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發上諭,”趙杞遲疑道,“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
“正是。”鄧素見趙杞仍然猶豫不決,上前一步,問道,“陛下,滿朝文武當中,如今主弱臣強,人心混亂,哪位大臣能助陛下撥亂反正?”他目光炯炯地看著趙杞,趙杞則無言以答,喃喃道:“哪位大臣?”他曾經最倚重的蔡京、李邦彥,已被作亂廩生所殺,而曹迪擁兵自重,趙杞對國丈也暗暗提防。放眼朝中,真正手握權柄的重臣,如陳東、鄧素、曹良史、吳子龍等輩,居然沒有五十以上的。原來充斥著老臣的朝堂,不知不覺,現在居然全部是一些“年輕”的麵孔,著實令人無法放心。像舒州石庭堅這樣的後起之秀,還在咄咄逼人地冒起來,就更令人感到不安。
“陛下所能依靠的,唯有大義名分,天下人心而已。”鄧素進言道,“我大宋雖然比不上夏國、遼國的軍力強盛,但‘禮義之邦’則當之無愧。立國百年以來,大義名分早已深入人心。陳東等人不過是手無寸鐵的書生,所依靠的,也不過是大義名分而已。如今天下板蕩,人心思安。而要定國安邦,就要恢複三綱五常,首要的便是重建君臣之綱常。而所謂綱常,仔細落實下來,也就是禮法。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君王、大臣,皆在禮法之下,亦在律法之下,是絲毫不會損害陛下的顏麵的。”
“禮法?”趙杞低聲道,“鄧卿家的意思是?”
他天資聰穎,對今古大家文章都有涉獵,但在禮法經術上所下的功夫,遠遠比不上在琴棋書畫這些炫人耳目的下乘本事上所畫的花心思。鄧素將話題由舒州案子轉到“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又順理成章的轉到重建“君臣綱常”和“禮法”上,趙杞也儘量回憶自己所學的禮法中,到底哪些對自己有利。他原本以才學自矜,如今才知道,自己和陳東、鄧素等人相比,隻不過是立腳書櫥,遠遠沒達到融會貫通的程度。
“沒有禮法,便沒有三綱五常。而關乎君臣綱常之製,更是禮法之大者,可稱之為‘大禮法’。”鄧素解釋道,“臣出掌禮部後,得知前任吳尚書欲重述上古‘出禮入刑’之製,正在編纂一部《宋禮法》。”,這才啟發了微臣,倘若沒有大禮法,綱常混亂,其他禮法也不用談了。所謂綱舉目張,要重述‘禮法’,首先要重述‘大禮法’。”他看趙杞若有所思地點頭,便繼續道,“所謂‘大禮法’,最為重要的,就是名分大義。本朝賢臣重述名分大義之道,以司馬文正公最為精辟。文正公有雲:‘臣聞天子之職莫大於禮,禮莫大於分,分莫大於名’。臣素以為,周室之製,天子、諸侯、大夫、卿士、萬民皆在禮法之下,是故各安其位,各得其所,天下遂安。如周天子分封諸侯,定下了名分大義,享國綿延八百餘載。周幽王烽火戲諸侯,雖未損國力,但名分大義卻亂了。君君臣臣,君不君則臣不臣。是故周室衰微,先為犬戎所窘,平王東遷,春秋以後,禮崩樂壞,後為暴秦所滅。周室之衰,在根子上,還是周王先亂了禮法。”
“鄧卿,這禮法和名分大義,你能不能說得簡單明白一些?”
趙杞聽明白了一半。若是以他從前的脾性,有人跟他長篇大論談論禮法,他早已不耐煩。但現在隱隱感覺到一絲希望,可又不完全明白,簡直心如貓撓一般,所以不得不開口向鄧素求教道。先帝尚在時,世人往往以為三皇子趙杞才高八鬥,不遜於其父。唯有鄧素與其相處日久,方才知道,趙杞與先皇一樣,過於分心旁騖,琴棋書畫超卓於旁人,經書禮法上麵卻根本沒有吃透。身為人君,本來應當致力於經術之學,以為臣民表率。趙杞在智識上簡直是一個浮浪子弟,若是等閒人,鄧素都懶得理睬於他,但趙杞偏偏是大宋的皇帝,他隻能循循善誘地開導於他。
“何為禮法,簡而言之,使人各安其位,各守其道,而不能逾矩。為人君父者,有為君父之道,為人臣子者,有為人臣子之道。各守本分,則天下無事。偶有離經叛道者,則天下共擊之。昔時厲王無道,國人逐之,周召共和十四年,待厲王之子宣王長成,又還政於宣王,使周朝社稷重歸於君臣禮法的舊道。”鄧素講到此時,頓了一頓,看著趙杞。
趙杞感慨道:“周公與召公兩位,能夠還政於周王,真是大賢臣,可惜後世秉政的,多是奸佞梟雄。”他想起的,後世的權臣,如王莽、董卓、曹操,李林甫、楊國忠、安祿山等輩,再無周公召公那樣的高風亮節了。三代以下,可謂禮崩樂壞,末世之衰。
“陛下,”鄧素點頭道,“三代之後,大奸巨惡層出不窮,乃禮崩樂壞之惡果。秦政卑天下而貴一人,以至父子相忌,宗室相殘,而諸侯、士大夫、百姓儘失其位,是故天下共擊之,以秦之強,仍二世而亡。然而,漢承秦製,雖然號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在根子上,已經與周禮大異其趣。人臣之生死榮辱,還是在君王一念之間。是故,本朝之先賢,莫不直言漢唐不足以效法,欲重述禮法,非以三代之治為楷模不可。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敢問陛下,若設身處地,生死榮辱儘在他人一念之間,能安於其位乎?”
鄧素目光灼灼,直視著趙杞的眼睛。自從輔佐趙杞以後,鄧素已在理社中陷於孤立,如今要重述禮法,必須取得趙杞的絕對信任和支持。所以,他不惜冒著觸怒趙杞的風險,向他闡述將來的禮法之道。隨著這一問,趙杞的眼神複雜起來,想起皇兄即位之後,自己戰戰兢兢的那段日子。
良久,趙杞方才長歎了一聲:“不能。”
“這是物極必反之道。秦製貴一人而賤天下人,自比三皇五帝而輕賤大臣,大臣輕賤胥吏,胥吏作踐百姓,天下人都不安其位。《尚書》所謂‘撫我則後,虐我則仇’。天下人不安其位,則人君就要日夜提防,社稷反而不能安穩。是故,周室綿延八百年,漢祚四百餘年,而唐朝不過三百年而已。周室雖有春秋戰國之亂,但未聞有諸侯弑天子者,漢唐二代,宦官、外戚、權臣,弑君者不知凡幾。陛下欲重述禮法,若照秦製,則以一人之智敵天下人之智,複以一人之力敵天下之人之力。若照周製,使朝中大臣、州縣官、士人、乃至百姓,皆能各安其位,天下安,陛下則安如泰山,天下危,則上至朝臣,下至黎民,莫不為社稷效死力。順勢而為,天下人之力皆為陛下所用。”
“鄧愛卿所言甚是。”趙杞的臉色振奮中有些迷茫,“但是,就連《左傳》之真偽,漢代已經不可考據。周製太過久遠,語焉不詳,又怎能因循呢?。”
“子曰,禮失而求諸野。”鄧素抬頭看著遠處,緩緩道,“何謂以德配天,《尚書》有雲:‘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如今的局勢,正當如此。從舒州這案子來看,鄂州雖號稱‘虛君實相’,但陳少陽隻是一個大臣,隻要他不想謀朝篡位,各方勢力,州縣豪強,他都不可能斷然鏟除,甚至是非常忌憚的。而各地的鄉紳、士子,乃至普通的百姓,因為這些貪官汙吏,對朝廷十分不滿。這時候,陛下順應民情,以舒州之案乃朝廷禮法疏失為由,下詔命陳少陽召集各州縣學政,商議出一部整頓朝綱的‘大禮法’出來。天下人必盛讚而景從。在商議‘大禮法’時,各方爭執不下,而陛下乃天子之尊,超然於上。無論他們作何商量,‘大禮法’一定下來,上下各安其位,無論如何,陛下必將重獲萬民尊崇,遠遠勝過朝綱紊亂,權臣隨心所欲地翻雲覆雨,甚至挾天子以令諸侯了。”
“‘大禮法’......”
趙杞喃喃念了幾遍,憂道:“陳東權傾朝廷,宮中遍布相府的耳目。朕若明發上諭,這上諭發不發得下去都成問題?他還能容得下朕嗎?”他說完後,竟然心有餘悸似地朝不遠處的樹叢中望了一眼。一個侍衛正在那邊,見陛下望過來,忙端端正正地垂首侍立。趙杞則掩飾一樣地轉過臉去,竟不敢再看那侍衛。
“陛下也知道,微臣當年與陳少陽等相交莫逆,彼此可稱得上肝膽相照,臣以性命擔保,陳少陽雖然大權獨攬,但並非奸佞之輩,更無篡位竊國之心。陛下下旨公議‘大禮法’,也是緩解了眼下州縣桀驁的困局,算是助他一臂之力。再者,宗室儘數都被遼賊擄去,陳少陽就算對陛下不滿,也不可能行廢立之事。陛下進可重振朝綱,退亦無可損失,當速作決斷。”
“這.....”趙杞還是有些下不定決心。
“陛下,”鄧素低聲道,“陳少陽不是奸雄,並不代表彆人不是。大禮法一日不立,陛下便一日危如累卵。良機若失不可複得,陛下當斷則斷,以免錯過時機,後悔莫及。”他說完後便住口不言,等著趙杞做決定。
光陰一寸寸過去,趙杞右手緊抓著龍袍,躊躇半晌,終於“啪”地一拍石案。
“朕意已決,草詔,公議‘大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