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七爺爺(1 / 1)

兵變 仁弋 2070 字 1個月前

日月當空曌,紅蝶遍海遊,夫妻蓮子心,家旺天下平。盛夏之際,偶現日月當空,碧海之底,時有紅蝶同遊,連理同心,本來夫妻之道,家興業旺,自然水到渠成。凡世間之事物,均講究一個主次有序,陰陽調和,人若不分主次,則必生大亂,天若不分陰陽,則萬物不生。所謂‘天無二日,民無二主,一峰無二虎’,說的便是這個道理,但此刻,站在中年婦女身旁的那個少年,那個身形消瘦的少年,那個她親生親養的消瘦少年,臉上那一雙黑白分明朗若星辰的眼睛,卻是生生地違逆了這個道理。………………“阿媽,你又在念阿爹了麼?”少年猶自問到,完全沒有在意婦人那閃躲的目光,也或許他注意到了,卻是早已習慣罷了。“嗯!”婦人輕聲應到,目光卻一直落在那口冒著騰騰熱氣的鐵鍋裡,閃爍莫名。“阿爹好久都沒回來了,孩兒都快忘了阿爹長什麼樣子了……”少年木著臉,言語間既沒有絲毫頓挫,也聽不出丁點的喜怒哀樂,那意思就好像是在談論著鄰家某某某,也或者,還要不如。滋!……滋!……幾聲細微的呲響過後,一蓬變幻莫定的白氣,忽地從鐵爐裡麵竄了起來,將少年那似是意猶未儘的話頭給打斷了。“飯好了,給你七爺爺端過去吧!……”將爐中的火澆滅,婦人放下了手中那已然空了腸肚的竹筒,然後拿起一個巴掌大的瓷碗,從鐵鍋裡盛了滿滿一碗看起來花花綠綠,麵上還漂著幾粒蝦仁的糊糊遞到了少年手中。“人年紀大了,吃這個不費牙!”婦人喃喃自語到,話語間無不流露著對那位喚作‘七爺爺’的老人的關切,可傳遞到少年心中的,卻是一股揮之不去的辛酸。………………阿爹從軍了,就在七年前,中途回來過兩次,具體時間,少年已經記不得了,隻知道阿爹第一次回來時,他成了隊正,村裡人都來了家裡,喝得酩酊大醉,直到很晚方才散去。第二次回來,阿爹成了‘兵武’,少年當時並不懂得‘兵武’是什麼,但卻知道那是比‘隊正’還要大的官,因為那次來喝酒的人很多,比村裡所有人加起來還要多,其中還有幾個身穿皮甲頭帶鐵盔看起來很威武很嚇人的壯漢。少年當時隻是遠遠地看了一眼,便被他阿媽給強行抱到了隔壁七爺爺的屋中,然後又哭又笑地吃了一碗偶露星點肉末的燜豌豆白米飯,直到隔壁的喧囂徹底散去,這才沉沉睡去,等到他第二天醒來時,這竹樓內外,小村近裡卻哪裡還尋得到阿爹的身影。就為了這事,少年曾不止一次地在他阿媽麵前哭鬨過,可隨後他便發現,這種毫不濟事的哭鬨似乎並不是他所應該享有的權利,而他則更有可能因此而換來一頓皮肉之苦。漸漸地,少年學乖了,或許他也明白,每一次的刨根問底似乎隻會惹得那看起來已日漸憔悴的阿媽的又一次傷心,於是少年的話就更少了,最後變得沉默寡言起來。有時候,躺在竹林裡那鋪滿了枯葉糅合著泥土芬芳的軟地上,望著天上那時而飄過被碟錯篁影搖曳得若隱若現的雲朵,少年不禁會感到奇怪。同樣是當兵,為什麼彆人家的阿爹每年都會回家,即使是不回家的,至少也會托人把餉錢捎回家來,和著那些個哄娃兒開心的新奇物件。另外,少年還打聽到,當兵人的餉錢其實並不少,尤其是那些當官的,哪一戶家中不是日日有肉食,月月穿新衣。可怎麼到了他們家,一切都變了呢?唉!本來呢,這事要是放在其他村,倒也算不得什麼,就算當家的不拿錢餉回來,遇著年景不好的時候,村裡的人家,相互之間接濟接濟也就是了,日子倒也能湊合著過,當然,這得是在你家有地而且和鄰裡之間的關係又處得比較好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出現的情形。可常言說得好‘一地一景像,一屋一道梁’,竹花村的情況則又不一樣了,不僅規矩大,而且地還少,曾今有人打過山上竹子的主意,說山上那麼多竹子,少一塊也沒什麼,可卻都被曆屆的族長給擋了回去,說是什麼竹海裡麵有神靈,怕驚動了神靈壞了竹花村的風水。當地的人們,對於這個說話還是深信不疑的,畢竟,他們所處的這個世界,據說就是由神靈所創造的,於是,砍竹求地的事,從那以後便再也沒有聽誰提起過。不過竹花村的地雖少,但要想在竹花村分一份地,也不是不行,可必須得滿足幾個條件。首先,你得姓封;其次,你還得成年(神武大陸,滿十二歲便可算作成年,十四歲便可談婚論嫁);再者,除非你娶了媳婦兒,自立門戶,否則,一戶人家還是隻有一份地(從軍的不計在內)。阿爹從軍了,未成年的少年又正巧碰上了這些個不知是哪個***定下的破規矩,所以少年家中便落了個既無壯丁又無地的窘迫局麵。以至於平日裡,少年家中就隻能靠著阿媽采點野菜、做點刺繡手工過日子,阿媽也曾為這事回過一趟娘家,去尋求生活中那最後的一絲光亮。可是,少年那個素未謀麵……呃,好像是見過一麵據說是很疼愛他阿媽的外公,卻連他阿爹都不如,說什麼嫁出去的女兒就是潑出去的水,唉!……至此,少年便再沒聽他阿媽提起過娘家,更彆說回去了。若不是少年的阿爹乃竹花村下一屆的族長,而且又是一名‘兵武’,隻怕他們家,現在連領那一份‘光榮糧’的資格都沒有,尤其他在彆人眼中還是……哎!要真那樣,隻怕是喝菜粥他晚上做夢時都能笑得合不攏嘴來。………………“今年豐收了,明年就好了,明年我也長大了……”看著碗裡漂著的幾粒蝦仁,少年心中默默念到,之所以能有蝦,那還是他昨天在田裡捉到的。“嗯!我還是趕快把飯給七爺爺送過去吧,涼了可就不好吃了。”一想到‘七爺爺’,少年心中便禁不住一熱,微微一愣神,便端著碗出了竹樓,朝著竹樓背後的一間竹屋走去。竹屋不大,兩丈方圓,與竹樓也僅是一牆之隔,用來搭建房屋的竹子不算新,卻仍能嗅到一股淡淡的青澀,和旁邊那汗跡斑駁的竹樓站在一起,顯得極不協調。仔細想來,這座竹屋應該是後來才有的,而更為特彆的,則是竹屋的建築形式,居然不是像其它吊腳竹樓那般懸空而立,而是徹徹底底的腳踏實地。看來,當初在建造這座不大的竹屋時,這家主人倒是花了不少心思的,至少,那些腿腳不利索的老人,也不用再去經受那攀上爬下的痛苦。“七爺爺……七爺爺,釋雲給您送飯來了!”人未至,聲先到,隻見少年手捧著瓷碗,小心翼翼地穿過院落裡那條早已被他踩過無數次的小道,緩緩地挪到竹屋門前,當看到竹屋上那道幽黑的門洞時,少年卻是突兀地駐足而立,一步也不願前行。這什麼情況?難道門洞裡有什麼?又或者那‘七爺爺’長得很嚇人?“是雲兒嗎?傻孩子,還站在門外乾嘛,來來,快點進來!”蒼老的聲音,溫厚中帶著關切,平靜中透著慈祥。聽著這道蒼老但卻讓人倍感親切的呼喚聲,少年頓覺身心舒暢,柳葉般的嘴唇不由微微往上一翹,露出了一抹難得的微笑。‘釋雲’是他的全名,可和他熟識的人,通常都不會叫他的全名,而是喚他作‘雲兒’,畢竟他還沒成年,但在竹花村,和他熟識的人……或者說是親近他的人,實在是太少了。所以當少年聽到老人那親切的招呼聲時,那張好似麻木了多年的秀臉上才終於有了笑容的影子。“七爺爺……”竹屋裡的老人,少年心中親親呼喚著的那個老人,是在十一年前,也就是在少年出生後不久,來到了竹花村的。………………襤褸的衣衫,蹣跚的碎步,佝僂的身影,蒼悴的麵容。聽阿媽講,以上種種,便是‘七爺爺’第一次來到竹花村時的真實寫照,像極了一個被惡媳逆子掃地出門,無家可歸無倚無靠,靠著四處流浪乞討混吃等死的老叫花子。當然,這些都是村裡人當時的猜測罷了,作不得數,可是,事情的真實情況,卻比這個還要淒慘得多。據老人自己講,他姓田,本名叫什麼,老人已經記不得了,但由於老人在家排行第七,所以常被人喚作‘田七’,日頭長了,老人自己也就習慣了。老人的家在離這兒很遠很遠的地方,家中老伴去得早,留下了一個兒子,名叫‘田榮’,倒也是個孝順知事的孩子,可歎家徒四壁,早已到了婚嫁的年紀,卻尋不到合適的人家,後來兒子一氣之下,便去從了軍,說是不混出個人樣來便不回來。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老人聽了兒子的話,倒也沒說什麼,而且他當年也曾從過軍,從軍之前不也是沒有取上媳婦麼!何況那時老人年紀雖大,身子骨卻還硬朗,靠著幫人家做點手藝活路,一口飯也還是能吃得上的,再說了,人年紀大了本就吃不了多少。所以,當老人的兒子走出家門時,反倒是老人顯得更為灑脫,還說了不少寬慰鼓勵的話,讓兒子在軍營裡好好整,混出了人樣他老人家也可以跟著風光風光。父子兩四目相望,血淚盈眶,人都道慈母手中線,卻不知嚴父淚浸心。兒子走了,帶著老人對未來的希望和憧憬,可歎風雲難測,禍福難悉,就在老人的兒子離去後不久,一場百年一遇的大水,將老人那本就一無所有的家,給衝得沒了蹤影。老人無奈之下,決定到兒子從軍的那個地方,去尋個依靠,可當老人杵著拐棍,踩著一路泥濘,有一口沒一口的尋到軍營轅門外時,軍中的典行官卻冷冷地對老人回了一句:你的兒子當了逃兵,被督軍抓去砍了頭了。聽到這個消息,一時間,老人隻覺得天旋地轉,滿目金星,就連最後是如何離開軍營的,老人都不知道。兒子會當逃兵?老人是如何也不會相信的,也不願去相信,想想初出家門時,兒子那信誓旦旦的目光……唉,白發人送黑發人,當真是慘絕人寰,老天無眼呐!後來,老人也曾琢磨著去尋個親戚,可年生久了,幾個兄弟姊妹又去的早,所以他隻能是一路乞討,等到哪天實在是走不動了,也就這麼地了。聽了老人的話,了解了老人的悲慘經曆後,竹花村的人沉默了,接著族裡的家老們就開了一個族會,會議所討論的對象和結果都很明顯,那一次,也是竹花村有史以來第一次留下了既不是姓封,也不是嫁過來的外姓人。竹花村不僅留下了老人,而且對老人也極為寬厚,不僅從宗族共有財產裡支出老人的日常用度,而且還要為老人建一座竹樓,供他居住。可老人呢?在得知竹花村為他做的這些事情後,自然是非常感激,可當村裡向他提起建樓事宜後,老人卻推掉了,而且態度還很堅決,說什麼他隻不過是一個黃土都沒了脖子的糟老頭子,單獨為他建樓那純粹就是浪費。鄉野之人性格淳樸,但卻不傻,聽了老人的說法後,自然也清楚老人這麼說的用意,所以大夥在商量了一陣後,又考慮到老人的實際情況,於是就建起了一座小屋,位置嘛!就在少年家竹樓的背後,那還是老人自己選的。為什麼選那裡呢?村裡的基建空地也不是沒有,村裡人雖然感到奇怪,可誰讓老人自己覺得整個竹花村就那兒風水最好呢!這是什麼邏輯!村裡人對於這個說法無不嗤之以鼻,可事情偏偏就這樣了,村裡人自然也不好再說什麼,畢竟,少年的阿爹,那個下一屆的族長,村裡最有可能成為兵武的人,當時還沒有去參軍。自那以後,老人便在這裡落了戶,一住就是十一年。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