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殲7E總設計師的震驚求追讀(1 / 1)

這天的稍晚些時候,蓉城,611研究所內。

59歲的飛機設計師盧育英剛剛吃完晚飯回到自己的辦公室。

作為殲7E飛機的總設計師,他如今已經可以算是功成名就了。

這種殲7的深度改進型深受部隊好評,並且很快就可能出口到其它國家,換取寶貴的外彙。

盧育英自己也對這個型號頗為滿意。

但滿意不代表滿足,隨著殲7E的定型收尾工作結束,他已經開始思考如何對殲7進行下一步的改進了。

作為611所的一員,他當然清楚十號工程目前進展順利。

但無論是從預防項目風險的角度,還是單從出口的角度考慮,殲7都還有繼續改下去的潛力。

不過在改進思路這塊,盧育英卻犯了難。

毫無疑問,如今已經是90年代下半葉,繼續搞晝間戰鬥機已經沒有任何出路了。

但是之前跟殲7E同步搞的全天候型號殲7CD卻並不成功,部隊的評價甚至還不如前者。

所以靠放大機體、犧牲機動性換取極為有限的超視距探測能力這條路……

走不通!

因此盧育英很快開始考慮全新的設計思路。

把機頭空間騰出來安裝雷達,進氣道則放到其它地方去。

但嘗試了幾種方案之後,要麼是性能無法達標,要麼是改動幅度太大,總之都不太能讓他滿意。

最近幾個月的時間盧育英正在研究一種下頜進氣的方式,但這個看似簡單的結構設計難度卻不小。

機頭部分的雷達罩會對迎麵來流產生乾擾,影響進氣道的正常工作。

大多數設計草案甚至都沒能走到完稿。

僅有的一個相對較成功的獨苗,吹過幾次風洞之後,發現在某些特定速度和攻角下的進氣畸變甚至能突破0.3,這無疑會讓WP13F發動機本就不太充裕的性能進一步雪上加霜。

現在吃完飯回來加班,也正是為了這件事情。

就在盧育英掏出鑰匙準備開門的時候,他注意到門口牆上的信箱裡塞著一個信封。

拿出來一看,牛皮紙上麵印著幾個大字:

《航空學報》編輯組。

作為這本雜誌的審稿人之一,他每年自然是會有一些審稿任務需要完成的。

盧育英對審稿並不排斥,也從不拖延,每每收到稿件都會儘量在第一時間看完。

這次他也不準備破例。

隻是可惜這一整個晚上怕是又無法推進手頭的工作了。

“唉……”

盧育英歎了口氣,拿著信封走進辦公室。

給自己倒了杯水之後,他回到辦公桌前。

點亮台燈,再慢條斯理地把信封拆開。

《雙模塊下頜式內轉進氣道圓錐前體一體化布局研究》

看到題目的一瞬間,他甚至愣了一下——他還以為在看自己手下設計人員交上來的報告。

“有點意思……”

盧育英頓時打起了精神。

畢竟這也正好是自己目前在研究的東西。

他下意識翻到最後一頁確認了一下,發現作者來自京航大學。

“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是一個人,常浩南……”

一個沒聽說過的名字,盧育英搖了搖頭。

京航幾個水平比較高的教授他至少都聽說過。

看來這大概率是一篇普普通通甚至有點水的論文。

畢竟航空學報的主辦方之一就是京航。

自己學校-->>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