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9章人在家中坐,俘虜從天上來
突如其來的槍聲,打破了阿爾及爾的寧靜。
第三團士兵們終於意識到,南部非洲人在對待嘩變這種事上,和法國的處理方式截然不同。
不過第三團士兵們並沒有屈服,打仗嘛,哪有不死人的,雇傭兵都是把腦袋彆在褲腰帶上求生活,早就習慣了生死死死。
彆看第三團內部軍官和士兵的關係緊張,士兵們之間的感情還是挺不錯的。
被撕碎的同伴並沒有把其他雇傭兵嚇住,一大群士兵很快端著步槍衝出營地,試圖為同伴複仇。
如果說剛才隻是挑釁。
那麼現在肯定就是攻擊行為了。
當亂哄哄連戰術都談不上的雇傭兵出現的時候,第66師官兵馬上就打起精神,嚴陣以待。
第66師可是打美國人都不會手軟。
打法國人同樣不會留情。
咚咚咚咚——
還是少尉的裝甲車首先開火,這一次就是潑水一樣的長連射。
短吻鱷裝甲車堅固的車身,給予毫米機槍穩定的支撐。
少尉還是很有經驗的,長連射的時候槍口上跳的幅度很微小,毫米機槍射速每分鐘為600發,一秒十發的速度,一個100發彈箱隻需要十秒就能全部打光。
其實也沒有十秒。
大概三秒鐘過後,短吻鱷裝甲車麵前已經是一片修羅場。
和電影裡的戰場不同,真實的戰場是非常殘酷的,完整的屍體都很少有,到處都是殘肢斷臂,以及東一坨西一坨的內臟組織——
這還沒有用炮呢。
如果是用炮,多半連屍體都找不到,所以每一次戰鬥,總會有很多失蹤人員。
讓少尉遺憾的是,參與進攻的雇傭兵並不多,一個長點射之後,幸存的雇傭兵連滾帶爬,連哀嚎求救的戰友都顧不上,直接退回營地。
其他人更鬱悶。
他們連開火的機會都沒有撈到。
通話器很快又在詢問。
“是的,我們遭到敵人的攻擊——支援?不需要支援——傷亡?我們沒有傷亡——”少尉感覺心頭的那把無名之火終於消散。
營地也徹底安靜下來。
也不對。
營地內始終都有零零星星的槍聲,但是再也沒有人敢走出營地。
中午十點多點,營地內突然爆發出激烈的槍聲。
少尉主動上報。
師部的回複很簡單,不到12點,不允許主動進攻,隨便他們自己折騰。
11點50分,一群看樣子剛剛經曆過一場戰鬥的第三團士兵走出營地,主動向第66師投降。
這時候第66師才知道營地內發生了什麼。
第三團士兵,一部分來自北非,一部分來自摩洛哥。
摩洛哥到1912年才淪為法國保護國,參加外籍軍團的曆史不足,對於外籍軍團的一些情況還不夠了解,所以對於自由法國的忠誠度,反而比來自阿爾及爾的雇傭兵更多一些。
第三團的嘩變,是由一部分來自阿爾及爾的士兵發起的,其他人大部分是被裹挾。
在認識到第66師的強硬之後,第三團內部再次分裂,來自摩洛哥的士兵,和一部分來自阿爾及爾的士兵傾向於投降。
這遭到一些來自阿爾及爾的強硬分子的反對,他們希望能把事情鬨大,獲得更大的關注,就有更大的可能達到目的。
兩群人之間爆發內江,十點多爆發衝突,超過150人死亡。
被第66師擊斃的叛軍也才不到30人。
第三團內訌反倒死了一百多,這幫人對自己人,下手可比對敵人狠多了。
對於這個結果,巴頓很滿意。
有了這一次的教訓,以後法國外籍軍團再想嘩變,那麼就得考慮下後果是否能承受。
有人不滿意。
讓·皮埃爾就對巴頓的處理方式非常不滿,在自由法國的內部會議上,讓·皮埃爾將大西洋戰區的“暴行”,提高到和“弩炮行動”平級的高度,希望自由法國能改變立場,最起碼要保持中立。
這一點絕無可能。
自由法國和維希法國不同,全世界大多數國家都隻承認維希法國,承認自由法國的隻有英國和南部非洲,如果自由法國中立,那麼英國和南部非洲對待自由法國的態度也會發生變化。
英國不說了,戴高樂對英國人失望透頂。
南部非洲是戴高樂最大的依仗。
“第三團的損失,完全是因為他們自身的原因導致的,和南部非洲第三集團軍沒有任何關係,換成是我,我也會這樣處理。”戴高樂還是理智的。
“這不是方式問題,這是態度問題,根本原因在於南部非洲對我們缺乏足夠的尊重!”讓·皮埃爾更在乎尊嚴。
自由法國組建的部隊,一部分已經在羅安達接受了完整的訓練,即將抵達北非參戰。
南部非洲教官訓練的部隊,戰鬥力肯定比外籍軍團更強大,所以對於自由法國來說,外籍軍團也已經成為雞肋。
“如果你想獲得他人的尊重,那麼你首先要表現出來值得被尊重。”戴高樂立場堅定,自從歐戰爆發之後,法國的表現,確實很難讓人尊重。
先不說法國人有多糾結。
外籍軍團嘩變,最開心的可能就是隆美爾。
隆美爾正在籌劃對尼羅河集團軍的反攻。
在那之前,隆美爾首先要解決阿爾及爾的威脅。
外籍軍團嘩變,阿爾及爾陷入混亂,第三集團軍的威脅暫時解除,隆美爾抓住這個機會,迫不及待的向尼羅河集團軍發起進攻。
和1940年底相比,現在韋唯爾手中的兵力更多,紙麵數據更強大,戰鬥力卻不升反降。
為了支援希臘,溫斯頓將韋唯爾手下的兩個澳大利亞師調往希臘,尼羅河集團軍實力大損。
為了維持戰線,韋唯爾請求更多支援。
結果補充的部隊全部都來自印度,這讓韋唯爾憤怒異常。
印度部隊是什麼成色誰都知道。
北非戰役第一階段,尼羅河集團軍之所以能向意屬北非推進800公裡,主要原因就在於澳大利亞部隊的能征善戰。
和上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澳新聯軍不同,現在的澳大利亞部隊和新西蘭部隊,成員白人和華人各半。
能打仗的部隊全部被調走,補充過來的部隊都是印度人,韋唯爾因此向倫敦提出,希望能請求第二集團軍和第三集團軍參戰。
這個要求被英國戰爭部果斷拒絕。
請求南部非洲人介入?
開什麼玩笑,一旦南部非洲第二集團軍和第三集團軍參戰,那麼戰後北非歸誰還不好說呢,搞不好還會影響到蘇伊士運河的控製權,蘇伊士運河可是英國的生命線。
英國戰爭部的態度讓韋唯爾絕望。
為了扭轉局麵,韋唯爾以辭職表達自己的抗議。
大概在韋唯爾看來,憑借北非戰役第一階段期間的表現,韋唯爾已經不可或缺,有資格向英國戰爭部提條件。
事實上也是這樣,尼羅河集團軍在前一階段中的出色表現,充分證明了韋唯爾的能力,韋唯爾有資格獲得英國戰爭部的另眼相看。
結果讓所有人都沒想到。
英國戰爭部很痛快的同意韋唯爾的“辭職”,將韋唯爾調往印度,和印度駐軍總司令奧金克萊交換職務。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克勞德·約翰·奧金萊克參與了對奧斯曼帝國的戰鬥,結果英軍慘敗,奧金萊克毫無建樹。
1935年,奧金萊克晉升為少將,次年出任英印軍副參謀長。
歐戰爆發後,奧金萊克被調回英國,先後任軍長和英國南方軍區司令,晉升為中將。
法國停止抵抗後,奧金萊克返回印度,任印度英軍總司令。
接替韋唯爾擔任北非英軍總司令之後,奧金萊克的軍銜被提升為上將。
奧金萊克抵達北非之後的第一件事,是清除英屬蘇丹境內的德軍。
歐戰爆發前,英國在非洲的殖民地分為五部分,分彆是埃及、英屬蘇丹、馬赫迪王國、以及英屬東非和英屬索馬裡。
馬赫迪王國和英屬東非因為南部非洲第二集團軍的防守,安全上有了保障,也為戰後歸屬埋下隱患。
柏培拉能撐到意屬東非投降,同樣靠保護傘公司支撐,埃及和英屬蘇丹是英國政府最後的底線。
北非戰役第一階段中,尼羅河集團軍的主攻方向是意屬北非,對於英屬蘇丹無力兼顧。
為了保證英國對於英屬蘇丹的控製,韋唯爾拒絕第二集團軍向盤踞在英屬蘇丹的意大利軍隊進攻,所以英屬蘇丹境內的意大利人,才能苟延殘喘到現在。
這個問題現在到了必須解決的時候了。
一月底,由普拉特將軍指揮的部隊,開始了肅清蘇丹的戰役。
戰事進展的很順利,意大利人在東非和北非接連遭受沉重打擊,英屬蘇丹境內的意大利軍隊已經失去作戰意誌,連印度軍隊都打不過。
由英印第五師和第四師,在六個空軍中隊的支援下,向卡薩拉的意軍發起進攻。
兩個意大利師幾乎沒有抵抗,主動撤離卡薩拉。
不久,意大利人又放棄加拉巴特,退出蘇丹進入阿比西尼亞,向駐紮在阿比西尼亞境內的第二集團軍投降。
馮伏在得知這個消息的時候非常意外,這就叫人在家中坐,功勞從天上來,第二集團軍根本沒有參與英軍的行動,意大利人卻主動撤往阿比西尼亞向第二集團軍投降,這也是戰績——
意大利人的理由很簡單,他們不喜歡法式大餐,反而對南部非洲的東方菜式充滿向往。
這就充分證明了南部非洲這些年,持續對外輸出文化的作用。
換成以前,又有誰知道世界東方的神秘古老帝國,居然是個大吃貨帝國呢。
通過南部非洲電影,全世界現在都知道南部非洲,擁有全世界最美味的食物。
對於這個結果,普拉特將軍顯然有點難受,但也不是不能接受。
意大利人為了跑得更快,拋棄了所有輜重,輕裝前往阿比西尼亞當俘虜,意大利人在英屬蘇丹境內的物資,就都成為英軍的繳獲。
關鍵是英軍在收複英屬蘇丹的過程中,損失的士兵還不到500人,這對於英軍來說簡直是個奇跡。
英軍在英屬蘇丹創造奇跡的時候,已經攻入意屬北非的英軍,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大敗。
關於隆美爾的個人能力,後世有很多爭議,一些人認為隆美爾能力出眾,戰術出色,是百年難遇的將才。
還有一些人認為,隆美爾固然是將才,但不是帥才,他嚴重缺乏大局觀,好大喜功,貪功冒進,而且還嚴重缺乏政治敏銳度,和德國一些反對小虎子的人攪在一起,德意聯軍在北非的最終失敗,和隆美爾本人有很大關係。
不管是哪一方,都承認隆美爾在裝甲部隊指揮上的出色能力。
隆美爾的指揮能力出色不出色先不說,整編部隊的能力確實是很出色。
跟隨隆美爾來到北非的德軍部隊,是德國第五輕裝甲師,和第90步兵團。
是的,隻有一個團,不是步兵師。
加上第五輕裝甲師,隆美爾指揮的部隊一共隻有萬人。
意大利人不算,在前一階段的作戰中,意大利人已經徹底暴露逗逼屬性,他們搞笑的能力,遠超作戰能力。
這時候尼羅河集團軍的總兵力已經膨脹到近15萬人,印度彆的不說,暴兵的能力無人能及。
萬對15萬,隆美爾深感實力不足,向大本營請求更多支援。
“海獅行動”無限期推遲之後,德國已經開始執行“巴巴羅薩計劃”,小胡子根本沒有多餘兵力支援隆美爾,所以隆美爾隻能自力更生。
無奈的隆美爾把原本在1940年駐守在北非軍團的一個團,加上一些炮兵連部隊,防空營單位整合到了一起約有3000多人,在加上剛到北非的第90步兵團,又從第5輕裝師中抽取了一個炮兵營,這樣德國第90步兵師就宣布成立了。
整編之後的德軍,總兵力大約萬人,跟尼羅河集團軍相比,兵力還是嚴重不足。
彆忘了隆美爾背後,還有第三集團軍的威脅呢。
外籍軍團嘩變後,隆美爾抓住機會,迅速向尼羅河集團軍展開行動。
這一時期的德軍,在經曆了“鐮刀行動”之後,正處於前所未有的巔峰時期。
隆美爾隻用了三天,指揮部隊攻占了艾阿格海拉地區的要塞、水源和機場,占領了馬薩布萊加。
其中兩天又23個小時是在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