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7章 李定國的判斷(1 / 1)

第1137章李定國的判斷

牆子嶺戰事結束,在陳永福張勇等人的血戰之下,大明有驚無險的擊退了鼇拜的偷襲,其中,陳永福折兵一半,張勇更是身負重傷,帶著最後剩餘的十幾個兄弟滾下山坡,方才逃過一劫。此戰參戰人數雖少,但慘烈程度卻是近年少有,建虜蒙古聯軍乘興而來,最後卻在牆子嶺山下碰了一個頭破血流,連滿洲第一勇士鼇拜負了重傷,被射瞎了右眼,全軍從牆子嶺出關時,士氣極為低落。

此戰的勝利,再一次的印證了牆子嶺為建虜的不祥之地,連不信邪的鼇拜都栽了跟頭,此後,建虜再不敢向,或者說已經無力再向密雲長城興兵了。

……

“加!加!”

官道之上,馬蹄急急,報價的塘兵拚力策馬,胯下戰馬如同離弦之箭,向京師狂奔而去。

牆子嶺勝利的消息傳到京師,留守京師的內閣輔臣以及軍機處的兩位軍輔李邦華和堵胤錫都是大喜,幾人急急向隆武帝報捷。

……

烏克尓河。

大雪飄揚,氣溫極冷,河岸兩邊陷入沉寂,彼此都在等待大雪的結束。

中軍大帳。

此時的隆武帝朱慈烺,正深深沉思和愧疚。

吳三桂襲擊建虜糧道失敗,為建虜所敗,下落不明,這意味著跟隨吳三桂兵出喜峰口的關寧鐵騎,怕是十不存一,很有可能已經全數為建虜擊潰了-——關寧鐵騎,大明最精銳的騎兵隊伍,在朱慈烺的謀劃裡,未來會有更重要的任務要交給他們去擔負,但想不到今日一個不慎,他們竟然都折在蒙古草原了。

可惜啊。

朱慈烺心痛,愧疚,為自己小看了多爾袞,沒有提前做出預防而後悔不已。

而牆子嶺遭到建虜蒙古聯軍突襲的消息,更是令他警醒——多爾袞果然不是容易對付的,如今,大明已經將全部的騎兵都集結在了烏克尓河,京畿地區已經沒有騎兵可用,如果說,吳三桂襲擊糧道失敗,隻是損失了關寧鐵騎,在令朱慈烺心痛的時候,還不至於決定整個戰局的勝負,但建虜對牆子嶺的攻擊,卻是實實在在,有可能威脅到此次大明衛護張家口塞外三部的大計。

如果牆子嶺守衛不利,救援不及,被建虜破了長城,繼而直殺了京畿,那對大明的民心士氣,必然會造成重大的影響,他隆武帝的威望,也必然會遭受到重大的挫折。

——

朱慈烺在乎的並不是一戰的勝敗,他清楚知道擊敗建虜不是一次兩次,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以建虜的實力和多爾袞多鐸的用兵之術,要想徹底解決遼東問題,非得做好長期作戰的準備不可。

朱慈烺在乎的是,建虜兵馬出現在京畿的巨大後遺症。

一直以來,他隻所以能屢屢做出違背祖製的旨意,對大明根深蒂固的頑疾進行改製,強力推行各種開明的改革政策,靠的就是內內外外不斷的勝利和日漸被推高的聲望,一旦建虜出現在京師,劫掠京畿,重演己巳之變的舊事,他的聲望必然會受到重大影響,那些被他壓製的保守勢力和保守思想一定會抬頭,雖然還至於影響到他的皇權,但他想要像過去那樣順利的推行改革,卻是不可能了。

……

軍機處的眾臣圍著火爐,激烈爭論,那就是是否要派兵回撤,以救援京畿?

“陛下,京畿重地,不可沒有騎兵的防衛,臣以為,為防萬一,應該立刻令三千營和保定騎兵冒雪回撤京師,此地留宣府騎兵即可!”陳奇瑜用兵較為小心,或者說,幾年的詔獄囚徒,令他對失敗充滿了恐懼,烏克尓河勝利了不過是小功,但如果京城有失,那卻是大過,到時首先要承擔責任的就是他這個軍機處的二輔。

三千營加上保定營,一共有騎兵五千餘人,虎大威和王汝成又都是猛將,如果回援,一定能極大的加強京畿一代的防衛。

“不然,京畿形勢尚沒有明了,蔣閣老和李閣老也沒有告急奏疏發來,多爾袞一麵和我大軍僵持對峙,一麵派人襲擊牆子嶺,明顯就是要誘我分兵,我軍不可上當。”高鬥樞雙手攏在袖中,沉思道。

作為善守之臣,又多年在地方,高鬥樞的政治敏感度,不如陳奇瑜。

“一旦有警,那就來不及了!”陳奇瑜不理會高鬥樞,繼續看著隆武帝:“土默特人歸附我大明,騎兵已經足夠,令三千營和保定騎兵回京,無礙我軍實力……”

“但卻影響軍心!”高鬥樞道:“土默特人新附,人心未定,一旦我大明露出驚慌畏懼,說不得他們會搖擺反悔。即便不反悔,也會影響他們的取勝之心。”

說著,向朱慈烺拱手:“陛下,除了牆子嶺的守衛,密雲總兵陳永福和精武營第四鎮徐文樸,一個在三十裡,一個在五十裡之外,但是得到警訊,他們兩人立刻就會馳援,陳永福和徐文樸都是朝廷勇將,麾下也都是精銳,以他們之能,加上鎮魯營,石匣營,建虜兵馬想要輕易突破牆子嶺,進入京畿,絕不是容易!”

“此外,京營留在京師的人馬,足有五萬餘人,加上京師中的十萬義務兵,京師兵馬一共有十五萬,蔣閣老和李閣老又都是知兵之人,馬德仁董琦也都是善戰之將,密雲,懷柔,順義,平穀等地的守衛這兩年中也得到了極大的加強,除非是建虜有十萬大軍從牆子嶺入塞,否則,以我大明在京畿一代的防備,足以將他們抵禦。”

“因此,一動不如一靜,此時此刻,我大軍專心對付多爾袞,才是上策!”

“料敵從寬,禦敵從嚴。戰場勝敗,可不是看紙麵數字和防守人馬就能決定的!”陳奇瑜看向高鬥樞,以長官的口吻說道:“建虜來的急,又都是騎兵,萬一陳永福和徐文樸一個救援不及,被建虜突破,又或者建虜兵馬眾多,該如何是好?難道真要讓他們兵臨京師城下再派兵回援嗎?”

……

“不要說了!”

一直在沉思的隆武帝朱慈烺終於是做了決定,他抬起頭,看向帳中眾臣:“此時大雪,兵馬難行,七百裡的路程,縱使現在就回援,抵達京師怕也是十天以後了,即如此,倒不如留在此地,和建虜決戰。”

——

朱慈烺認同高鬥樞的推斷,建虜不可能有十萬大軍,除非建虜將沈陽和錦州都搬空,而這是不可能的,以軍情司的情報綜合判斷,建虜突襲牆子嶺的人馬,最多不會超過三萬人,以大明在京畿地區的防衛,應該可以抵禦他們。

蔣德璟,李邦華,堵胤錫,陳永福,徐文樸……對於他們,朱慈烺還是有一定信心的。

“陛下,萬一……”陳永福憂慮。

朱慈烺搖頭:“卿的意思朕明白,朕已經想明白了,有得必有失,今日關鍵在烏克尓河,在於對麵的蒙古聯軍主力,隻要能擊潰他們,即便被建虜攻破一些小地方,也不影響整個大局。”

陳奇瑜不再說,他再一次知道,陛下不同於先帝,對於麵子兩字,看的極輕,如果是先帝,哪怕是放棄烏克尓河,也要保證京畿的安全,以免被曆史恥笑,但陛下卻不,陛下更看重實際的利益。

……

聖諭一出,軍機處的爭論立刻劃上句號,然後全力進入擊潰對岸敵人的推演和討論之中。

“李定國,你隨朕來。”

朱慈烺披著大氅帶著雪帽,走出大帳。臨出帳前,他召李定國跟隨。

田守信和於海一左一右,舉著油布傘為隆武帝遮擋風雪。宗俊泰金世俊等人於周邊護衛。

上到營中的高台,遠望對麵的建虜蒙古聯軍大營,朱慈烺舉著千裡鏡,於風雪之中,徐徐掃視。

剛是下午申時,距離天黑還早的很,但風雪之中,對岸的建虜蒙古大營竟然是有點看不清了,隻有軍旗被吹的飄起。

朱慈烺放下千裡鏡,遞給站在身邊的李定國。

李定國行禮,眼神微有激動,但動作卻是不卑不亢,他雙手接過千裡鏡,舉起來,向對麵觀望。

這中間,朱慈烺靜靜看著他的側臉,老實說,在朱慈烺的內心裡非常想要知道,李定國這個在明末清初這一段天崩地裂的曆史裡留下忠名的大英雄,此時此刻,對於未來是否有什麼遠景?或者說,有多大的企圖心?

李定國這樣的人,肯定是不甘心在軍機處做一輩子的小參謀的,但朱慈烺卻不能確定他對功名的追逐心,究竟有多強烈?雖然錦衣衛密探每日都在暗中監測李定國,並日日都有報告,但李定國的生活起居太簡單了,又不和他人接觸,錦衣衛的密報,很難剝析他的心理。

朱慈烺為什麼對李定國的功名心這麼在意?原因就是他想要對李定國委以更多的重任。

沒有功名心,肯定不會是一個好將軍,但如果功名心再重,卻也難成為一代名將。

而看著李定國,朱慈烺不由就想到了李湘雲。

入宮已經一年了,但李湘雲始終不願意見他,每日在宮中練武射箭,將儲秀宮的一處偏院變成了演武場。

唯一欣慰的是,雖然李湘雲不願意見他,但卻見了顏皇後。

從唐亮那裡了解,李湘雲和顏靈素兩人相談甚歡,一點都沒有芥蒂,也不知道顏皇後用了什麼辦法,竟然是將李湘雲說的連連微笑,入宮一來的冰冷,在那一刻,一掃而光。其後,顏皇後每日都會召李湘雲卻坤寧宮,而李湘雲每日都是歡歡喜喜,連武藝都不練了。

因為每次談論,顏皇後都會支開身邊所有人,所以朱慈烺也不能知道,她和李湘雲究竟都談了什麼……

正想著呢,李定國已經放下了千裡鏡,雙手呈給田守信,然後拱手向朱慈烺做報告狀。

“李定國,如果你是多爾袞,麵對現在的局麵,下一步你會如何戰?”朱慈烺看著李定國。

“臣豈敢……”李定國急忙要跪。

“不要多禮,朕隻問軍事,無關其他。”朱慈烺擺手示意不要跪。

李定國收回下跪的動作,沉思道:“回陛下,如果是臣,臣會咬牙堅持,待我軍混亂。”

“如果我軍不亂呢?”朱慈烺微笑。

“那臣就會果斷下令撤退。”

“你說的待,指的是多長時間?”朱慈烺問。

“十天。”

“為什麼是十天?”

“十天之內,如果牆子嶺那邊有突破,必有消息傳來,如果沒有,那就意味著建虜的謀劃失敗了,我軍沒有隨之起舞。建虜兵力不占上風,糧草補給更是困難,天寒地凍之中,繼續在河邊和我軍對峙,沒有任何好處,隨著時間的推移,我軍的糧草補充和兵馬會越來越占據優勢,建虜卻是越來越困難,一個不慎,就會大敗,因此,撤退保存,以待來日才是上策。”李定國道。

朱慈烺不置可否,隻淡淡看著他:“如果多爾袞退了,不但張家口塞外三部,就是這哈刺慎左翼右翼,喀喇沁左翼右翼蒙古也都會離心,建虜再無統領蒙古各部的聲望和實力,回到沈陽的多爾袞也必然是灰頭土臉,為政敵所攻訐,輔政王的位置恐怕難保,這些事情,卿可想到了?”

李定國愣了一下,拱手:“陛下英明,臣想的隻是軍事,至於建虜的權力鬥爭,臣一時倒沒有想到。”

朱慈烺在心中微微點頭,心說曆史誠不欺我,和曆史上一樣,李定國於軍事有才能,對明廷有忠心,但對政治卻是一竅不通,不知政治上的險惡遠比軍事鬥爭更是吃人,他在軍事上的勝利太多,也不如倒騰政治的孫可望的功勞大。

偏偏孫可望又野心勃勃,有取而代之的心思,最後,孫李兩人相助掣肘,將大好局麵葬送。

——

如果李定國在政治上能有孫可望一半的才能,早有謀劃,也許南明永曆朝就不會敗亡的那麼快。

不過這樣倒也好,不用擔心李定國在政治上有什麼太大的野心……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