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高姓姬氏文,字亭嶽,祖上是文王之子,算是正宗無比的姬氏後裔,八代之前祖先來到了秦國,如今是地地道道的老秦人,你又是哪個?”
“我姓旬名邑達字德燧,乃是子夏先生這一脈的儒生。”說起子夏二字的時候,旬邑達言語之間透漏著驕傲。
子夏是誰?竟然名字之中也有一個子字?難道很厲害嗎?
這是許多圍觀群眾的第一反應,不過圍觀群眾之中也是有高人的,很快就有人說出了這位子夏先生的經曆。
原來他是孔子的弟子之一,更重要的是他不是那種一味遵循孔子,孔子說啥他就說啥的複讀機。
他有自己的獨特理念,並且將孔子教授的知識吸收利用,真正的變成了自己的東西。主張做官取信於民,根本就不關心孔子心心念念的克己複禮,因為他認為這一套已經過時了。
而事實證明,孔子關心了一輩子的克己複禮真的過時了!
在孔子去世之後,子夏便前往魏國,收了李悝、吳起為弟子,魏文侯尊其為師父。後來更是與時俱進,提出了一套延展儒家正統政治觀點的理念。
可以說雖然儒家是孔子所創,但卻是他的弟子發揚光大,而子夏更是其中功不可沒的一位。
看看子夏的兩位弟子,李悝、吳起,還有名義上的弟子魏文侯,他們三個聯手之下,便有了魏國的改革。
戰國初期,魏國最先改革,吳起更是率領五萬魏武卒把秦國的河西之地給打了下來,說起來他也曾經差點兒讓秦國滅亡。
形象一點的話,子夏先生的理念就是魏國當年改革的理念。
而正是魏國的改革,才掀起了七國的相繼改革。
改革都是被逼出來的,魏國已經改革了,已經變法了而且還真的很有效果,稱霸中原,威懾華夏。
魏國改革之後,韓國由於怕死也開始改革,有了勁韓的稱呼,楚王更是請來了吳起主持改革大事,結果當楚王身死之後,吳起就被貴族們乾掉了。
而秦國更是直接受到魏國影響,魏國太強大了,我們秦國快要滅亡了,趕緊改趕緊改!割肉也要改!
當吃瓜群眾們了解子夏先生的本領之後,便紛紛讚揚了起來,這是一個真的有本事的家夥,和那些嘴炮們不一樣。
“子夏先生我知道他,他確實是一個很厲害的人物,可是你學得了他的幾分本領?”說話之時,身高九尺的高文又悄悄的往前踏了一步,和旬邑達的距離更近了。
對於這一切,旬邑達似乎一無所知,還沉浸在眾人的讚揚中,聽到了高文的詢問,當即答道:“子夏先生那是何等高人?我能有其一分本領就足以光宗耀祖了。”
“哦,那你是哪國人呢?”
“我是齊國人。”
“如此說來,你還沒有參加科舉考試?也不是我大秦國人?”
說這話的時候,高文已經擼起了袖子,二人之間的距離又縮短了一步,這一回旬邑達終於發現了不妥之處。
他往後一退卻發現動不了,除了正前方的高文之外,其餘方向早就被堵死了!
“你們想乾什麼?”
“這裡可是大秦國都,你們想要生事?我可不怕!”
鏗鏘一聲,旬邑達就拔出了腰間的長劍。
話的儘頭是刀劍,是拳腳,是以理服人。
然後在眾人的圍觀下,高文便和旬邑達講起了道理。當年孔子遇到了子路,便通過自己的拳頭,讓子路認識並理解自己的道理,今日二人也算是效仿先賢了。
片刻後結果就出來了,高文神清氣爽的離開了,旬邑達看起來則是好不淒慘,眼圈都黑了,鼻梁也歪了,走路之時一翹一翹的,明顯有一隻腳跛了。
“高文,你的鐵布衫又有進步了!”
“以前看你是個憨憨,如今你就是個天才!”
“是啊,以前他就是個賠錢貨,乾啥啥不行,吃飯搶第一,如今給他討媳婦的媒婆都能排到屋外去。”
這一天挨打的不僅僅是旬邑達一人,也不僅僅是儒家的讀書人挨打。
這一天鹹陽百姓用自己的拳頭,維護了自己心中的想法。他們發現,用拳頭講道理真的很方便。
那些六國來的耍起嘴皮子來一個比一個六,大家根本就說不過他們,隻好和他們講道理了。
而六國來的士子也立刻發現,這裡的百姓和六國百姓不一樣,他們似乎有一種主人翁的意識。
他們不把自己當成下賤的黔首看待,而是真的把自己當成國人,真的發自內心的認為,大秦帝國有他們的一份子。
更關鍵的是,這種說法不僅僅是鹹陽百姓們這麼認為,鹹陽上下的官吏也是這麼想的。更關鍵的是,據說這種說法乃是當今的秦王政首先提出來的。
大家都是諸夏之後,都是炎黃後裔,很多年前是一家,哪有什麼高下之分?不過是後來有的人發達了,有的人衰落了,僅此而已。
除此之外,秦國之中秦王政之外秦法最大,至於外國的貴族秦國不承認。外國的法律,秦國也不承認!
我大秦就是這麼霸道,就是這麼喜歡講道理!
我大秦不是求著你們,讓你們喜歡我的!
而是讓你們畏懼,讓你們不得不喜歡我!
明白了這一點之後,許多諸子百家之人都不由得發出了一聲歎息。同樣是人同樣是黔首,可是大秦的黔首卻生活富足,一天三頓飯!
他們是黔首,是最最不值錢的黔首,竟然也能一天三頓飯,這待遇許多小貴族都享受不到,實在是國家沒有這麼多糧食,如今的大秦究竟多有錢啊!
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於秦。這是儒家讀書人的感慨。
將軍帥師伐國,擒魏王獻俘於鹹陽,王受之,斬之。這是史官的記載!
大王牛逼!帝國牛逼!俺也牛逼!這是鹹陽百姓的想法!
暴秦無道、無禮、沒有前途,不分上下尊卑,不得好死。咦?明年春天又要開科舉了,真香!這是許多人內心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