銀錘,亦或是自己傳他楊家槍法,領兵衝陣定然無人能及,演義小說之中的絕世猛將也不過如此吧?
在凝神細看,郭靖可不是胡砍亂殺,每每向前都直指敵軍要害,絕不給敵軍將自己圍住的機會,種種細節都暗合兵法,想來恐怕是學了《武穆遺書》的結果吧。
“郭大哥,我來幫你!”沈隆看得興起,也躍馬跟上,劈手奪過金兵手中的長槍,使出楊家槍法,長槍如同蛟龍出海向金兵卷去,所到之處,金兵紛紛殞命。
眾金兵見此人凶猛,敗軍之餘哪裡還有鬥誌,轉過身來奔逃出村,突然迎麵飄出一麵大旗,煙霧一小隊蒙古兵急衝而至。金兵給蒙古兵殺得嚇破了膽,不敢迎戰,仗著人多,回頭又鬥郭靖,隻盼奪路而逃。
郭靖惱恨金兵殘害百姓,縱馬搶先出村,一人單騎,神威凜凜的守在山穀隘口,十餘名金兵奮勇衝上,被他接連戳死數人,餘眾不敢上前,進又不得,退又不能,亂成一團。
蒙古兵見前麵突然有人相助,倒也大出意料之外,一陣衝殺,將十幾名金兵儘數殲於村,帶兵的百夫長正要詢問郭靖來曆,隊一名什長識得郭靖,大叫,“金刀駙馬!”拜伏在地。
百夫長聽得是大汗的駙馬爺,哪敢怠慢,急忙下馬行禮,命人快馬報了上去,沈隆看了一眼黃蓉,黃蓉聰明絕頂,早就跟著郭靖學會了蒙古話,不過聽到駙馬兩個字卻無多大反應,郭靖和華箏的事情李萍早已同她說過了。
郭靖急傳號令,命蒙古兵急速撲滅村各處火頭,眾百姓扶老攜幼,紛紛來謝,正亂間,村外蹄聲急響,無數軍馬湧至,眾百姓大驚,不由得麵麵相覷,隻見一匹棗騮馬如風馳到,拖雷在馬上大叫,“郭靖安答在哪裡?”
拖雷聽說了郭靖的來意之後,就勸他跟隨自己一同去見鐵木真,那完顏洪烈定然在金兵之中,隻要跟隨大軍一起進發,定能見到完顏洪烈。
郭靖想著如今蒙古和大宋成了聯軍,幫蒙古打仗也就是幫大宋,於是答應下來,帶著沈隆、黃蓉一起日夜兼程,到了鐵木真的王帳之中。
見過鐵木真之後,郭靖出來就要去找黃蓉,剛看到黃蓉的身影,卻見一個女子忽然快馬奔來,定睛一看正是華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