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77 三省六部,國朝豐碑(1 / 1)

冠冕唐皇 衣冠正倫 2415 字 1個月前

世博會舉行的時間原本預計是半個月到兩旬之間,但是由於今年的世博會規模實在太大,加上隴邊商路的暢通,使得臨近收尾階段仍有大批的西域商賈們湧入長安參與盛會,以至於會期不得不再作延長。

時間就是金錢,在這一屆世博會中體現的淋漓儘致。雖然世博會的會期延長,但是可以提供交易的商品總量卻並沒有大幅的增加。

如此就造成了許多後入場者為了獲取更多的商品,不得不加價訪購,為自己所錯過的時間付出更多的錢財。而商品的短缺,又一定程度上造成通貨膨脹的現象,從而衍生出類似期貨的交易模式,即就是買家先付出貨錢,賣方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提供足量的商品。

類似的期貨訂單,尤以諸官造工坊所麵臨的最多。畢竟相對於民間諸工坊而言,還是官府信用度更高。

時間來到了十月末,終於在朝廷申令之下,各種買賣交易鎖定,這一場盛會宣告結束。不說坊間民眾們餘興未已,參會的商賈們進行各種交易的收尾稱許,官府諸司也開始了新的忙碌,那就是各種財項的對簿審計。

隨著這項工作的展開,今屆世博會的盛況全貌也得以逐漸勾勒出來。在整個世博會過程中,單單價值超過十萬緡的大宗交易便超過了兩千多宗,所涉及的錢項總額更達到了三億七千萬緡之巨。

當然這其中是有一些商品重複交易的現象存在,特彆是在展會的後半程,眾多西域胡商的加入,讓一些此前已經完成交易的買主直接加價賣出,原地生財。

不過朝廷的稅率計量是以每次交易生效,所以哪怕是重複的交易,稅錢是不能免除的。大唐商稅並不高,按照商品屬性的不同,分彆在三十稅一到四十稅一之間。但即便如此,整場世博會下來,所抽取的稅錢便超過了一千萬緡。

但大唐的整體稅收還不止於此,如此驚人的商貿總量,所交易的商品自然不可能儘在長安消化,將會陸續輸送各方市場。

而在這運輸的過程中,地方官府橋梁關津也要抽取一定的商稅,這一部分地方收入需要到了第二年的賦稅呈報之中才能體現出來。因為商品運輸的路程並不確定,這一部分收入還不好估算,但一定會比世博會期間朝廷抽取的稅量更高。

當然世博會總體的收益也不止在於稅務,稅錢占比並不高,真正收入的大頭還在於諸官造工坊提供商品、直接參與的交易。

諸官造工坊分布於內外州縣,各自也有相對獨立的核計係統,數據的彙總會有一定程度的滯後,但總量絕不低於一億緡。

當然這一部分收入需要扣除材料、工力、管理等各項成本,剩餘的才能入庫為安,但即便如此,效益也是驚人。

除了世博會所產生的利益之外,朝廷還有另一項極為可觀的收入,那就是飛錢的支兌。

此前數年,飛錢雖然已經盛行國中,但在遠疆異域認可度並不夠高。特彆是盤踞青海的吐蕃讓西域商路大受影響,使得最值得推廣飛錢彙兌模式的西域商路上飛錢反而不能盛行起來。

可是上半年的青海大戰,大唐一舉戰勝吐蕃,收複青海全境,使得西行道路完全控製在大唐手中,這自然加強了西域商賈們參與商貿的熱情。如此一來,飛錢的便利與優越性便凸顯了出來。

從青海大戰結束之後,設在安西四鎮與隴右的寶利行社分庫支兌飛錢的數額便激增,並在九、十月間達到一個頂峰。

西域商賈們自然沒有大量的錢帛入櫃兌換飛錢,為了爭搶時間,往往用金銀珠寶並西域時貨作為抵押,等於是直接與寶利行社進行交易。

七月之後,隴西並西域諸分設所開具的飛錢數額便超過了一億緡,所積攢的錢物價值則就更高出數成,這方麵的利潤若全兌現出來,或許可能還要超過京中諸司的盈收。

諸種可期的回報彙總起來,達到了一個極為驚人的程度。須知就在九月秋貢入京之際,度支計量的整年財政盈收也不過才一千萬緡出頭。可僅僅隻是一個月之後,內外府庫便將有超過十數倍的盈收將要湧入!

一時間整個朝廷內部也充滿了浮躁喜悅的氛圍,原本許多官員們聽多市中商賈豪擲重金、手筆驚人的故事,心中多多少少是有些失衡。可是現在再看朝廷的大數核計,才清楚風雲際會、誰是翹楚!

諸官造工坊的盈收,可以看做是朝廷數年來善修內政的成果展現,那世博會的規模激增以及隴邊並西域各種財利進項,則就統統都是收複青海所帶來的戰爭紅利了。

年初聖人要發動青海大戰時,已經是作勢經年,早在開元三年初便舉行驪山演武。但一直到了開元四年事到臨頭,為了避免朝堂上的紛爭反對,聖人還要與諸宰相們閉門決議,最終才得以出兵。

可是現在,戰爭所帶來的邊防環境的改變以及各種驚人的紅利擺在眼前,儘管各種數據還沒有一個準確的核算,但朝中輿論風向已經發生改變。

特彆是一些少壯朝臣們,一個個打了雞血般紅著眼為朝廷挑選下一個討伐對象,各種相關奏書紛紛呈獻上來,大多勸諫朝廷不如趁著這一把氣勢,把仍然盤踞漠北的突厥默啜一起乾了。

中下層官員們暢想著強軍暴兵、四處出擊、飛龍騎臉,而上層官員們則就在考慮一個更現實、更迫切的問題,那就是該要如何管理並監察如此驚人的財政變化。

大唐過往所施行的租庸調製以及各種雜稅課役,讓朝廷財政收入呈現多樣性,多數都不能以直接的錢帛體現出來,所以事務可以分在諸司,分權加以管理。

可是現在,商業上的收入以及商稅激增,已經遠遠超過了原本的稅收形式,舊有的行政格局已經不再適用,新的管理方式該要如何組建,也已經迫在眉睫。

其實有關吏治與朝廷行政格局的改變,早在九月初的時候,諸司官長們已經在參與討論。隻是這個議題過於宏大,遲遲沒有達成一個定論,僅僅隻集中在聖人與諸在朝重臣們聞知,並沒有廣泛的征求意見。

李潼比較屬意行政、財政與軍事和監察權諸種分立的模式,但並不意味著他就對眼下的三省六部製度持否定態度。或者說他本人也存在著眾多的疑慮,不清楚何種製度模式才最適應當下的開元新世。

講到三省六部製度的形成,任何人都可以插手說上幾句,或許褒貶不一。

但拋開各種刁鑽的角度不談,三省六部製度就是古典製度演變的集大成之作,彙總曆代前人智慧之結晶,足以為後世各類演變之參考,是華夏文明製度探索的豐碑,擁有著超越時代的智慧總結。

特彆這當中分權與製衡、程序與責任,哪怕在後世民權增長的民主時代,三省六部製度所蘊含的博弈思維,對政府行政組織職權劃分與運作仍有極高的指導價值。

後世不乏好為人師者,以三省六部是為封建帝製服務、非為民主服務,從而否定故人在製度探索上所取得的成果,宣揚某一製度優越性,這也是狗糧吃多昧了良心。

人作為一種群居動物,組成大大小小的社會組織,其組織管理以製度體現出來。

小而言之,製度是權力與勢力的對抗,權力是製度賦予的能力,勢力則是不能進行製度化的能量,比如個體的武力、人脈以及對各種社會資源非常規的占有。

廣而言之,製度是公心與私欲的博弈,對秩序的守護和利己主義的抗衡與妥協。

三省六部之所偉大,在於這一套製度有著極為完善的權力分配係統,同時又保證了製衡與博弈的程序空間,組織內部環環相扣,各自發揮又互相鉗製,並不存在某一環節的獨大與霸權。

從這一點而言,華夏先民在製度的探索中真的是有一種早熟的智慧。

但製度也有一個問題,它並不是一個獨立的事物,是由人創造出來,約束人的行為且由人所執行的準則。且不同的製度一旦執行起來,便會無可避免的產生製度成本。

三省六部製度完善且周詳,這是它的優點,同樣也是它的缺點。

其內部環環相扣的結構想要完全發揮作用,就要確保每一個組成部分都能充分發揮其效能,而彼此間的製衡過於細致,由此產生出來的摩擦與掣肘將會是一個驚人的數量。

這些製度成本所產生的內耗,有時候甚至遠遠超過製度運行所帶來的收益與回報。

像後世某一政權製度頗多擁躉信徒,方方麵麵論證其優越性,唯獨不言這套製度所產生的成本消耗是需要全球供血。若沒有足夠的補血能力,自己都要玩崩,更不要說圈養爪牙喉舌。

所以大唐的三省六部製度雖然完善,但真正的執行時期卻並不長久。

尤其是在中古時代的背景下,過於完善的製度建設本身就是一種自我限製,並不能適應國力增長與擴張所帶來的新的變量,對於誌向雄大又有足夠執行力的帝王而言,是很難忍受繁瑣的程序過程。

因此早在貞觀時期開始,作為最高決策層麵的三省便發生了改變。

到了開元年間,張說奏改政事堂為中書門下,並不是將簡單的中書、門下兩省合兵,而是中書門下這個機構直接淩駕三省之上,三省職權合歸於一。

李潼並不是一個坐享其成的太平君王,而是臨危受命的大唐皇帝,他對三省職權的淩越程度就更高,甚至就連政事堂都淪為附庸,不再是朝廷行政最高的決策機構,宰相們少有相坐論道,更多的是拜受製令、加以執行,對於聖人的製約幾乎沒有。

這樣的政治生態也不是他要刻意營造,而是他本來就是從行台霸府基礎之上組建中樞朝廷。

在當時風雨飄搖、諸多動蕩的大唐國情之下,再去追求程序上的正當性無疑舍本逐末,托製興霸、一言獨裁才是讓家國快速走出泥沼的最有效方式。

當然,前提是他能成功帶領大唐中興,如果玩脫了,未來的他也將會是一個宗室藩王弄權用威、禍亂家國的典型。

李潼雖然是一個霸權皇帝,但並不意味著他不需要製度維持。

一則人的精力畢竟有限,就算他勤政不怠、事必躬親,每天又能處理多少政務?二則他的模式具有一個不可複製的特殊性,大唐政權總需要一個平穩的維持與過度,便需要製度的約束與管理。

但是作為一個強勢的帝王,本身又充滿了各種治國的想法與嘗試,一個職權分明、相互製約的完整三省六部對他而言就是一個災難。

他需要的是一個高效靈活的執行係統,而不是一個思路各異、理念衝突的決策團體。但他又深知人有興衰禍福,政權總有更迭之日,也不能將整個國家機器都化作一個人的應聲蟲。

這當中個人權欲的伸張與退讓的矛盾權衡,便是接下來朝局改革的一個重點。而朝廷諸司的官長們,包括領率百官的宰相們各自屈伸抱負,也都不可忽略。

如何在確保朝情事務有序進行的前提下,磨合出一個身處其中者能夠多數認同的方案,這需要方方麵麵都做出妥協忍讓,李潼這個聖人也不例外。

但即便如此,李潼也不想放棄他在當中的主導權,所以如何定下一個基調,便需要一個合適的契機。而剛剛結束的世博會,所涉諸司財計都賬與勾檢便是一個絕佳的機會。

初唐時期,朝廷財政收入呈現多樣性的特征,所以諸事項也分屬各司。戶部四曹不必多說,太府、少府、司農等也有相關任事,且事權分割瑣細,常有一事通於諸衙的現象發生。

普通人或許感受不到這種職事雜細分配所帶來的繁瑣,但後世多數人都有為了一件事情輾轉各個民政部門、報告證明攢了一摞的經曆。普通人尚且因此叫苦不迭,朝廷相關職事的繁瑣流程可想而知。

世博會所涉諸司是眼下時局中關注的重點,人事才力用足,但相關的核計進程仍是緩慢。

雖然諸司流傳出來的計報頗為喜人,但真正的計量流程卻卻還在各司流轉,足足過去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各種財利收入仍隻存在於賬簿上、分散於諸司倉儲,大部分錢財仍然沒有歸入可作度支的倉邸。

若在往常時節,其他無涉財司的官員們也隻是看個熱鬨,順便慶幸一下自己所司職事清閒。可是隨著時間進入寒冬臘月,朝中氣氛就漸漸發生了變化。

每逢年節,諸司罷市休沐,共賀佳節。而朝廷也要賜饗賜物,以示恩典。年尾的各種賞賜,也是官員們祿料之外的重要收入,直接關係到年節的質量如何。

今年因為世博會炒熱的緣故,長安城各類物價本就有不同程度的上浮,所以官員們也都迫切希望能夠早日領取到賜物、過上一個肥年。

可現在諸司審計都還沒有完成,錢利尚未入庫,各項年終福利便也未成定式。這自然讓百官們抱怨不已,事關各自的錢袋子,便也都紛紛評議財司做事拖遝、全無效率。

借著百官輿情,臘月朔日朝會時,朝廷便以戶部尚書格輔元罷知政事、轉遷尚書右仆射、加勾計大使,禦史中丞朱敬則為勾計副使,會同諸司主簿勾官,專辟官衙閒邸為勾院,封鎖財司衙堂案事文書並倉儲,俱移勾院通案勾檢,務必要在望日之前結束勾檢,不誤佳節歲賜。

同時,內衛中郎將郭達為勾院捉察使,集內衛、京營八百精兵為勾院捉察軍,凡所財計失職、貪墨等諸事員,案察勾名即拿,人事驗對之後,移案大理寺,審定量刑。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