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5章 援助在戰後到達(1 / 1)

第1175章援助在戰後到達

“非常榮幸我公主殿下效勞。”艾倫威爾遜抓著瑪格麗特公主的手輕吻下去。

讓公主開心,是每一個英國公民的義務,艾倫威爾遜深以為然,隻有公主殿下開心了,大家才都會開心,公主殿下還是有很多過人之處的,比如身輕體柔……

瑪格麗特公主是英國人,在英國極儘升華的檔口,也不會有患得患失的情感,真正難搞的是夏夢,她可是華人,在英國輿論出現變化的現在,難免不會憂心忡忡。

在艾倫威爾遜麵前,夏夢想問什麼又不敢的樣子,充分體現了這種糾結和彷徨。

“怎麼了,親愛的。”艾倫威爾遜不得不主動開口,省的把和妻子同等地位的女士憋壞了,讓夏夢不要產生心結。

“我看報紙上都在說,英國正在組建遠征軍。”夏夢皺眉不在,神色滿是憂鬱。

“報紙那個東西,充斥著假新聞,也值得相信?”艾倫威爾遜搖頭,口中對所謂的無冕之王不屑一顧,“英國沒有製定類似的計劃。根本就沒有考慮過。”

“可英國集中了戰後最強大的艦隊,這總沒錯吧。”夏夢苦著臉,並沒有因為一個問題的解答就放輕鬆,“還有香江呢,還有人說……”

“說什麼?關閉港口?那是不可能的,英國真的有一頭牛。”艾倫威爾遜颯然一笑,“皇家海軍集結了又怎麼樣,航空母艦又不能上岸。你不要以為印度人也說英語,我們就會高看他們一眼,在英國眼中他們注定就是要在底層匍匐在英國腳下的存在,但現在印度已經獨立了,那麼就連仆從都不是。”

“彆以為我們真的支持印度,從種族上來說,東歐人比我們的膚色還要更白呢。不一樣是我們的敵人,這個世界的容量是有限的,在科技沒有大進步的情況下,彆人得到的多,英國就得到的少了,我們不能允許有海量的人過上和我們一樣的生活。誰都不行,更彆提是印度。”

“從這一點上,我要感謝你的祖國,幫我們打掉了前殖民地的自信心。解決了幾個問題當中的一個,看在這一點,短時間大家也會相安無事的。”

這一場戰爭來的多麼及時啊,看前幾年兩個人口大國好像穿一條褲子那麼好。這樣發展下去自由世界還能睡得好覺?

不要認為印度不是蘇聯體製就不是威脅,對於處在食物鏈頂層的英國來說,有潛力威脅當下國際秩序的國家存在,本身就是不合理的。

至於出動皇家海軍,那是必然要出動的,後世英國都失去了這種能力,所以趁著還有能力抖抖威風的時候,就應該不吝嗇的抖抖。

當然這也不是英國自己的問題,後世歐洲各國其實都差不多。都幾乎廢掉了冷戰時期的一身武功,英國就是一個離岸金融中心,法國就是一個騎在非洲身上苟延殘喘的破落戶。

德國有工業沒軍事,歐洲各國都債台高築,很多國家都享受著高溢價的奢侈品支撐。最為光輝的時候就是冷戰結束之後,南斯拉夫戰爭爆發之前的短暫時光。

此後就一直被美國拉開差距,要知道歐洲對俄羅斯的強勢是建立在經濟超過俄羅斯的基礎上,在被美國抽血幾次搞得經濟優勢不在?還怎麼說服公民相信,自己正義的?

反正艾倫威爾遜對幾十年後的歐洲是很悲觀的,大家同時經濟崩盤的話,明顯是地大物博的俄羅斯更能抗,低人權優勢加上海量的自然資源,還怕一路向下麼?

更何況有歐洲陪著,歐洲靠什麼抗呢,要是能抗,蘇德戰爭勝利的應該是德國而不是蘇聯。

趁著還有這個實力,不去彰顯一下存在感就蠢了,夏夢可能不太理解,但經過了深入的溝通之後,也就理解了。

艾倫威爾遜安撫好了夏夢,便前往國防部詢問蒙巴頓元帥,有什麼可以援助印度的破爛,他相信一定有,英國好歹是世界大戰的主力參戰國。

“太好的東西,給了印度,印度也用不了。”艾倫威爾遜在蒙巴頓麵前說出了和英國輿論截然相反的論調。

就在昨天,英國的最大報紙《泰晤士報》便直言不諱地評論道:“隻有印度軍隊裝配上有美國數量和質量的軍備,印度才可能打敗敵人。”

《泰晤士報》並不是站在印度的一邊,明明是在借機嘲諷印度,因為印度之前一直主張采取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解決問題,在一敗塗地之後求援,肯定要被英國牢騷怪話一般。

這也讓《泰晤士報》諷刺道:“如今的印度已經完全改變了此前的外交政策。”

美國白宮,肯尼迪也在詢問中央情報局局長杜勒斯,“印度真的像是英國人說的那樣,已經處在的崩盤的前夕?”

“尊敬的總統,可能是這樣的。”杜勒斯稱呼肯尼迪的稱呼,從那一篇羅斯福在世的報道之後,就出現了細微的變化,可惜肯尼迪沒有聽出來。

“那我們確實是應該阻止,隻不過這件事也麻煩。”肯尼迪說到這話鋒一轉,“就像是現在英國這麼做的,不也是出工不出力麼。”

肯尼迪指的是皇家海軍出動的示威,皇家海軍能登陸作戰麼?不能!英國此舉就和美國在古巴導彈危機動用海軍的作用一樣,擺出來大動乾戈的樣子,但實際上是在拖時間。

美國才剛剛結束了古巴導彈危機,自然是一眼就看出來老父親和自己的目的一致。

關鍵是肯尼迪還不能揭穿英國,古巴導彈危機還沒被遺忘呢,要是換一個場合,他並不介意揶揄一下英國人,可是現在不行。如果揭穿了英國的舉動,那之前美國海軍的調動也可能會被揭穿。

經過一番思考,肯尼迪還是把這個示威場合讓給英國,印度是英國的前殖民地。英國有理由表態,美國則沒有這個理由,美國和巴基斯坦的關係很好,和印度的關係並不好。

美國給老父親裝逼的機會有兩個理由:首先,正在加勒比海附近開展古巴導彈危機的博弈,美軍上下進入緊急戰備狀態,和蘇聯之間的軍事衝突一觸即發,這讓將精力集中於西半球的美國,無暇東顧亞洲方向的形勢。

同時,在印巴分治後,巴基斯坦成為了美國重要的戰略盟友,因此考慮到巴基斯坦的外交立場,美國便不敢輕易給予印度大規模的軍事援助。

於是肯尼迪最終采取外交上的聲援,對英國用皇家海軍來裝逼的動作采取了默認。

事情的發展到了這一步,世界舞台的榮光可能必須要分給英國一點了。

是一點麼?古巴導彈危機明明是在英國的推動下走向了緩和,蘇聯人都是這麼說的。

肯尼迪竟然想要推翻這個在明顯不過的事實?簡直是豈有此理。

不過艾倫威爾遜此刻沒有和逆子一般見識,在國防部一頓翻箱倒櫃,艾倫威爾遜在蒙巴頓元帥的關懷下,找到了九個旅的二戰存貨,這麼大的裝備自然是不可能經過空運的,要製定一個周詳的計劃,從英國本土出發,經過地中海、蘇伊士運河、最終運往印度。

雖然裝備還沒到,但是這不耽誤先宣布,很快英國外交部就宣布將要對印度援助足以武裝九個旅的先進裝備,至於多麼先進暫時還是機密。

當然這一項聲明也不是全部都支持,英國現在對印度的態度比較有分歧。

從之前泰晤士報的報道就能看出來,一方麵英國希望展現一下宗主國的愛護,另外一個方麵也毫不掩飾看到前殖民地倒黴的幸災樂禍。

這種態度的形成非常複雜,但確實是真實存在的,外交部宣布馬上援助印度之後,英國輿論又是一變,一方麵肯定了英國援助的正當性,另外一個方麵則認為印度人不管拿到什麼裝備,都不能改變已經戰敗的命運。

英國堅定站在印度一邊的聲明雖然堪稱擲地有聲,但經過了外交部和國防部的討論,大概兩個月之後,印度人才會見到還沒裝船起運的援助。

“相信全世界都看到了大英帝國不容置疑的態度。”麵對一群記者的包圍中,艾倫威爾遜一副極儘升華的狀態道。

“艾倫爵士,不知道有人認為,戰爭的起源是麥克馬洪線,你怎麼看。”

“哦,非常尖銳的問題。確實是有這麼一條線,但這條線是隨手一劃。是否具有效力,還是一件非常複雜的問題。”麵對這個問題,艾倫威爾遜直接推卸責任,那條線又不是他劃的,他確實劃過一條線,果阿的威爾遜線。

衝出了記者的包圍,艾倫威爾遜即刻返回了白廳,在諾曼·布魯克的麵前才恢複了平時的淡然,“艾倫,你覺得什麼時候采取實質性的支援合適?”

“戰爭結束之後!”艾倫威爾遜想都不想的回答道,“我們可以抽調一個連的部隊,搭乘戰略運輸機降落在新德裡,一旦停戰了,就讓他們扛著米字旗,打著援助的名義降落在新德裡機場。”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