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伐元(卅九)不可儘美(1 / 1)

大明元輔 雲無風 2186 字 29天前

花開數朵,各表一枝。

駐軍在閃電湖的高務實經略本部,近三萬騎兵在中午紮營之後,忽然一改此前數日的作風,不僅沒有以極快的速度吃完午飯立刻再次趕路,甚至有了點馬放南山的意味——他們真的開始放馬了。

閃電湖周圍草場不錯,水源自然更加不是問題。眼下可不是當年在廣西時的境況,高務實完全不必擔心水源被投毒。

當然,以閃電湖的麵積來看,除非察哈爾部的蒙古人有洗衣粉戰神手裡的那玩意兒,否則投毒也毫無意義。

高務實本人表現得更加輕鬆愜意,竟然跑到湖邊垂釣,用從蒙古牧人手裡換來的釣竿扮起了漁翁。蚯蚓是他兩位庶弟高務正、高務若親自去挖的,酒米餌料是現場拌的。

這裡還出了點小插曲。軍中出征,米倒是有,但酒卻有點難辦,由於高務實能喝酒卻不好酒,他軍中的禁酒令一直很嚴。最後還是天津海防遊擊陳蠶站出來,說之前清查內務的時候從麾下某把總手裡繳獲了幾斤,現在倒是可以派上用場。

這件事出在陳蠶這兒,高務實覺得倒也在情理之中,他是天津海防遊擊嘛。天津衛原本在京畿防務的重要性裡排不上號,但後來有了京華的天津私港,天津的發展那叫一個驚人。

當年的高務實不過是個垂髫童子,如今差不多二十年過去,天津港也發展成了一座貿易巨港,連帶著天津城都擁擠不堪。如今,朝廷上已經有了設置天津巡撫的呼聲,並有很多官員建議擴建天津城。

其實原曆史上大明的天津巡撫就是萬曆二十五年設置的,如今的天津比原曆史上發展得明顯要好很多,也的確到了該設置巡撫的時間了。皇帝也派陳矩私底下問過高務實對此事的態度,不過高務實當時的態度比較曖昧,並沒有明確表示支持。

事實上,高務實的確不主張在天津再設巡撫,甚至他還希望把順天巡撫都給撤了,或者說是讓順天巡撫直接統管北直隸。不僅是北直隸,他主張在全國各地都把巡撫製度定下來,把一些交錯式的巡撫、總督轄區打破,然後統一規劃,實行權責分明的新製度。

他主張從朝廷層麵改變“祖製”,巡撫就是一省主官,軍務也可以兼理,相當於行政一把手兼省軍區政委,總兵則是省軍區司令員。至於總督則可以比擬為戰區、大軍區的司令員,至於是否需要統管駐地省份政務,那可以因地製宜。

比如兩廣總督不僅統管兩廣軍務,也一直都當廣東巡撫來用,這個習慣是否需要延續,也不是不能討論。但與此同時,高務實認為薊遼總督就沒有必要兼管政務,宣大總督、陝西三邊總督也一樣——這些都是專門為軍務設置的總督,兼管政務反而並不合適。

言歸正傳,天津發展到現在這個階段,駐紮天津的軍隊自然也會從這樣的繁榮中得到好處——衛所製嘛,不用多解釋。但凡事有利必有弊,待遇好了,軍紀就難抓。陳蠶是此行八大遊擊中領兵最少的,但他軍中被高務實整風抓出來的典型卻最多,想不到這次倒是因禍得福了。

八大遊擊並未陪著高務實釣魚,而是分彆坐鎮本部。彆看現在經略本部一副馬放南山的模樣,實際上是外鬆內緊。高務實的命令就是故意做出這樣的姿態迷惑對手,但卻隨時做好大打出手的準備。

陪在高務實身邊的是他的幕府,也就是帶來的京華秘書們。畢竟並未卸任戶部尚書,高務實即便是在軍中,一些戶部政務還是要送來報他批準審核,隻是此事現在交給了秘書們做個經手,而高務實也會把其中一些拿出來交給他們商量,先拿個主意供其參考。

倒不是這些事真的會耽誤高務實許多思考時間,而是他打算以此鍛煉自己身邊的這些人,雖然他們將來多半不會去朝廷做官,可是在南疆負責某個方麵的事務卻是大概率事件,如果有思考大明朝政的經驗在前,將來在南疆自然也就有了些底子。

今天報上來的事裡頭最要緊的,便是薊遼總督的續任或者繼任問題。

自從前幾日高務實動用尚方劍臨陣撤換了在後方“不用命”的薊遼總督李鬆,朝廷裡就掀起了軒然大波,各方立刻吵得不可開交。

實學派這邊反應很快,消息一到,大批實學官員紛紛上疏叱罵李鬆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甚至乾脆一點麵子都不給的直言李鬆是蓄意圖謀,為的就是拖高經略的後腿,將黨爭傾軋置於朝廷利益之上,不僅該黜,甚至該殺。

實學派如此,心學派焉能不做反製?於是心學派官員同樣紛紛上疏,指責高務實這麼做是假公濟私、打擊異己,說他是故意找借口濫用尚方劍特權,為的就是獨掌大權、超脫於朝廷的製約之外。

看這言下之意,大概就是暗指高務實此刻手握朝廷最精銳的六十萬野戰大軍,已經到了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時候了,朝廷如果依舊無動於衷,一旦高某人領著大軍殺回京師,那可就為時晚矣。

可惜這話連一貫中立的傳統理學派都看不下去,性格剛烈的王家屏王閣老親自站出來斥責:“國戰在外而內鬥尤烈,此豈朝廷福也!諸公作此謬論,可敢捫心自問否?”

不過一些心學官員陰陽怪氣地表示:“我朝廷二百年,尚未聞製軍於戰時為人臣所免之先例。高務實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將堂堂薊遼總督說免就免,無論他是以何事為借口來做此事,我等隻問一句:他高經略可有考慮過朝廷威信、文臣體統?”

這話王家屏卻也不太好回答,隻能為“朝廷威信”辯解一二,道:“此次蒙元經略獲授之尚方劍,其權乃有明旨規定:‘督撫不用命者,立解其兵柄,簡一監司代之’。既如此,高經略以朝廷之製、行君賜之權,何以為過焉,竟被誣以弄權?”

不過關於“文臣體統”,王家屏也不好多說。畢竟他剛才這話是站在朝廷法度的角度而言,即高務實的做法完全合規,並沒有什麼不考慮朝廷威信的事。至於文臣體統,這事卻很難講。

為什麼難講?總督作為文臣邊臣一般意義上的巔峰,在不常設的經略之外,它就是最高級的所謂“封疆大吏”,曆來都是隻有重量級文臣才有資格擔任的。

而且,總督一般統管兩省或更多省份軍務,可謂影響巨大,甚至在很多時候是牽一發而動全身,即便要罷免也隻有聖旨才能做到。如今高務實第一次獲得此權力,便毫不猶豫地拿來用了,這即便不說弄權,似乎也難逃行權不謹的質疑。

什麼叫文臣體統?文臣體統就是文臣的臉麵。以往文臣到了總督這一級,甚至統稱“督撫”這一級,他本身就是代表皇帝行使權力,故也隻有皇權能高過他。

其餘即便是同樣代表皇帝而派出的監軍,諸如各要地的鎮守太監,他們也隻有監督之權,遇事隻能奏報給皇帝,處不處理、怎麼處理都得皇帝最終決斷,而行事手段則也隻能是下旨。

下旨依然要經過另一些文臣,比如內閣你就絕對不能繞過,否則理論上來說,即便是這道聖旨本身,它也是無效的:“不經鳳閣鸞台,何名為敕!”

但高務實打破了這個慣例,他罷黜李鬆這件事,看似是他一個文臣“處理”了另一個文臣,好像和平時某文臣彈劾另一文臣,導致後者下台同樣性質,其實不然。

這裡最大的區彆就在於,彈劾要生效,是皇帝在收到彈劾之後,認定了此彈劾的理由成立,然後以聖旨來進行裁斷。故以性質而言,該文臣的下台是直接遭到了皇帝的罷免,而非是彈劾他的文臣以“一己之力”將他罷免。

高務實這次的做法,差彆就在於皇帝因為授權在先,在事情的發展過程中沒有任何其他力量有插手的餘地。如此,事實上就成了高務實說要罷免,堂堂薊遼總督便被罷免了。

這其中的最大問題,對於文臣們而言並非是皇帝沒有插手的機會——這個他們其實不關心,甚至很多事如果皇帝都能不插手,他們沒準還更高興。

真正的問題在於,因為皇帝沒機會插手,那麼內閣也就變成了隻能乾瞪眼,甚至應該說是連乾瞪眼的機會都沒出現——等他們得到消息的時候,李鬆都已經在被送往京師“處置”的路上了,而順天巡按禦史李汝華則已經按照高務實的軍令去了密雲,正式暫代薊遼總督之職。

這在他們看來就太他娘的離譜了!

先前給你這個名義,那是因為此戰的確比較重要,因此給你個麵子,好讓你麾下的人重視起來,可不是真讓你乾這種事的!

這就好比領導跟你說“有什麼意見儘管提”,你還當真就蹭鼻子上臉,指著領導一陣數落?你這種人出現在連續劇裡包管活不過三集啊。

但問題是高務實現在就這麼乾了,不僅乾了,他甚至還沒有太多的解釋,隻是簡單的把事情講了講,就說已經把李鬆押解回京,等候朝廷發落。

啥?你說發落就發落,我朝廷袞袞諸公不要麵子的?

何況這裡麵還有一點玄乎:那位順天巡按禦史李汝華和高務實是有關係的!這李汝華是河南睢州人(後世河南睢縣),睢州屬開封府,新鄭也屬開封府,故其乃是高務實的本省、本府。而且不僅如此,他還是萬曆八年的金榜,與高務實又是同年。

同鄉又同年,任誰都知道他肯定是實學派出身,肯定是高黨站隊的啊!

然而,既然此公條件如此之好,為何混了十幾年還隻是順天巡按?這當然是有原因的,原因也不複雜:此公在那一科金榜排名在三甲倒數第一十六名。

在極其看重名次的大明官場,這個成績……一般來說進中樞是基本沒戲的,外放為官的進步速度一般也挺難。事實上呢,當然的確如此。

李汝華字茂夫,睢州人,萬曆八年進士,初授僅任兗州推官。

然而到底是高務實的同鄉同年,六年考滿之後調任工科給事中,曾經彈劾過多位心學派高官。當然,他人微言輕,彈劾什麼的基本上都是按照某人的明示暗示去辦,這就不必細說了。

後來他又改調吏部給事中,不久轉任江西巡按,回京一年後,再轉巡按順天至今。

他的出身和履曆在心學派眼中非常簡單,就是腦門上貼著大大一個“高”字的那種人。而且在他們看來,李汝華和高務實還完全不同,高務實能混到如今這個高度是多方得力,但不論怎麼說,他自己的事功確實令人矚目。李汝華則不然,他根本沒有什麼事功,金榜題名十幾年也依然還在做巡按,根本不是什麼“得力人物”。

這樣一個人,你高經略二話不說就給他拉扯到去“暫代製軍”,是不是太過分了啊?這培植鄉黨的做派又是不是太明顯了些,一點吃相都不講了?

於是,圍繞著高務實弄權植黨的彈劾一時甚囂塵上。前次因為漕軍暴動都沒能將高務實召回京師的心學派官員立刻激動起來,紛紛摩拳擦掌,大有趁此機會一舉將高務實拉下馬的勢頭。

高務實聽庶弟高務若念完京師送來的這些報告,有些擔憂地道:“大兄,局勢似乎不太妙啊。”

“有什麼不妙?”高務實眼睛看著魚漂,神情鎮定自若,淡淡地道:“數十萬大軍在外,皇上又不是三歲小兒,豈會跟著他們犯蠢。”

道理自然是這個道理,高務若當然也懂,但他顯然還是覺得隱患很大,諫言道:“如今自然不會有什麼問題,隻是這場仗終歸是要打完的……”

這意思很明顯,自然是說等到仗打完,就該秋後算賬了。

然而高務實嗬嗬一笑,搖頭道:“這場仗若是打得不好,不用心學官員推波助瀾,我自然也是有大麻煩的。不過,若是這場仗打贏了,任憑他們如何舌綻蓮花、顛倒黑白,皇上也不會拿我黜落李鬆一事來怪罪什麼。”

“但若這件事成了皇上心中的一根刺呢?”高務若仍然有些擔心。

高務實深深地看了他一眼,忽然莞爾一笑:“為人臣者,不可儘美。”

感謝書友“曹麵子”的打賞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雲覆月雨”、“萬惡的笑JJ”、“阿勒泰的老西”、“曹麵子”的月票支持,謝謝!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