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 落後的生產線(1 / 1)

富礦 總是覺得累 1049 字 3個月前

第360章落後的生產線

楊東升直接從歐洲飛往美國,留守美國的工作人員,在機場接到了楊東升。

一上車,來人就道,“楊總,有件事情得向您彙報,最近出了不少人跟咱們搶生意!”

“搶生意?你說跟我們搶那些廢棄工廠,都是什麼人?”

“有美國的,也有國內的!本來我們不用花錢就能拿到的工廠,現在都叫他們炒上去了!連原本跟我們談判的合作方,不少也停止了談判!楊總,我們是不是要跟著加價?”

“不要跟他們掙!”楊東升擺了擺手,“他們願意找死,隨便他們!”

這是早就預料之中的事,當初楊東升在瓜州用複墾承包煤礦的時候,就出了一群人跟著起哄。

現在也是一樣的情況,他們見楊東升做的容易,便又有樣學樣。

讓他們去競爭吧,將來有他們求楊東升的時候。

留守美國的工作人員這段時間收獲不錯,各種機床、工業爐,還有檢測設備、試驗設備……

不過楊東升特意從歐洲趕到美國不是看這些的,留守美國的人員最近弄到了一批半導體生產線。

八九十年代,日本半導體產業崛起,美國半導體產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

半導體製造是高科技行業,但也是高汙染行業。

提煉矽的時候,要用到各種酸;蝕刻、清洗等過程,要用到二甲苯、丙酮、苯、四氯化碳、四氟化碳;封裝要用到電鍍……都會造成汙染。

楊東升來到最近的一座工廠,這裡有一條4英寸晶圓生產線,製程微米。

楊東升看了看光刻機,還是日本產的。

1990年IBM聯合西門子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8寸晶圓廠,到九十年代中期,全球8英寸晶圓廠已經達到70座,4英寸晶圓廠已經已經遠遠落後於時代。

八十年代末,英特爾486芯片,製程就已經達到了微米,微米製程已經落後於現時美國最先進的技術兩代以上。

正是因為落後,再加上廠子的地理位置不好,所以才沒有人跟楊東升掙。

一直以來,美國半導體業界都有一條約定俗成的規矩——向中國轉移的技術,至少要落後兩代。

隻不過這條隱形規矩,後來在大金毛任期內光明正大的說了出來,反而把一步暗棋變成了明棋。

我們國家總是習慣瞄準世界先進水平,像運十,一上來就瞄準國際主流機型。

有心氣當然是好的,但做任何事都是一步一步來的,就算任總的公司,一開始也是從代理人家的交換機起步的。

我們當初的運十項目,如果沒有一上來就直接上大飛機,而是針對當時我們國家地域廣大,交通不便的情況,開發支線客機,結果肯定會是另外一副景象。

楊東升現在就是瞄準了一個“支線客機”項目,不是隻有電腦、手機才會用到半導體,冰箱、洗衣機、空調等家用電器一樣要用到半導體,他們用到的這種半導體叫做“功率半導體”。

功率半導體對製程的要求不高,技術難度較低,突破也較為容易。

中國很快就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家電生產國,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

還有各種傳感器、工控芯片,也不需要太高的製程。

此外還有航空、航天,當然這個市場就不是楊東升想進就能進的了。

而且楊東升還有一個大幅提高現有設備製程的辦法。

現在的光刻機還都是乾式的,如果楊東升能提前一步把這些乾式光刻機改成浸入式,用水折射光線,不僅能拉近與世界先進技術的差距,憑借這項技術,將來也能在光刻機市場占有一席之地。

楊東升直接把半導體板塊拆分為IC設計、晶錠、晶圓廠、封裝測試等幾大部分,這幾大部分隻要有一個能夠成功,楊東升的半導體計劃就算成功了。

楊東升還看了印刷電路板生產線,印刷電路板要鍍銅、鍍鎳、鍍金、鍍錫,會產生大量的汙染。

現在這也是高科技,楊東升那部出了市區就沒信號的大哥大,貴的嚇人,原因就是我們無法生產相應的印刷電路板。

楊東升在考慮是直接進入手機行業,還是跟其他廠商合作。

不過現在最麻煩的是楊東升手裡沒有搞半導體的人。

國內的半導體人才極為稀少,僅有的人才,不是在研究機構,就是在那幾個國家特彆重視的公司裡。

楊東升敢打這些人的主意,怕是明天就有人上門。

唯一的辦法就是從外麵招聘,但是半導體產業,不同於之前的冶金、機械製造行業。

那些行業對美國來說都是夕陽產業,大把的人失業,人才好招聘,工資也低,給他們之前的兩倍工資,就肯去中國工作。

半導體產業可是正當紅,此時美國各大學半導體相關專業的學生,還沒畢業就被英特爾、摩托羅拉、德州儀器等公司預定光了,而且還都是高薪。

楊東升嘗試挖了挖,難度太大,最終隻能瞄準另外一個地方——台灣。

楊東升聯絡了美國幾大獵頭公司,由他們幫忙,以兩倍的工資在台灣挖人。

還有韓國,這個年代的三星、現代半導體產業可是一直在虧損,從事半導體研發的人員工資怕是高不了。

此外還有製藥設備。

楊東升準備生產專利過期的仿製藥和中成藥。

楊東升吃的那種治理偏頭痛的藥,至今還是一大包中藥,吃起來彆提多麻煩。

據醫生說,那是一味古方。

楊東升準備搜集一下這類方子,儘快申請專利,他不去申請,將來怕是也要被日本人申請了。

正忙活著,忽然有人來報,沈氏鋼鐵廠的人想見他。

“人生兩大幸事,他鄉遇故知,沒想到今天讓我碰上了!”沈總一上來就熱情的道。

“沈總這段時間遇到的故知不少吧?”楊東升冷冷的看著對麵。

沈家這段時間可是不老實。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