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僅僅隻是為了密會陸建朝,試探陸建朝的態度與抵抗的決心,慕容正山會悄悄的進行,不會把自己去拜會陸建朝這件事情弄的人儘皆知,而慕容正山真正的目的,則是想要引誘安妙依出手殺他··························通過一些列信息的搜集慕容正山認為安妙依和葉明盛的結合,本就是一場政治聯姻,兩人之間的感情十分的有限!
同時葉明盛作為一個政治強人,他要做的就是大權獨攬,所以他不能接受其他人分享他手中的權力,即便這個人是他的枕邊人也不行,而安妙依也是一個比較有想法的人,夢想著能夠在奉武軍的朝堂上擁有自己的影響力。
因此葉明盛和安妙依之間本就存在著矛盾,雖然有矛盾但是矛盾沒有爆發出來,完全是因為葉明盛作為強人足夠強,完全壓製住了安妙依,再加上安妙依的地位沒有遭受挑戰。
慕容正山的堂姐慕容清舞雖然名義是葉明盛的小妾,但是因為有慕容家這個強大的靠山,所以在葉府中,即便是葉崔氏又或者安妙依,都沒人把慕容清舞真的當做小妾來看!
因為慕容家安妙依本就對慕容清舞忌憚三分,也就是慕容清舞生的是一個女兒,才讓雙方的關係有所緩和,但凡慕容清舞生的是一個兒子,那麼雙方之間恐怕就是水火不容了···························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慕容家為奉武軍勸降了陸建朝,讓繁花似錦的江南納入到了奉武軍的版圖中,那麼毫無疑問慕容清舞在葉府中的地位也會跟著水漲船高!
到時候慕容清舞萬一在給葉明盛生一個兒子,那安妙依主母的位置還能坐穩嗎?
慕容正山相信安妙依一定會想到這一點,他覺得以安妙依的性格一定會想要防患於未然,趁著事情八字還沒有一撇的時候就先下手為強!
如此一來沒有了這件潑天大功,以現在慕容家的實力,就很難打破奉武軍目前的政治格局,慕容清舞沒有了家族的幫助,自然也就無法威脅到她這位大婦了!
所以慕容正山相信安妙依一定會為了她自己的利益想要派殺手來乾掉自己,甚至這個歹毒的女人甚至可能還想要將自己的死嫁禍給陸建朝,徹底斷絕慕容家施展影響力斡旋雙方的可能!
處於安妙依她個人的利益,她這麼做是沒有錯的話,畢竟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但是站在奉武軍這個高度上,安妙依為一己私利這麼做,毫無疑問是在危害奉武軍前途命運··························此時此刻的奉武軍雖然聲勢如日中天,但是快速崛起引發的內部矛盾卻已經展現端倪了,想好作為主帥的葉明盛擁有著崇高的威望,能夠鎮得住各方人馬,再加上一統天下的共同夢想在,才造就了如今奉武軍如同烈火烹油的聲勢!
麵對奉武軍的內部問題,葉明盛的選擇是很清晰的,那就是求同存異擱置分歧,保持目前奉武軍的強勁勢頭,儘快一統天下做大奉武軍這張大餅,然後在用這張大餅來解決矛盾!
在這樣選擇下毫無疑問奉武軍是越快統一天下越好,要不然一旦時間拖長了即便葉明盛能夠鎮得住,也會有夜長夢多的風險!
所以慕容家能夠為奉武軍招降陸建朝,那對於葉明盛和奉武軍來說是天大的好事!
眼下荊楚雖然已被奉武軍南下,但是剩下的南方兩家中,徐兆傑能打,陸建朝有錢,若是他們能夠不計前嫌相互合作,奉武軍想要攻下南方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因此即便慕容家現在不能招降陸建朝,但隻要勸說陸建朝能夠在接下來,奉武軍征討淮南的時候保持中立那也是一件大功!
在這樣的一個情況下,若是誰給慕容家的行動搞破壞,毫無疑問這個人就是站在了葉明盛和整個奉武軍的對立麵···························而這也就是慕容正山真正目的,他想要讓安妙依站在葉明盛和整個奉武軍的對立麵!
他想要隻要讓葉明盛知道,安妙依在他背後搞的小動作,那麼葉明盛和安妙依之間原本就存在的的矛盾就會被徹底引爆!
所以慕容正山並不害怕安妙依派出來的殺手,他知道安妙依還沒有愚蠢到用統調處來殺他,安妙依肯定會用安之榕之前的那些舊部,而他也早已經安排好了,隻要安妙依一行動,他就可以讓人贓俱獲!
雖然計劃的很好,但是慕容正山唯一擔心的就是,安妙依並不是一個人,她身邊可還有一隻真正的老狐狸,他的計劃或許能夠瞞得住安妙依,但是卻未必能夠瞞過那隻老狐狸!
如果安妙依被那隻老狐狸勸阻的話,事情就會變的稍稍麻煩,慕容正山就隻能啟用備用計劃!
其實這件事情的關鍵並不在於在於安妙依是否派出殺手了,而在於當自己這邊遭到刺殺之後,葉明盛是否認為這和安妙依有關
圍繞這一點慕容正山已經做了一些部署,他相信不論安妙依會做何選擇,但是她和葉大帥之間的隔閡將會增加!
慕容正山非常期待這一天的到來,而等到這一天的出現,他的堂姐慕容清舞就會是奉武軍新的主母!
慕容家也將會在他慕容正山的手中達到一個全新的高度,想到這裡慕容正山嘴角不由微微上揚低聲自言自語的說道:“那就讓我們看看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吧·························”····································································雲並,五崗山一座簡易的行軍帳篷中,葉甫和幾個麾下的統領正聚在一起開會。
“稟告大人我們這一營現在死了三百三十一人,傷了六百九八十人,目前包括負傷但還能夠作戰的士兵大概有兩千一百餘人!”
“稟告大人我們這一營現在死了五百一十一人,傷了一千一百餘人,現在包括負傷還能夠作戰的將士有兩千五百餘人!”
“稟告將軍大人我們這一營現在死了七百一十九人,傷了兩千餘人,現在包括負傷但還能作戰的有兩千九百餘人!”聽到屬下三個統領的彙報,葉甫心情可謂是十分沉重,但還是看向了一旁一位中年人。
在葉甫的目光下中年人也是奉武軍親衛營副統領張重雲沉聲說道:“我們親衛營死了約三百餘人,一半的兄弟都帶傷,目前還能夠繼續戰鬥的約有九百餘人!”聽到這個數字葉甫不由搖了搖頭,這一次此次五崗山之戰,他帶來了第十四師的主力三個營共一萬餘人,葉明盛也將親衛營一半人馬交給了他,他在五崗山總兵力接近一萬兩千人!
這才剛剛九天的時間,目前就已經傷亡了接近三成,儘管這幾日的慘烈戰鬥,讓如此慘痛的傷亡數字已經在他的預料之中,但是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葉甫的心還是不由顫了顫·······························這些數字的背後都是一條一條鮮活的人命,是一個一個他從幽燕冀豫帶出來的兒郎!
雖然傷亡數字很大,但是葉甫卻不後悔自己這麼做來到五崗山這個險境,畢竟如果不把這幫窮凶極惡的欽察人吸引在這裡,他們就要去禍害雲並的老百姓,到時候就會有更多的老百姓慘死在他們的刀下!
就在葉甫陷入沉默之時,其中一個營的統領孫凱鼓起勇氣的向著葉甫建議道:“將軍大人,下麵的弟兄傷亡太多了,就今天敵人衝鋒的時候,有很多弟兄明明帶傷,卻還是要迎戰敵軍,繼續堅守下去,我怕我軍有全軍覆沒的風險啊!”說到最後孫凱顯的有些遲疑,但還是硬著頭皮將他心中的想法說了出來。
聽到孫凱的想法,葉甫緩緩抬起頭望著孫凱麵無表情的說道:“你想撤退?”麵對葉甫的詢問,孫凱有些害怕但還是小聲說道:“大帥不是說過了,若是事不可為我部可以伺機突圍!”對於孫凱的話葉甫沒有理會,而是看向了自己手下另外兩個統領沉聲說道:“你們大家有什麼意見?”在葉甫的目光下他麾下另外兩個統領紛紛表示他們聽葉甫的,葉甫命令繼續堅守他們就率部繼續堅守,葉甫說讓撤退他們給跟著撤退······················對於這個回答葉甫顯的有些不太滿意,他知道他手下另外這兩個統領也是被眼下的傷亡給驚到了,心中多半也和孫凱一樣打起了退堂鼓!
葉甫旋即將目光看向了一旁的張重雲,這個張重雲雖然隻是一個副統領,但是因為其統領的是大帥的親衛營,所以其實在奉武軍中的地位,不比他這個第十四師將軍差多少!
所以若是連張重雲都覺得應該突圍,那麼葉甫雖然不願意,但也必須要好好考慮下一步的動作了!
張重雲很乾脆的就給出了答桉道:“我認為現在還不是突圍的時候!我們應該繼續在五崗山堅守,我們現在已經在五崗山守了九天的時間,給予了敵軍很大的殺傷,但是我們還能做的更好,我的想法是我們至少在五崗山堅守半個月的時間!”聽到了張重雲這麼說,葉甫心中的一塊大石頭也是落了下來,他這一次主動提出這個計劃,並且親自執行這個計劃,心中除了想要幫助雲並老百姓避免遭遇欽察人屠戮外,也是有在葉明盛麵前好好表現的想法!
葉甫覺得在五崗山堅守十天時間就算是合格了,但是想要達到優秀至少要達到半個月的時間!
所以現在張重雲的想法和他就算是不謀而合,葉甫旋即拍板說道:“諸位張統領他說的非常有道理,欽察人已經完全上套了,隻要我們在五崗山一天,他們就沒有辦法去禍害雲並的老百姓,為了雲並的老百姓考慮,我們也應該咬緊牙關堅持住!”
“我明白繼續堅持下去傷亡會很大,風險也很高,但是我們身為軍人保家衛國是我們的天職····························”說到這裡張重雲目光掃了掃他手下的三個統領,然後話音一轉開口說道:“當然了我也是體恤兄弟們的,我們就再堅守六天時間,在五崗山湊足半個月時間!”
“我軍作為守方傷亡大,敵軍作為攻方傷亡更大,更何況五崗山距離大穀縣城隻有三十裡,我們一個晚上就能夠撤回去,大帥還答應會派兵馬接應我們,所以隻要我們想我們就一定能夠撤回去的!”
“隻要我們把他們消耗的足夠多,那幫欽察雜種根本攔不住我們!”在葉甫這麼一番說辭的鼓舞下,這三個統領的精神也是逐漸振奮起來,紛紛點頭表態支持葉甫的想法在五崗山繼續下去了。
眼看著葉甫統一了他部下的意見,張重雲突然開口道:“葉將軍,我覺得我們不應該隻是一味的防守,我們也應該嘗試反攻至少將敵軍賽爾班大炮炸了!”
“隻要將敵軍的那些賽爾班大炮炸了,那我們在五崗山的防守壓力將會減少很多!”對於張重雲的建議,幾個人都是陷入沉默之中,其實道理大家都很明白,大家也不想要一味在五崗山上被欽察人壓著打,連續一直被動挨打,大家夥心裡也都是憋著一口氣想著打回去!
大家也不是沒有嘗試過夜襲,在堅守五崗山的第一個晚上,第十四師的將士就嘗試過夜襲,想要炸毀欽察人的賽爾班重炮,然而最終卻是以失敗告終,傷亡了兩百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