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八章 進化(一)(1 / 1)

納米崛起 嶺南仨人 1196 字 29天前

第696章進化(一)

黃修遠的方案,就是采用過渡生物體,為人類提供進化的正確選擇。

所謂的“過渡生物體”,就是一種人類的克隆體,除了沒有思想之外,其他功能和人類本身基本相同。

看起來這和直接進行人體實驗,好像並沒有什麼兩樣。

但經過黃修遠的解釋後,眾人才知道其內在的技術路線。

過渡體並不在實驗室內,而是要半永久性的依附在人體身上,類似於納米改造後,那些被植入人體的納米仿生體。

這就是過渡體的第一個特點。

即:半永久性依附於人體本身。

而過渡體要依附於人體,特彆是長期依附於人體,那隻能是人類本身的克隆體,才可以將過渡體與人體之間的排異反應,壓製到最低程度。

這就是過渡體的第二個特點。

即:過渡體必須是以宿主的基因為根本的克隆體。

那麼過渡體有什麼用途呢?

答案是進化。

黃修遠的目的,就是要利用過渡體,促進人類快速進化。

過渡體存在的意義,就是作為一個長期附屬人體的生化實驗室,各種突變基因,和在過渡體體內進行初步篩選、測試、評估,當突變基因被確定為良性突變時,則允許該基因融入人體的基因序列中。

如果確定該突變基因,為惡性突變基因,自然不會被融入人類的基因庫之中。

而過渡體又要如何確定,突變的基因是好是壞?

這就是黃修遠為什麼要讓過渡體附著於人體的根本原因,隻有附著在人體身上,時刻和人體共同生存,過渡體才可能分析出“需要的基因”。

之所以不說良性突變基因,而稱為“需要的基因”,這是因為基因的好壞,並不是一個絕對的事件。

假設,現在過渡體突變出一種基因,讓人類獲得類似於魚鰓的器官,那這個突變基因是好是壞?

當人類在陸地上的時候,這個突變基因衍生出來的器官,自然是沒有用處的多餘器官。

但如果人類進入水體之中呢?

情況又截然不同了,此時這個突變基因衍生出來的魚鰓器官,又變得非常有用。

因此基因的好壞,並不是一個絕對的事件,而是一個相對的事件。

這個概念非常重要,因為人類要成為真正的宇宙物種,就必須采用這個概念來評估基因。

單單是太陽係中,藍星、月球、火星的環境,就存在非常明顯的差異。

這些差異之中,有可以人為克服的,例如空氣成分、光照強度、濕度溫度之類。

也有難以改變的差異,例如星球引力強度,這個差異,黃修遠估計為了50年內,都可能從根本上克服。

哪怕是采用旋轉式太空城,利用離心力代替引力,或者利用液壓力代替引力,都很難百分百模擬引力。

至於人工引力技術,那就彆癡心妄想了,這個技術不是當前人類的科技水平,可以攻克的技術。

引力對於人類異常重要,看起來現在聯邦已經在近地軌道建設了大型空間站,又在月球建立了廣寒宮市等基地。

但事實上,聯邦仍然沒有辦法完全脫離藍星的限製,這其中的關鍵性門檻,就是聯邦無法百分百模擬藍星的引力。

就是這個問題,限製了聯邦進軍宇宙的腳步。

如果聯邦攻克了引力的限製問題,憑借聯邦此時的生產力,彆說開拓月球了,哪怕是開拓火星、木星衛星,都綽綽有餘。

“黃院士,我雖然看好這個方案的未來,但是過渡體該如何研發呢?”3069研究所的首席研究員石超民詢問道。

“是啊!”

“製造克隆體倒是不難,難的是如何改造和控製克隆體。”

“另外就是如何隔離兩者。”

一眾研究員各抒己見,顯然他們已經理解其中的技術難度,目前聯邦的克隆技術還可以,克隆一個靈長類生物,成本和時間都相對可控。

但是這其中的道德倫理問題、失控問題、感染問題,都非常棘手。

道德倫理問題還可以通過一些限製,加上隻是將克隆體用在自己身上,估計很多人可以接受得了。

但失控問題、感染問題,就非常麻煩了。

畢竟過渡體相當於一個隨身生化實驗室,被病毒細菌感染後,如果過渡體也無法扛住,那宿主又如何保證不被殃及池魚。

這其中的巨大風險,讓不少研究員都心存疑慮。

“我知道大家的擔心,但技術在進步,我相信納米技術和生物技術,可以解決這兩個問題。”黃修遠信心十足的說道。

眾人麵麵相覷,雖然黃修遠是聯邦學界的頂峰之一,研發了非常多核心技術。

但權威不代表真理,這句話可是黃修遠自己經常說的。如果沒有合理的說法,其他科研人員可不一定會信服。

北方轉基因研究所的馬士庭研究員問道:“黃院士,您是納米技術的權威,我想知道,現在聯邦的納米技術,可以達到哪個程度?”

黃修遠解釋道:“我們頂尖的納米技術,在結合半導體、軟件方麵的技術,可以製造出直徑120納米的多功能納米機器人。”

“120納米?”

他接著補充道:“是的,120納米是當前最小尺寸的納米機器人,這種納米機器人可以做一些高難度的操作,其中不少操作的精度,可以達到原子級。”

說完,又調出一部分技術簡報,發送給在場眾人。

“如果達到這個程度,未來10年內,納米機器人應該可以應用到過渡體中。”

另一個老院士下意識的抬了抬眼鏡,才發現自己處於虛擬狀態,他仔細翻了一遍納米技術的簡報後:

“修遠,納米機器人植入人體的技術,預計10年內可以成熟嗎?”

“差不多,其實現在納米機器人,已經可以初步植入人體內部了,就是功能相對單一,控製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按照我們的發展速度,10年內進入實用階段,我多少還是有把握的。”

黃修遠胸有成竹的回答,讓不少人放心了不少。

其實他們對於黃修遠,還是非常有信心的,聯邦有今天的成就,和黃修遠這些年來的高瞻遠矚,有直接的關係。

如果不是事關重大,他們不會如此苛刻。

虛擬會議繼續著。

眾人圍繞著如何實現過渡體的全部功能,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納米機器人技術,結合克隆技術、轉基因技術、人造器官技術之類,這其中有很多細節,需要他們進行完善。

虛擬會議討論了三個多小時,眾人還意猶未儘,不過考慮到不是研究員,年齡偏大一些,黃修遠還是宣布休息一天,明天再繼續討論。

謝謝各位親的支持(ω`)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