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這天晚上一樣的工作會議,後麵又連著開了5天時間,可謂強度拉滿。
好在任何一個具體負責程序模塊編寫的小組都隻需要完全理解與自己任務相關的那部分理論知識和程序設計思路即可,對於其它部分則隻要做到知曉相關概念。
即便如此,還是有很多人直呼吃不消。
這種情況,常浩南倒也理解。
畢竟人的能力有高低這是客觀存在的現實情況。
為了完成這個堪稱宏大的項目,他已經在可以觸及的範圍內集中了不少力量,著實也不好要求再多。
所以後麵又花了幾天時間專門給有困難的人開小灶。
連拉帶扯之下,總算是把整個項目組給帶上了正軌。
至於每次都擔任會議主持的常浩南本人,在所有參與者心中,已經基本成為了怪物一樣的存在。
很難理解,為什麼一個人,一個二十多歲的人,可以在如此多的領域內做到專精。
並且還具備在大局上統籌協調的能力。
從此以後,在華夏的計算機和軟件工程行列內,就出現了一個傳說。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
對於當事人常浩南來說,他的任務確實最為繁重,不僅要負責完成軟件的第一部分,也就是針對強耦合多場問題所開發的非線性偏微分方程組降維方法,還要解決其他人在項目開發中遇到的問題,並且對提交給自己的程序進行功能測試和debug。
編寫程序本身對於常浩南來說倒不會消耗太長時間,8小時工作製足夠完成。
畢竟他已經破天荒地花了1500點“巨款”,讓係統直接給出了結果,在工作效率這塊自然也是提高到了一個他自己都有點不太敢相信的程度。
問題在於後麵兩個部分。
這個年代可沒有後世那樣發達的高速互聯網,允許軟件開發者即便相隔萬裡也能在同一個平台上工作,64k國際專線的網速如果用來傳輸代碼的工程文件,那恐怕整個項目組有一半以上的時間都要乾等著。
所以隻能是搞集中開發!
同時,在宋建的安排下,華夏科學院也提供了鼎力支持,為項目組授權了所有曙光係列超算的高級應用權限。
文件層麵的優先級僅次於在1996年7月29日最後一次核試驗之後啟動的核爆模擬項目。
但考慮到哪怕是模擬核爆也不可能天天都做,因此實際上就是最高。
所以,參與項目的30個課題組近200號人,被常浩南分彆安排在了京航大學超算中心和計算所的科研樓裡麵。
然後每天下午,都會由計算所方麵派出專人將一些無法內部解決的問題和階段性成果集中起來,通過人肉攜帶硬盤的方式交給常浩南,再把前一天的反饋結果拿回去……
應該說,這是常浩南重生之後第一次真正意義上體會到什麼叫“集中力量辦大事”。
畢竟之前他解決的那些問題,實際上都並沒有需要動用多少資源,大多數時候一個廠所級彆的單位也就解決了。
儘管這一次也沒有鬨出太大的動靜,但是在領導層麵上,還是涉及到了科工委、國家科委、經貿委和計委等諸多部門的協調。
能這樣一路把綠燈開下來,並不容易。
總之,這段時間的常浩南幾乎足不出戶,日子過得忙碌且充實。
直到7月16日這一天。
他接到了一通直接從國防科工委打過來的電話,讓他當晚去參加一場會議。
並且來接他的專車已經在路上了。
電話不是來自丁高恒或者懷國莫本人,而是科工委的辦公室。
因此這絕非一次稀鬆平常的私人會麵。
對方自然不可能在外線電話裡麵直接提及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