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王朝對於禮法尤為重視。
以孝治天下也絕不是一句空談。
紀王所為有逾製之嫌,若是魏徵在世早就彈劾了。
李世民看向李慎,這個確實要他自己解釋。
李世民也看明白了,李義府的目的就是想要讓紀王府這麽長時間所做的一切付之東流。
李世民還不知道李慎跟李治要一萬貫錢的事。
李治輕蔑的看著李慎,你有錢又能怎麽樣?
有錢也不是你想做什麽就可以做什麽的。
李慎確實從容的一笑,這個問題,他在之初,王玄策就提醒過,他也跟王玄策好好的看了一遍貞觀禮。
“啟稟陛下,李義府所言,兒並不承認。”
“紀王殿下,你所做之事全長安百姓都知道,可不是你一句不承認就可以抵賴的。”
李義府聞言立刻反駁。
“本王並不是說做的事不承認,而是你說的逾製,本王不承認。
你說太子殿下冠禮之時很簡約,但你要知道,那是因為太子殿下效仿陛下,
勤儉節約,以身作則。
身為太子品行端正自然無人能及,不是禮製的原因。
而本王不同,本王不是太子,長安城眾所周知本王品行低下,所以這並無為過。
貞觀禮中隻對冠禮的禮節有所規定,但沒有規定等級。”
李慎這麽說隻不過是玩文字遊戲,鑽空子而已。
貞觀禮是李慎在開皇禮的基礎上修撰而成的,詳細的記錄了整個冠禮流程。
但唯獨一點沒有規定等級。
李慎跟王玄策都已經研究過了。
大臣們聽後齊刷刷的看向李世民,因為貞觀禮是他讓修訂的,
也是他批閱過後準許發布的。
如今卻在一個禮節上產生了分歧。
李世民心中也是暗罵這個逆子,你就不能找個好點的理由,品德敗壞就行了,
你還非要從貞觀禮裡麵找原因,豈不是說自己讓人修的禮儀有漏洞?
這時就聽李慎繼續說道:
“至於你說的什麽普天同慶,與民同樂,這個就更是無稽之談。
那些燈籠和蠟燭都是本王的賞賜,也可以說是施舍。
百姓生活不易,這不是馬上就要元正了麼?
本王想為百姓做一些事實。
元正的燈籠,蠟燭都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本王提前為他們準備,也是為了讓他們過好一個元正,感受陛下的恩德。
而且有一點你說錯了,本王不是每家每戶兩根蠟燭,而是給六根蠟燭。
還有你說的什麽淨水潑街,更是無稽之談,那不過是本王讓人清洗一下街道罷了。
大事本王做不了,做一些小事,為了長安城的百姓,這有什麽不可以。
剩下的紅毯鋪路之類的,那可不算是逾製。”
李慎解釋很牽強,或䭾說就是耍無賴,大臣們都能夠聽出來強詞奪理的味道。
而且解釋當中漏洞百出,可偏偏卻讓人沒有辦法。
這等事情對於朝中的重臣來說其實不算什麽,得罪李慎完全得不償失。
李慎是出名的睚眥必報,而且陰損狡詐。
他們所有人早就看明白了這件事,紀王在長安城鬨得滿城風雨,陛下怎麽會不知道呢?
這麽多天陛下都沒有製止,那就說明已經默認了紀王的所作所為。
而且他們都聽說了,這次冠禮,由陛下親自為其梳發加冠,而且是加三冠。
並由太子朗誦祭文。
這是何等的恩寵。
本站采用Cookie技術來保存您的「閱讀記錄」和「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