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8章:反晉聯盟,了解一下?(1 / 1)

第739章反晉聯盟,了解一下?

今年的冬季對很多人會是一種折磨,有物質上的拮據,更多是思想負擔上麵的擔驚受怕。

僅是一年的時間而已,晉國這邊亡了兩個卿位家族,連帶很多中小貴族成了大劫中的飛灰。

如果隻是兩個卿位家族和眾多中小貴族消失,老實說晉人都有點習慣了。他們覺得局勢看不懂的地方在於大量公族也被滅亡,而這在漫長曆史中是絕無僅有的一次。

為什麼晉人會習慣卿位家族的滅亡?晉國這邊滅掉的卿位家族又不是隻有一兩個,幾乎每隔幾年或幾十年總要消失一個卿位家族,他們能不習慣嗎?

往常卿位家族鬥得再凶,其實很少會波及大量的中小貴族,彆說是大批大批地消滅公族的封主了。

這一次不一樣,晉國先是產生了幾個聯盟,也就是陰氏為首的一個,範氏為首的第二個,魏氏為首的第三個,趙氏、羊舌氏為首的第四個,後來各個勢力又出現了陣營方麵的變化。

比如,荀氏一度有點要自己成“勢”的趨勢,一下子讓看上去無比強大的陰氏為首陣營變得有些風雨飄渺;後來陰氏與範氏合流,魏氏、趙氏、羊舌氏(公族)聯合起來;到最終陰氏、範氏和荀氏等家族成了一夥的,一致對其餘陣營展開了攻擊。

隨著魏氏的主城“魏”被燒成白地,晉國內部的動蕩打從事實上已經變得明朗,無疑問是陰氏和範氏的陣營獲得了內戰的勝利,他們會怎麼對待那些跟趙氏、魏氏和公族不清不楚的貴族?

在一片人心惶惶之下,元戎的命令下達了,並且通報了全國。

明年春暖花開之際,晉國將集結大軍南下,交戰對象是以楚國為首的諸侯聯軍。

呂武為什麼不主持清算那些不是己方陣營的中小貴族?跟名聲什麼的無關,以其讓他們死在內戰,集結起來去打國戰不好嗎?

那種中小貴族會不會聽從命令?這也是一道甄彆的程序,還會讓陰氏、範氏和荀氏消滅他們不用承擔罵名。

之所以是以楚國為首,不是楚國從一開始就在謀算什麼,隻是因為楚國足夠強大。

這一次諸侯走到一起是宋國的搭橋牽線,裡麵有屬於晉國的鍋。

楚國一直以來都是晉國的最大敵人,雙方打了近百年,到目前還沒有一方正經的認輸。

宋國組建聯盟是為了自保,原因是晉國派出大軍南下進行征討,他們肯定要用最大的努力增強己方的力量,做什麼都是應該的。

鄭國在認罰無果之後,還能怎麼辦?再則,他們多少覺得晉國這一波內戰損失的元氣很大,琢磨著也許是一個擊敗晉國的機會,想試一試推倒壓迫自己的大山,很是無可厚非的吧?

參加聯盟的衛國和齊國,他們才不管自己都做了什麼招惹來晉國的打擊,隻知道晉人很壞很壞,有機會報仇怎麼可能不插一腳?

要說諸侯聯軍裡麵誰最站不住腳,無疑問是吳國了。

晉國固然有需要吳國給楚國搗亂的關係,一直從各方各麵加強吳國卻是一個事實。

另外,前兩年晉國為了將吳國從滅國的邊緣拉回來,條件不成熟也揮師南下攻打楚國,這麼大的恩情吳國說忘記就忘記了?

當然,吳人的腦回路比較奇特,他們也許覺得是己方拖住了楚國的主力,才讓晉軍撿了便宜打贏“郜之戰”,又去楚國都城“郢”成功耀武揚威,並且還進行了飲馬大江的偉業。

不管怎麼說,一個“反晉聯盟”已經成立,參加的有楚國、宋國、鄭國、齊國、吳國、衛國,還有一些本來就是楚國的附庸國,還有迫於壓力或判斷錯誤跳反的蔡國和陳國。

沒錯,陳國和蔡國也加入到“反晉聯盟”了。他們不參加不行,頭鐵的下場會變成“反晉聯盟”大軍北上前的祭旗犧牲品。

當然也有諸侯堅定地站在晉國這一邊,曹國就是意誌最堅定的其中一個,再來就是萊國、紀國和譚國了。

萊國、紀國和譚國屬於沒得選,他們不緊緊保住晉國的大腿,再被齊國滅掉,誰來幫忙再次複國?

還有一種應該明確表態卻期期艾艾不做選擇的國家,代表是受了晉國諸多恩惠的魯國。

像是莒國、杞國、滕國、邾國、小邾、大邾……等等諸侯,他們沒有多嗶嗶一些什麼,軍隊一起被困在“鬥首”那邊沒有撤走。

“此些諸侯會否效仿沈國?”中行吳剛回到‘新田’就立刻求見呂武。

冬季了嘛,軍隊找個城邑貓冬,不代表統帥需要一直留下的。

中行吳在國境內,想回到“新田”的麻煩不會太多。

人在“鬥首”那邊的士匄等“卿”就真的是走不開了。

沈國乾了些什麼?他們假意臣服晉國,等待晉軍和楚軍交戰時乾了背刺的舉動。

說起來有點搞笑,沈國連背刺的時機都不會選,沒有給晉軍造成什麼麻煩就被殲滅,弄到後麵還被晉人安排搬家,導致沈國有那麼點名存實亡了。

呂武不置可否,一直饒有興趣地看著年紀不大的範鞅。

這個範鞅當然是士匄的兒子,還是範氏未來的家主人選。

沒錯,就是範鞅,不是士鞅。

現在是春秋,用什麼稱呼都有內涵和講究,不單純就是稱呼而已。

範氏很正經地向世人公布,招呼他們的下一代家主人選需要稱呼範鞅,就不要喊士鞅了。

範氏之所以大多以“士”為前綴,原因是他們的某一代家主擔任晉國“士師”的職位。

用職位來作為前綴在春秋是一件無比正常的事情,像範氏這種家族那麼乾,裡麵肯定有他們覺得很有意義的需要。

現在,士匄那麼正經地進行通報,代表範氏要走上“正規”,某種程度上的改頭換麵啦。

同時在場的還有另外一些小家夥,韓起的兒子韓須,解朔的兒子解武,張老的兒子張朔,等等很多的“二代”。

韓氏的韓無忌同在人在現場,他的座位離呂武還有點近。

“在‘鬥首’敵軍,楚十萬,宋約四萬,鄭亦是此數,齊約三萬,吳兩萬,衛萬餘。”韓無忌剛從‘洛邑’回來不久,不是第一次跟呂武見麵了。

那個“洛邑”是哪?是周天子居住的地方呀。

韓無忌去“洛邑”是為了進行公關,將魏絳乾的一些事情竭儘所能地攔截再弱化,不使周王室摻和到針對晉國的行動中去。

周王室現在是沒多少硬實力,軟實力……也就是影響力其實並不弱,影響力強到什麼份上則不好說。

晉國每一次出征都去“王野”一趟,乾的就是讓周天子閱兵的事,目的是取得合法出兵的權利。

很多諸侯國願意聽從晉國的調度,除了晉國本身很強大和霸道之外,要說跟周天子沒關係也不儘然。

到目前為止,周天子還是掌握著“名”與“器”兩種大殺器,除了楚國和吳國之外,還沒有諸侯明目張膽拿周天子不當一回事。

為什麼吳國也被算進去?他們稱王了啊!

呂武對“反晉聯盟”有多少兵力不是特彆在意,某種程度上甚至希望“反晉聯盟”集結的兵力更多一些。

一次交戰將各諸侯打得流血越多,肯定會給他們接下來的行動造成更有利的環境。

如果這一次交戰他們失敗?代表沒有那個實力去乾“化家為國”的事業,老老實實接著當晉國之臣,同為一國之臣繼續跟諸侯過不去就是了。

“齊牟圖反攻倒算,仍有餘力出兵‘鬥首’?”呂武訝異自己是不是有點小瞧齊國了?

那些多少萬之類,不以正式的軍事建製稱呼,代表周禮從某種程度上被打破了。

也就是說,列國各自打破了周王室那邊的限製,不再遵守什麼樣的國家隻能組建多少軍隊啦。

什麼?晉國早就不拿周禮規定的“軍製”當回事?那能一樣嗎???

晉國打破掣肘或桎梏,為的就是保住周天子的“唯一性”,是不是情有可原啊?

哦,跟情有可原沒什麼雞兒關係,那晉國崛起成為霸主,能夠以武力壓迫諸侯,誰敢嗶嗶就出兵揍一頓,是不是就有關係了?

所以是,諸侯有實力承受反噬,一樣可以不在乎周禮,沒實力繼續老老實實接受限製唄。

現在的情況則是有點不同了,也是楚國和吳國相繼稱王之後的曆史拐點之一。

什麼拐點?簡而言之就是,晉國這一次內亂太過於嚴重,再來是諸侯也受不了晉國的“雙標”,認為晉國已經沒有能力對他們形成製約,試圖用實際行動進行反抗。

曆史走到當下,幾乎是提前了一百年讓諸夏進入到“禮崩樂壞”的時代,是好是壞則需要給後人評說了。

最為簡單的道理,一直分裂狀態的諸侯好,還是無所不用其極而有了大一統的局麵好,該怎麼去選擇?

“無忌再往‘洛邑’一行,取天子旌節,攜公卿而來,明歲合兵南下。”呂武笑眯眯地說道。

韓無忌愣了一下,像是有點沒搞懂那麼做有什麼好處。

周王室變得弱小,再怎麼弱也是諸侯的“宗主”呀。

呂武這個人吧,明明是要搞為人臣者最不能做的事情,偏偏做事還總追求名正言順,該怎麼進行評價?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