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高主任居功至偉(3k)
約翰牛的關口人員臉上露出笑容,接過紙包,毛茸茸的手一揮,蓋章過關。
這批三極體最終輾轉來到了港島一間工廠,工廠門頭上掛著一個牌子,「振興電產」。
兩天之後的夜晚,這批元件趁著夜色,被運到了海邊,上了一艘小艇。
小艇上一名身形挺拔的人,與那位報關人握了握手:「同誌,謝謝!」
在漆黑的夜色之中,小艇向著北邊駛去。
——
在結束了使用維護人員的理論培訓之後,高振東轉入了與運算所設計人員的溝通交流工作中,至於使用維護人員的上機實操,就不用高振東操心了,運算所的人上手可是非常快的,有他們在,不用高振東繼續在這個工作上糾纏。
對於設計人員來說,高振東就沒有把說明材料上的內容一一宣講了,他們是有基礎,懂計算機的。
高振東主要做的,就是幾個事情。
首當其衝,當然是把馮諾依曼體係結構用係統的方式提出來。
馮諾依曼體係與哈佛體係,是現代計算機最為常用的兩個體係結構。
其實最早的計算機隻能用來完成特定的任務,它們的程序一開始就被設計成隻能做一件事或者解決一個問題。舉個例子,早期的計算機有點像現在的函數型計算器,能用來運算各種複雜的函數,但是要用來乾彆的,比如做文字處理,玩遊戲?不好意思,做不了。
這種做不了不隻是說沒有給他編軟體那麽簡單,而是這個東西從底層開始,就隻是為了乾這一類事情而準備的,因為他們的程序是徹底固化的,這個固化,是物理層麵上的固化,要改程序?那得直接改電路圖。
後來有了微程序這個概念,微程序可以看作是在計算機內部,固化一些指令組,這些指令組可以完成一些簡單的功能,再用這些微程序去組合完成一個更大的任務。
比如,y=x+1這個函數的計算,就可以做成一個微程序,然後隻要調用這個微程序,同時輸入x=1,那就能算出y=2。
到了這個時候,程序的固化程度被減輕了,被固化的,是計算機的指令集,以及這些微程序,至於主程序,是可以一定程度上改變的。
直到1978年,國內的計算機其實還走在這條路子上,這也是那個年代國產計算機最終沒有通用產品的原因之一。
高振東前世滿網絡搜資料的時候,見過一本1978年出版的電子計算機專業書籍,還帶著點兒考古的心情仔細看過,上麵的內容,就是這個情況,搞得高振東差點兒沒看懂他們的例題,總覺得中間少了一步,原因就在於,微程序這一步,高振東上大學的時候,早已消亡。
那個時候,計算機的係統參數裡麵,會直接把這套計算機係統支持什麽語言給寫在裡麵,這在日後的人看來,這很不可思議。
比如DJS-6,支持ALGOL60和FORTRAN。
TQ-16,支持ALGOL60,並且很驕傲的標上了支持管理程序。
等到了DJS-130,才羞答答的添加了作業係統這個東西,但是這個作業係統也不完善,它僅支持三種語言,ALGOL60丶FORTRAN丶BASIC。
有了DJS-220,才顯得和現代計算機合群了一點:作業係統丶算法語言,可是到了這個時候,已經完全落後於世界了。
看得出來,微程序這種方式,還是不夠靈活,最終,徹底的馮諾依曼架構完善了,不過這個過程說起來簡單,實際上是比較複雜,前後交叉,有進有退的。
馮諾依曼架構,最大的特點是將程序和數據組織在同一塊物理內存中進行調用,可以頻繁修改任意部分的內容,讓計算機的靈活程度達到了頂點,這也就是為何當代的通用計算機,普遍采用這個體係結構的原因,當然,也不是沒有代價,那就是效率會低一些。
而另外一個常見的架構是哈佛結構,這個結構與馮諾依曼結構的不同是,它的程序存儲器與數據存儲器是分開的,而且是直接使用的兩條獨立的數據總線分彆進行管理,這樣一來,效率會高一些。
大部分單片機就是典型的哈佛結構,包括21世紀之後,大行其道的智能機,其CPU大量采用的ARM核,就是哈佛結構。
當然,隨著技術的發展,兩者之間的分野也在逐漸變小,終將消失。
這些是後話,在1959年這個時候,兩者之間的區彆還是很明顯的。
高振東也不管這麽多了,反正我的電晶體計算機,就是走的馮諾依曼體係結構,這也為下一步的計算機通用化打好了底子。
把通用化的種子撒下去,在高振東看來,這其中意義甚至比這套電晶體計算機係統本身,還要重大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