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師。
軍旗獵獵,人馬滾滾。
隆武帝朱慈烺站在永定門的城樓上,迎接回京的京營將士。
“萬歲,萬歲~~”
每一隊從城樓下經過的百人隊,都會在百總的帶領下,齊聲高喊。
過一隊喊一隊,聲震天空。
雖然在湖廣征戰大半年,又兩千裡跋涉,返回京師,風塵仆仆,一路辛苦,但京營士氣依然旺盛,特彆是當知道太子殿下已經繼承大統,成為大明的皇帝之後,京營的士氣就更是高昂了……
“但有十萬京兵,何愁建虜不滅,遼東不複?”
兵部尚書李邦華和隆武帝一起站在城樓上,望著赳赳入城的京營精兵,忍不住讚歎。
比起崇禎元年,他為兵部侍郎,整飭京營之時,現在的京營,已經完全是脫胎換骨,不但甲胄精良,士氣高漲,而是已經從刀槍弓箭為主,幻變為了火器為主,刀槍弓箭為輔。但是後勤補給能保證,殺退雙倍的建虜,已經不是問題。
進城,論功,獎賞,修整,這是京營將士接下來的流程。
但作為皇帝,京營的最高統帥,隆武帝朱慈烺,要為這支部隊想更多、更遠……
京營返回京師的同時,薊州、湖廣和陝西陸續有戰報消息傳回。
順天巡撫潘永圖報,五日前,蒙古喀喇沁五千人忽然襲擾薊州長城,薊州總兵佟翰邦沉著應對,在堅守長城的同時,率騎兵八佰,繞行兩百裡,忽然殺到了喀喇沁後方,殺千餘人,俘虜近千人,焚毀帳篷,喀喇沁大驚,連夜退去。
“好!佟翰邦,真將才也!”
湖廣。
羊樓鎮之戰後,張獻忠逃入群山之中,馬士英帶兵追剿,雖然還沒有追到張獻忠本人,但零零星星,卻也殲滅收攏了不少殘餘的流賊,張獻忠疲於奔命,全勝幾乎就在眼前。
在湖廣軍報同時到達的,還有唐亮的一封密信,在密信中,唐亮詳細稟報,說官軍已經搜查了嶽州附近的大山,但沒有發現李湘雲,也沒有發現其兄李定國的蹤跡,隻有一個還不能確定的消息,說李定國可能已經和張獻忠彙合了……
看完唐亮的信,朱慈烺微有憂慮。
……
陝西則有大勝的好消息傳來。孫傳庭在藍田、渭南一代,大敗李自成,生擒其大將劉芳亮,李自成隻帶了百十騎,收攏殘兵兩三千,在袁宗第李過劉體純的護衛下,四麵突圍不得,最後隻能往最不願意的延安府逃去了。現在陝西總兵高傑正率領秦兵在後麵緊追不舍。
“孫傳庭打的好!”
朱慈烺心情極好,看起來,李自成和張獻忠,都沒有幾天蹦躂了,尤其李自成,在被趕到延安府之後,已經完全是失去了攪擾河南和四川的可能,下一步,李自成要不困死延安府,要不就隻能逃出榆林長城,和長城外麵的蒙古人爭食了。
大明延續十幾年的賊亂,似乎是見到了平息的曙光。
……
陝西。
一個麵色清瘦的緋袍大員,正站在一處山頭之上,遠望對麵的綿綿山巒。
而就在他腳下,軍旗獵獵,煙塵踏起,大批兵馬正急急向前開進。
正是大明柱石、三邊總督領兵部尚書的孫傳庭。
孫傳庭,字伯雅,號白穀,山西代縣人,一表人才,多有謀略。萬曆四十七年進士,先縣令。後郎中,遷順天府,崇禎九年出任陝西巡撫,組建秦軍,從此開啟了艱難無比的剿匪生涯。
十一年,大破李自成。幾乎就逮到了李自成,其後因為秦兵駐防問題,和兵部尚書楊嗣昌政見不合,遭崇禎帝逮捕下獄。
獄中三年,人世間千般變化,再出獄時,李自成已經勢大,且朝廷糧餉更加匱乏,孫傳庭臨危受命,為三邊總督,但練兵未成,先是開封之戰折損銳氣,接著,崇禎十六年八月,在崇禎帝的嚴厲聖旨之下,孫傳庭不得不統帥主力,倉促出關。十月,與李自成決戰於汝州,先勝,因糧斷,不得不退走,隨即大敗。孫傳庭率殘部退還潼關。李自成一日夜狂追四百裡,追至潼關,城破。孫傳庭當場戰死,然崇禎帝卻認為他詐死潛逃,沒有給予贈蔭,
同年。李自成攻破西安。孫夫人張氏率孫家二女三妾投井自殺,年僅八歲的幺子孫世寧被一老翁收養。五個月後,明亡。
《明史》稱:“傳庭死而明亡矣。”
這一世,因為太子的橫空出世,孫傳庭不但得以提前獲釋,而且清厘田畝,嚴追欠稅,籌餉練兵的難度和被朝廷屢屢催促的艱辛,都大大降低了,前世裡,陝西官紳對孫傳庭恨之入骨,隻因孫傳庭清查田畝的動作,侵犯了他們的利益,所以,彈劾孫傳庭的奏疏,如雪片一般的往京師飛,崇禎帝都快要壓不住,這也是他催促孫傳庭速速出兵的一個原因。
但這一世,孫傳庭清厘田畝,追繳逮賦,建立厘金局,收取商稅的動作,和朝廷是一致的,官紳們想要彈劾他也無從彈起。
曆史上,孫傳庭剛到陝西,兵馬還沒有募集,就被命令救援開封,失敗自然是不可避免的。
這一世,太子親自領軍,統轄左良玉等軍頭,擊潰了李自成,解圍開封。這大大減輕了孫傳庭的壓力。
當太子轉向建虜,李自成想要再起之時,孫傳庭的新兵,已經基本成形,朝廷對他的糧餉,也在太子朱慈烺的大力支持之下,基本做到了充裕,皇帝和兵部,對孫傳庭的掣肘,也大大減輕。如此,孫傳庭可以全心全意的剿滅李自成。
現在,李自成輕騎逃走,孫傳庭知道,絕不可再犯上一次的錯誤,這一次。一定要窮追猛打,不惜一切也要誅滅李自成,以免他再起。
李自成已經逃亡延安府,往北就是榆林,往西就是塞外,幾乎就是無路可逃,勝利就在眼前了。
但這並不是孫傳庭微微興奮的原因---他興奮的是新君繼位,如此,他再不用惴惴不安,擔心會收到來自京師的嚴厲聖旨,又或者是哪一個不慎,被人抓到把柄,幾個彈劾,就被投入獄中。
崇禎帝察察之君,從開始到結束,孫傳庭對崇禎帝,一直都有一種莫名的恐懼。
現在,他終於不用擔心了。
雖然和當今聖上尚沒有見過麵,但今上的事跡,他卻已經聽聞了不少,今上果決而不焦躁,嚴厲而不失仁慈,雖年輕,卻老成,今日,更是收到了今上所寫的親筆信。
不是詔書,是信。
信中,今上詢問陝西軍情、請教內外軍事的看法,征詢可以使用的軍事人才。
皇帝給臣子寫信,實在是古今少見的大尊榮。
孫傳庭何能不激動?
做臣子的,唯鞠躬儘瘁死而後已。
念及於此,孫傳庭大聲:“向前,決不能讓闖逆再逃!”
……
文華殿。
自新君繼位以為,文官集團對新君推出幾項政策,不論清空詔獄,壓製內廷和宗室,皇帝提倡勤儉節約,都十分滿意,言必稱聖君,唯一不滿的就是早朝。
自從隆武皇帝繼位,就以內外征戰、身體疲乏為由,連續取消早朝,到現在,除了登基大典和皇後大典,其他時候,一個早朝都沒有,所有的議事政務都改到了午朝,也就是上午時分,有官員上疏提醒,要皇帝勤奮,甚至蔣德璟都委婉勸諫,但隆武帝隻當是沒有聽見。
而和早朝的幾百人不同,能參加午朝的,滿打滿算也不到一百人,大部分都是六部九寺的堂官,言官人數極少,這一來,午朝效率大大提高,加上隆武帝果決,不喜歡長篇大論和拖拉,午朝第一日,就責罰了喋喋不休的兩個朝臣,餘者以為戒,如今的午朝和崇禎帝時候的早朝,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
“交內閣研議。”
而隆武帝最喜歡說的,就是這句話。
朝臣們漸漸也看出,皇帝陛下,對雞毛蒜皮的小事,是不在意的,全部都交給內閣,由內閣自己決定,誰要是用雞毛蒜皮的小事煩他,絕對會被他嚴厲嗬斥。
今日午朝,殿中朝臣都有點不安,因為有一個流言,已經在朝中傳了半月有餘了,甚至內閣五輔都已經默認了,隱隱地,今日怕就是要商議此大事……
“朕今日有兩件事要宣布,第一,成立軍機處,專門處置軍機事務,參照宋代的樞密院,為朕參謀軍事,全權謀劃對建虜和流賊的作戰計劃,並為之準備。”
此時,隆武帝朱慈烺坐在寶座上,環視殿中群臣,麵色凝肅,聲音清楚。
殿中群臣,都是臉色微變。
大明為什麼有內閣?隻是因為洪武皇帝朱元璋廢除宰相,大權獨攬之後,卻發現自己一個人治理不過來,於是設置內閣,令幾個大學士為秘書,幫助自己治國,又為了製衡大學士,免的他們時間長了,權高位重,又變成宰相,於是就又拉了司禮監以為製衡。
不得不說,朱元璋的設計確實不錯,兩百七十年下來,雖然也有張居正和魏忠賢這樣的妖孽,可以同時控製內閣和司禮監,但大部分的時候,內閣和司禮監都是相互傾軋,相互牽製,從而確保身處其中的皇帝遊刃有餘,大權不會旁落。
現在隆武帝忽然又要設置一個軍機處,什麼意思,難道是要取代內閣嗎?
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內閣五輔。
所有人都想知道,內閣會是一個什麼樣的反應?
次輔蔣德璟今日一直緊皺眉頭,神情不安,就好像他已經提前知道了某件事情,但不能說出,隻能憂慮。
現在聽皇帝陛下提到軍機處,他依然是皺眉沉思,一句話不說。
李邦華,範景文和剛剛進京的袁繼鹹都臉色凝重,目光也都是有沉思。
至於首輔周延儒。
自都察院之後,他就沒有了威儀,新君繼位,他請辭不準,其後便萎靡不振,每次朝議,都極少說話,過去崇禎帝時,周延儒的不說話,是為老謀深算,現在的沉默,卻是因為戰戰兢兢,如履薄冰,雖然他竭力掩藏,但還是瞞不過眾人的眼睛,誰都知道,周延儒的首輔,是做不了多久了,就是不知道隆武帝什麼時候會踢開他罷了。
眾人目光裡,周延儒拱手問道:“陛下,不知道軍機處如何運轉?又都有誰入軍機處?”
朱慈烺道:“軍機處隻管軍事,不礙政務,由朕直領,對朕一個人負責。至於人選,因為是軍機,自然是要從兵部、五軍都督府,以及熟知邊鎮敵情的督撫邊臣中選任。”
設立軍機處,是清朝皇帝雍正的做法,用意就是將更為要緊的軍務控製在皇帝手中,而不是由內閣扯皮,同時的,政務和軍機剝離之後,皇帝可以把更多的心思用在軍機之上,此舉不但減輕了內閣的擔子,也厘清了責任,將政務官和軍事官,清楚的分開使用。
但在此之前,所有的軍機都是在內閣手中的,如今隆武帝另設軍機處,分明就是在分內閣的權,特彆是分首輔的權,按照大明文官們過往的德行,他們肯定是要反對的。
但隆武帝卻不憂。
因為他已經提前和內閣五臣知會過了,蔣德璟李邦華袁繼鹹範景文,都是知大義之人,沒有那麼多的小肚雞腸,朱慈烺將理由說出,很快就說服了他們,今日朝議,不過就是公開宣布罷了。
至於周延儒,朱慈烺更不擔心。
……
文華殿。
周延儒咳嗽了一聲,拱手道:“自遼東戰事興起以來,邊事繁重,內閣卻有力不從心的感覺,陛下設立軍機處,專掌軍機大事,選專才以專用,專理建虜和流賊軍務,正是合適。陛下英明,臣完全讚同。”
軍機處分了內閣的權力,但同時也是分了內閣的擔子,從今以後,內閣不必再為戰事的成敗承擔最大的責任,崇禎四年,因為大淩河之敗,一代名臣,首輔孫承宗黯然下台的事情,就不會再發生,從這一方麵說,皇帝成為軍機處,未必不是好事。
群臣都是驚異,不明白首輔大人今日為何如此果決,想也不想就讚同了陛下?
但隨即,眾人都恍然,陛下一定是先行知會了周延儒等內閣諸臣,並取得了他們的同意,不然他們也不會一個個悶聲不說話。
內閣五輔都不吱聲,其他人自然也沒有什麼好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