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似的場景,自然不僅僅發生在俄亥俄州立大學。

正如哈羅德教授所猜測的那樣,很多人在一年前就直接關注了常浩南在arXiv上麵的賬號。

在後者發表動態之後,關注者的郵箱就會立即收到一封提醒郵件——

原本,類似這樣的功能或許還要再等個幾,到互聯網時代徹底到來之後才會上線。

但因為常浩南的橫空出世,康奈爾大學科技校區的技術人員“被迫”提前開發了這個功能……

所以才有了十幾分鐘內上千人點進去看的情況。

要知道,arXiv可不是自媒體,雖然這東西注冊起來也沒有任何門檻,但其內容就先天排斥掉了絕大部分非學術界的人。

而即便是學者,在2001年這會,也不是人人都能精通互聯網運用。

況且大家都很忙,又不可能跟個閒人一樣一天到晚泡在互聯網上。

所以,能在短時間內湊出4位數的閱讀量,已經是非常驚人的傳播效率了。

隻不過,也並不是所有人都抱著跟哈羅德一樣的心態。

稍晚些時候。

舊金山,斯坦福大學。

安東尼·詹姆森教授正微微皺著眉頭,看向顯示在電腦屏幕上的PDF文檔。

自然也是常浩南發布的那篇預印版論文。

但是跟哈羅德不同,他的旁邊,此時還坐著另外幾個類似打扮的人。

他們來自瑞典SOL公司,是ultiphysics數值計算軟件的開發業務負責人。

實際上,SOL很早就已經認識到了多物理場仿真模擬工具的潛力,其創始人之一的Svatarck在80年代中後期就開始依托當時剛剛商業化發行的MATLAB軟件編寫類似的模塊。

隻可惜,當時還處在計算機應用科學發展的早期,能在工作中大規模應用計算機的,要麼是頂尖高校,要麼是波音麥道IBM這類超級大企業。

大家都有偶像包袱,都想獨立開發自己的應用軟件。

你說外購軟件?

丟不起那個人呐!

所以SOL產品的商業化之路始終不太順暢。

在這方麵,反而是華夏那邊因為高校和研究機構能力有限,自知沒有獨立開發軟件的能力,所以給火炬集團提供了巨量的商業空間。

真正意義上的“進步快是因為起點低”了屬於是。

直到TORCHMUltiphysics發布,並以絕對的性能優勢開始搶占市場之後,1998年,名為FEMLAB的MATLAB商用工具包才緊跟著上線,並在一年後的1999年更名為ultiphysics。

也正是為了迅速追上先行者的腳步,SOL公司才高薪聘請了安東尼·詹姆森作為首席技術官——

在常浩南這個名字出現以前,安東尼·詹姆森可以說是CFD領域,尤其是有限體積法領域最偉大的名字之一。

他從70年代開始,為波音、麥道、NASA、法國宇航、道尼爾等企業和機構開發了一係列CFD有關的核心算法。

尤其是他曾編寫過一個預測掠翼上理想跨音速流的代碼框架——FLO,並以此為基礎為波音開發了90年代以前最成功的CFD軟件“A488”。

後者是波音757、767和777開發流程中最核心的計算工具。

可以說,在那段歲月裡,詹姆森之於波音的作用,幾乎類似於如今常浩南之於華夏……

而這樣一位大佬在入職SOL之後,也果然起到了幾乎立竿見影的效果。

1999年時,剛剛改名的SOL軟件幾乎被競品壓得喘不過氣來,隻能以超低價的形式在部分買不起TORCHMultiphysics的高校當中勉強生存。

僅僅過了不到兩年,剛剛發布的ultiphysics2.0就已經在電磁學-結構力學-流體力學模塊上達到了對手效率的9成以上。

儘管根據業內共識,TORCHMultiphysics肯定還有一個性能更強的“專業提升版”,但那畢竟沒有公開發行,並不構成商業層麵的競爭。

因此,最近幾個月,SOL靠著高性價比,以及畢竟是純血歐洲企業的身份,還是搶下來了不少市場。

尤其是一些中小型的初創公司,以及樂於嘗試各種新東西的研究機構。

雖說作為一家歐洲企業,竟然淪落到隻能靠性價比取勝,確實有點丟人。

但掙錢嘛。

不寒磣。

然而,還沒等他們鬆口氣,就發現對麵TORCHMultiphysics的開發者,好像又搞出來了點新東西……

這種壓迫感,簡直讓人-->>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