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回到宋朝當暴君!
第386章夕陽血戰
王勃,是漢人,不過是生在北宋,長在北宋。也就是說,他其實是在元朝廷的統治下長大的。
如王勃這樣的人,在元朝中還有很多。北宋在他們出生以前就已經淪落,他們將自己當成元朝人,而並非是宋朝人。
很快,在元軍後陣中又有支萬餘人的騎兵向著南側繞去。
這也讓得元軍的陣線頓時薄弱不少。
抽出兩萬士卒前去抵擋嶽鵬他們,在正麵廝殺的元軍騎兵,也不過僅僅剩下三萬不到。
雖然從兵力上來說,他們還是占著優勢。但眼下,也絕對不是再如之前那樣勝券在握了。
宋軍的神龍銃威力還是很強的。
戰事,顯得有些膠著起來。
正麵廝殺的元軍鐵騎和葛修鴻他們麾下宋軍想要分出勝負,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夠完成的事。這場仗的勝負子,說不得還是在嶽鵬、蘇泉蕩、張紅偉他們身上。
若是他們能夠衝破忽托雷和王勃的鐵騎,繞到元軍後陣,那這場仗,宋軍將會有很大勝算。
蘇泉蕩還是很有頭腦的,他知道,到宋軍的後頭去壓陣,或是在旁側衝擊元軍大陣,都遠遠不如繞到元軍後麵那樣有效。
為什麼自古以來,打仗都喜歡前後夾擊?
就是因為,前後夾擊能夠讓得敵軍很快慌亂起來。前有狼,後有虎,到時候元軍必定會潰敗。
不過,他們能否衝破忽托雷和王勃的阻攔,這還是個未知數。
王勃率軍趕到,讓得元軍士卒的人數已經超過嶽鵬他們數千人。
雖然數千人說起來並不多,但要知道,嶽鵬他們所率總共也才一萬五千左右。數千人,已經能夠極大的影響到勝負了。
黃塵滾滾如龍。
夕陽餘暉下,有支萬人騎兵排成長蛇,沿著鬱江河畔小道往東而去。
而在數裡外的官道上,更是煙塵漫天。怕是有足足三萬餘鐵騎也同樣是朝著東方疾馳。
此時,這兩支軍馬都離著文天祥所率的步卒已是不遠。
這兩支軍馬,萬人那支,是從岑溪縣城內南門出發。乃是文天祥留下駐紮在岑溪的軍馬,此時由都指揮使中最為年輕的盧煜率領。
而三萬多人那支,自然是也速兒安排潛伏在岑溪縣外的托合爾、思木托的騎兵。
思木托率領著這支騎兵,他雖然蒙古人,但卻並不粗獷。相反,身材還比較乾瘦。
在岑溪內的劉子俊他們接到文天祥的傳信以後,便立刻決定冒險讓騎兵出城接應文天祥。
然後,托合爾和思木托得知宋軍出城的消息,便也緊跟著往梧州趕去。
他們出發的時候,其實還並沒有收到也速兒的軍令。軍中為將者,往往要有隨機應變的能力。
此時,思木托很清楚盧煜率領的騎兵就在河畔小道上疾行,但是,他卻並沒有要率軍去擋住他們的意思。
在他想來,隻要遇到梧州城出來的宋軍潰卒,以他兵鋒之盛,直衝宋軍陣營,再有從梧州城內追出來的袍澤遙相呼應,要破宋軍還不是輕而易舉的事?
區區萬餘宋軍騎兵,又算得什麼?
此時,在這梧州和鐔津縣的中間已經彙聚雙方十餘萬兵馬,萬餘士卒,著實不太顯眼。
思木托根本不懼盧煜這支宋軍騎兵和梧州潰軍彙合,到時候,一起剿滅便是了。
於是,他隻是拍馬不斷呼喝著麾下鐵騎們加快速度行進。
元軍戰馬優良,腳力不是宋朝戰馬可比,也的確讓得他們領先於盧煜那支騎兵。
夕陽近半落下那無儘的遠處山頭。
岑溪、梧州之間的官道上,還在廝殺的雙方騎兵都並不知道從岑溪已經有騎兵匆匆往這裡趕來。
王勃率著萬餘鐵騎也加入到抵擋嶽鵬他們的行列以後,讓得戰場情況更是紛亂起來。
正麵廝殺的宋軍得以喘息,壓力忽然減去不少。
葛修鴻、葛立春、燕明領三人不斷聚攏著周圍士卒,有和元軍鐵騎分庭抗禮之勢。
雖然元軍在正麵的還有兩萬多人,但兵刃、甲胄都不如宋軍。戰局逐漸被扳平。
而南側,嶽鵬他們剛剛取得的優勢卻也無奈被逐漸扳平。
王勃這支生力軍的加入,讓得他們的壓力陡增起來。
嶽鵬如尖刀,率著士卒死死地抵擋在最前方,還在和忽托雷廝殺。
兩人至此已經是戰過足足十餘分鐘,氣力都已經是有些不濟,出手不再如之間那般爽落。
嶽鵬久戰不下忽托雷,心中也是感慨,元軍中猛將還是不少的。
忽地,他拽住韁繩,勒馬往後跑去。
“賊將休走!”
忽托雷大喝,拍馬便追。
他還隻以為是己方援軍趕到,讓得這宋軍小將膽怯。
然而,就在他高舉起斧鉞,追上嶽鵬,正要重重往下斬去的時候,自嶽鵬腋下,卻是忽有一槍,如同靈蛇出洞般向著他的胸口取來。
回馬槍!
這招槍法,在很多槍譜上都有,並不精妙,但往往,殺傷力巨大。
精通槍術的疆場武將,多數都會這招。
而嶽鵬,無疑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幾已經將這招練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他渾身的力道全部都彙聚在左手上,這一槍,幾乎連影子都瞧不真切。
忽托雷也是久經戰陣的元軍大將,雖然在追,心中其實還是帶著防備的。但是,他眼睜睜看著這槍向自己刺來,連忙將斧鉞往下壓去,想要擋住這槍,速度還是慢了些許。
嶽鵬這槍實在是太快了。
哧。
好似有輕微的響聲。
銀槍趕在斧鉞落下的前頭,直接洞穿了忽托雷的甲胄,自他的胸痛橫貫而過。
忽托雷大叫。
“喝!”
嶽鵬也是高喝出聲,太陽穴高高鼓起,竟是用力將忽托雷整個人都從馬上挑了起來。
忽托雷身形魁梧,怕是得足足有兩百多斤,可以想象,嶽鵬的力氣有多大。
銀槍將忽托雷戳在空中,高高舉起。
還在半空中的時候,忽托雷就已經喪命。
“元將已經授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