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關於技術路線選擇的討論,絕大多數今天才開始了解這個項目情況的研究人員自然不容易插嘴。

隻有常浩南原計劃一起開會的幾個人能夠參與討論。

雖說幾位老同誌在十幾年前一起在沈鴻院士的領導下工作過,但在當年那個模鍛壓機項目中止之後,這些人都因為各種原因分散到了大江南北幾所距離頗遠的不同研究機構。

儘管多多少少還都在繼續研究重型水壓機,不過互相之間已經幾乎沒有什麼學術層麵的交流。

所以實際上,他們現在互相之間對於對方研究內容的了解,並不比初次見麵但專門看過資料的常浩南更多。

於是,甚至還沒等顏永年想好如何再次開口,就有另一個聲音響起:

“板框組合結構機架,我和我的導師前些年也係統性地研究過一段時間。”

說話的是一位來自中南工業大學的年輕教授,韓會明。

他的年紀隻有30出頭,當然不可能參與過十年前的項目研發。

不過他的導師是當年負責機架力學總體設計的重要專家之一。

老先生現在年紀太大,身體又不好,實在沒辦法從湘省舟車勞頓到京城開會,又不甘心作為一個局外人乾看著華夏自己的重型模鍛壓機落地。

於是乎乾脆派了自己最得意的大弟子前來。

也算是了卻一樁心事。

韓會明手裡捧著一個裝滿茶水的罐頭瓶子,等到眾人的注意力集中過去之後又繼續說道:

“這方麵研究最大的難度在於缺少切實可用的實驗方式。”

“板框組合結構麵對的都是3萬噸以上的巨型水壓設備,由於放大效應的存在,我們根本不可能用縮比模型來判斷實際設備的受力情況,但如果進行1:1的實際測試,又很難對大尺寸部件的局部應力進行測量。”

趁著韓會明低頭喝水的功夫,旁邊一直安靜聽著的張永插了一句:

“如果這樣的話,那其它國家是怎麼克服這個問題的?”

他雖然早已經轉了行政崗位,但過去也是機械設計科班出身,一些基本概念在腦子裡還是有的。

國防科工委這種地方,你要是真整個完全不懂技術的人來當主管領導,很多工作甚至都沒法開展。

韓會明趕緊重新把罐頭瓶子放下,鄭重回答道:

“傳統的方法是先從理論層麵進行設計,然後對整機的重點薄弱部位進行實際的破壞性測試,論證理論計算的可行性,再一步步將散件組裝成大部件,過程中還要對關鍵的大部件進行同樣的測試,這也是為什麼當年法國人選擇直接從蘇聯購買一台成品設備,而不是自己獨立開發。”

“我們國家在這方麵的基礎本來就很薄弱,需要耗費非常多的時間和物力財力,中南工業本來也不是財大氣粗的學校,我們課題組在資金分配方麵更是沒什麼話語權,所以……研究進度一直都比較緩慢。”

“不過,現在常總這邊有了足夠的經費和人手,還有兵器工業係統同誌們的支持,我覺得,完全有條件推進這個方向的技術研發,畢竟,機架模態分析和動態設計這塊,並不隻是在這個地方有用,對於未來其它的裝備製造業也有很大的意義。”

非破壞性的應力測試方式,常浩南印象裡主要有磁測法和衍射法,不過精確度一般,有些情況下甚至無法定量。

而破壞性應力測試雖然準確且簡單,但完全是大力出奇跡。

操作極其複雜,而且一次隻能檢測一個位點,如果一個工件上麵有多處需要檢測,那測一次就得破壞一個樣品。

總之搞一次兩次還行,但要想純靠這種方法把整個鍛壓機造出來,那他手裡這幾個億的經費恐怕……

不太夠用。

“那如果用數值計算的方法呢?”

還沒等常浩南開口,便有人提到了他最擅長的部分。

“我們也嘗試過,甚至前段時間,還用常總公司開發的軟件試過,但是進入計算步驟之後總是很難收斂出結果,需要在建模過程中對很多部分進行簡化,參考價值非常有限……”

一眾人的目光自然而然地看向了常浩南。

“這個問題是確實存在的。”

他直截了當地點了點頭。

雖然眼前並沒有一個電腦,但是對於模擬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典型問題,常浩南如今哪怕在人腦裡麵也能複盤出來:

“板框組合式模鍛壓機的結構件數量太多,接觸問-->>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