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房內的兩位官員看來,朱平安的這一篇《佛前一跪三千年》,就像是古代的南轅北轍。
完全跑題了,而且還不是一般的跑題,跑的都沒影了。
如果說是想用此來吸引嘉靖帝注意力的話,那他們隻能說朱平安有種了。
隻看了這麼一句,他們就再也沒有往下看的興趣了,也已經完全沒必要往下看了,就憑這“佛前一跪三千年”一句,他們就已經知道朱平安這次進獻文章的結局了,哪壺不開提哪壺,除了一敗塗地,彆無二途。
這哪是吸引聖上注意力啊,分明是給聖上的傷口撒鹽捅刀子啊。
還想用這吸引聖上注意力,做夢去吧。
年輕人,就得吃上一塹才能長上一智,這次就由他撞一次南牆去吧,這種陣痛也是年輕人成長過程中必不可缺的經曆,也隻有狠狠的痛上一次,才能記住經驗教訓,日後才不會再犯。
由他去吧。
還是自己的正事要緊。
兩位官員看完這一句,低頭笑了笑,三分無語三分幸災樂禍四分作壁上觀,然後便收回目光,再也不為朱平安分神,再次全神貫注於自己筆下的文章上了。
朱平安還在專心致誌的揮毫潑墨,沒有注意到兩位官員的神情變化,當然即便是注意到,朱平安也不會受影響的。
蘸墨,懸腕,運筆……
從第一個字開始,除了蘸墨,朱平安手下的筆就沒有停下來過,真的是文思泉湧、下筆成章。
同房內的兩位官員即便都構思好、打好草稿了,可是在收尾的時候,仍然免不了字推句敲,斟酌了好一會,才寫上一鱗半爪、半句一句的。
當房內兩位官員嘔心瀝血的斟酌、推敲,才寫了三四句的時候,就聽到旁邊朱平安那又發出一陣聲響。
硯台放回原處發出的輕微Duang聲,毛筆掛在筆架上引起的輕微顫動......
嗯?
嗬嗬......
聽到筆墨紙硯歸位的聲音後,兩位官員先是一怔,繼而又不免扯了扯嘴角笑了笑。
朱平安這是寫不下去,放棄了......
嗬嗬,還算他有點自知之明,知道事不可為,及時收手放棄,這也算是有自知之明了,還不至於無藥可救。
然而,兩位官員嘴角的笑容還未完全扯開的時候,就又聽到一陣呼呼......輕輕吹墨的聲音,心裡不由一怔,這放棄就放棄了,怎麼還用嘴吹起墨來了?
這是寫毛筆字時偶爾會有的情況,寫完後為了讓墨汁快些乾,會有人用嘴吹墨,讓墨汁乾的快些。
怔了一下後,兩位官員忍不住又抬起頭來,向著聲音來源看去。
然後
不由得再一次張大了嘴巴。
隻見他們視線中,朱平安低頭吹乾題本上的墨汁後,正在動手合上題本,就在這一瞬間,他們看到了即將合上的題本上已經整整齊齊的寫好了一篇文章,因為很快題本就合上了,他們看不清題本的具體文字,但是看上去有四五百字的樣子,從格式字數來看,完全是寫完了的。
這麼快就寫完了?!
不是吧?!
兩位官員完全驚呆了,我寫了一天了,到現在才收尾,剛剛不過才寫了三句而已,你這一篇文章都寫完了?!你長了幾個手啊,寫的也太快了……
不過想到朱平安第一句“佛前一跪三千年”後,兩位官員的心情才稍微好了一些。
你是寫的快,可題意都理解錯了,寫的快又能如何!
既然你這麼著急撞南牆,那就撞去吧。
年輕人呐
還是太心急。
搖了搖頭,兩位官員又低下頭繼續創作了起來。
在朱平安合上題本的時候,外麵三位官員等待的張大人也寫完了,四人一起拿著寫好文章的題本一同往在無逸壂司直的小太監哪裡走去,由其一同轉呈永壽宮禦覽。
“李公公,還請將我等之題本轉呈永壽宮禦覽。”
為首的王大人將四人的題本一同遞給了在無逸壂司直的小太監,順手將一錠銀子塞到了小太監的衣袖內。
“好說,好說……王大人你們就放心交給雜家就是了。”李公公接過題本,感受著袖子內銀子的重量,臉上笑的眯起了眼睛,一口就應了下來。
“那就有勞李公公了。”王大人、張大人等四人拱手連連道謝。
“諸位大人客氣了,這本是雜家分內之事,嗬嗬,好了,雜家也不多說了,這就將諸位大人的題本送呈永壽宮禦覽。”李公公笑著與王大人等人拱了拱手,在王大人等人的道謝聲中,轉身就要往無逸壂外走去。
就在李公公剛剛轉過去身,就聽到身後傳來朱平安的聲音,“公公還請稍候,煩請將平安的一同送呈永壽宮禦覽。”
“朱大人?”
李公公轉身就看到了疾步走來的朱平安,不由愣了一下。
“嗬嗬,勞煩公公了。”
朱平安快步走上來,微微笑著將一份題本遞給了李公公,順手將一錠銀子悄無聲息的塞入了李公公的袖子中。
這位李公公就是剛剛拒絕了朱平安求見折子的那位小太監。
此刻李公公看到來人是朱平安後,臉色不由微微一變,雖然袖子裡的銀子沉甸甸的,可是手裡的題本卻更是重於泰山。
正如他剛剛給朱平安解釋的那樣,今天嘉靖帝心情很是不好,上午時浙江道禦史李承華條陳官吏考察五事,都被攔在了二門外,送折子的萬公公也被黃督公數落了一頓。
此刻,李公公心裡有一萬個曹尼瑪,哎呦喂,我的朱大人呢,你這是乾嘛呢,我剛剛不是給你說明利害關係了嗎,你怎麼又把折子遞上來了?!
“咳咳,朱大人,這個雜家剛剛不是跟你說過了嗎,今日聖上無心召見官員,朱大人若是有要事求見聖上的話,還是改天再遞折子吧。”李公公臉色有些不好,不過看在銀子的份上,還是耐著性子給朱平安解釋道。
說著,李公公就要把朱平安遞過來的題本又還給朱平安。
並沒有仔細看朱平安遞來的題本,下意識把朱平安遞來的題本當成了上次遞過來的,求見嘉靖帝的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