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晨旭微吐蕊第四十二回中期1
二個妖狐徒弟仍然不在神使府,正好方便行事,這次要修煉“出竅控身”道法的中段,前段就是在受到第六感感應後激發,這次一樣,所以他信心十足,這時他的元嬰防禦之力達到,加持比達到,這是他的底氣。
習慣了在神使府修煉時脫光,這次也不例外,先去石屋將裝備、衣飾脫下放好,光溜溜跑回大廳的蒲團上坐下來,**裸地將紫霄雷霆先天劍納入氣海,先激發了“馭雷有道”道法,之後,果斷激發“出竅控身”道法。
道法一激發,泥丸中兩個人嬰,胸腔中一個妖嬰,全受道法作用跑出體外,這時首席肉身已經僵直不可動,他心神與人嬰一體,人嬰一出泥丸宮,肉身便不可再動,好在他還可以控製三嬰行動,不過由於“出竅控身”道法作用,他就是想將一個元嬰鑽入肉身也不可能,隻能控製在外活動。
元嬰一出體。神使府頂便開了天窗,窗外紅雲密布,漸漸聚合,不時閃出一道刺目銀色電鏈,照亮冥冥虛空,攪動紅雲翻滾,滾滾紅雲一化為九,如九天落日般急墜而下,最先的雲球快接近方山之時,又一分為三,穿越方山雷禁時,雷禁網一閃,那三個紅雲化成的火球再小一倍,方山福地一如既往地消去天劫部分威力,令首席更覺穩妥,現在不是追求截取雷力更多時刻,現在是保證度劫功成為先,剩餘三個紅雲球穿越雷禁網後,閃電般再過“馭雷有道”道法形成的感應圈,砸中三個元嬰,幾乎隻聽到一聲爆響,三嬰各受一雷,經過多番消減,這一雷彆說人嬰,就是妖嬰也沒啥感覺。第二波三雷已分為九雷接近方山雷禁網,雷禁網又是一閃而隱,九道火雲雷同樣縮小一半,穿過感應圈後,接連轟在出竅的三個元嬰之上,每雷轟過,三元嬰所蘊神識便強一分,尤其人嬰神識變強幅度更為顯著。
第三波五顆火雲雷接踵而下,又分三拔全部轟在三個元嬰之上,這六九天劫的第一劫火雲雷劫結束,一共九雷,分三波落下,經這一劫,首席感覺人嬰神識至少增加17%,妖嬰的神識增加幅度似乎隻有3%的樣子,這在他度“出竅控身”道法前段五九天劫時就已發現,那火雲劫雷一分為三轟擊三嬰之時,大概比例為四點五比四點五比一,妖嬰所受劫雷之力遠小於人嬰,二個人嬰所受劫雷之力一樣。
冥冥虛空中,巽風再一化為九,每團風自成一體,仿佛抽離虛空的能量,極速自旋,越縮越小,小至極點凝成一枚黑核,驀然大漲,複又縮小,至西瓜大小,不再變化,又分為三波,閃電般下擊,到一定距離後,再度按之前的比例分裂成三波,穿越方山雷禁網時,雷禁網依然一閃即隱,這巽風雷球也縮小三分之一,閃電般擊中出體的三嬰,人嬰如同吃補藥般愉悅笑納,妖嬰則無愉悅之感。
這時第二波三顆巽風雷球也已擊落,三雷裂為三波一落,再被三嬰全部吸收,接著又是一波五雷擊下,人嬰神識再漲17%,妖嬰神識也漲3%。
這時冥冥虛空似化作白夜,滿目寒意,凍裂虛空,起了皺折,九個突起從裂紋中突地跳出,如鯨吸浮魚般,將這割裂地虛空儘都吞入,分為三波,往方山神使府急墜,雷禁網一閃而隱,三嬰分彆再迎這寒意襲人的凝霜雷,一撞之下,全數吸入,接著第二波三雷又至,三嬰再迎,接著是五雷落下,三嬰夷然無懼,再度吸納,人嬰神識再漲17%,妖嬰神識也漲3%。
這時冥冥虛空突如春暖花開,綠茵遍布,首席已經久不言動的**都感覺到一絲**萌動,天空中綠茵如浪波湧,波動中形成九團綠球跳出虛空,一閃之間又分成三波,朝神使府翩然而落,這次不象前三雷般急速砸落,而是飄飄欲仙,這是第四劫“春欲劫雷”。
第一雷飄落之時,人嬰絲毫無礙,妖嬰雖然仍受到一些影響,但已無礙,保持清明,綠雷及體其實經神使府截留與他“馭雷有道”道法截留之後,威力已非常小,三嬰順利度過,第二波三雷再落,妖嬰對“春欲劫雷”免疫更強,三雷之後的五雷更是大補,第四劫又順利通過,人嬰神識再漲17%,妖嬰神識隻漲2%。
這時冥冥虛空突然變得一片沉寂,前四劫劫雷醞釀之時,伴隨著不同的嘯叫聲,這一次虛空卻突然演起啞劇來,不過仍可見到虛空金雲翻滾,劫雷在醞釀中,眨眼間,金雲不知何時已聚出九個金球,無聲無息地分為三波向神使府急速墜下,一如前四劫,接近到一定距離後便分為三雷,穿過雷禁網仍逃不過被吸收四分之一的下場,再過感應環又消減10%。
寂靜中突然轟響,這一雷之力強大地令妖嬰顫抖,不過妖嬰雖然沒有修煉強大的防禦道法,畢竟在人身中已經呆了一段時間,神識與人嬰糾纏互通,人嬰強大的原理妖嬰已經理解,神識與元嬰一體化,一虛一實,嬰以神為引,神以嬰為用,神識的作用可以引導元嬰逐步強化,隻是這種引導不象所修煉的道法般即時起效,而是潛移默化中起作用的,以前妖丹在妖身,金丹在人身,雖然神識相同,卻不處在同一空間,無法發生糾纏作用,自妖丹成嬰過程中失了妖身,妖嬰由係統判定在人身中與人嬰共存後,神識相同而嬰體不同的人嬰與妖嬰就發生了糾纏反應,隻是妖嬰與人嬰結構相差太大,這糾纏作用是在緩緩起效。
第五劫是無音神雷劫,第一雷仍然強大到令妖嬰顫栗,不過還是挺過來了,神識一閃,千百念頭便已完成,這時無音劫雷第二波三雷又已無聲落下,九聲炸響於無聲處突現,顯得格外響亮,三雷震響中,妖嬰連顫三抖,仍然挺過這一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