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武三年三月,在經過一係列準備之後,兵部尚書陳承最終選擇了正駐守在漠北的蓋伍,徵募匈奴丶鮮卑丶烏桓共計萬人,並領三千大周軍執行滅亡高昌丶大宛的計劃。】
看到這,吳信微微點了點頭。
因為對於陳承的安排他覺得還是滿意的。
辦自己的事情,卻徵募三族兵員進行對外作戰。
是聰明人的做法。
既可以削弱其的國力,又可以提高自己的威信。
屬於一箭雙鵰的戰略安排。
畢竟他們雖然臣服了。
但該做的還是得做,該警惕還是得警惕。
因為國與國與人與人之間終究是不同的。
現在恭順,不代表以後恭順。
人可能可以靠著感情維係。
但國家就不同了。
一旦他們國力強盛,大周出現衰弱,那他們是根本不可能不起心思的。
從古至今,皆是如此。
所以,儘可能的削弱他們,是正確的。
而且光做這些還不夠。
徵募他們打仗,削弱他們的國力。
在用以軍事壓製,壓製削減他們的威信。
除這兩點外,還有一條最重要的便是—
以文化影響而收其心。
這樣才能保證能四邊諸國丶異族永遠無法對大周造成威脅。
才可以一點一點把他們蠶食殆儘。
吞並丶同化。
聽起來很殘酷,但這就是現實。
更何況對待敵人心慈手軟的取不得的。
因此,吳信也沒覺得自己這思想有什麽不對。
【昭武三年九月,蓋伍率眾接連攻破高昌丶大宛首都,一路燒殺搶掠,屠者沒有計數,高昌丶大宛滅亡。】
【這讓那些完全不敢行動,眼睜睜看著的西域各國極其恐慌。】
【但好在蓋伍明白此行的戰略,主要還是讓西域各國老實遵守大周的“平等貿易”條約。】
【所以,他並沒有“盛氣淩人”,而是準備友好的安撫西域各國,來保證不出現意外。】
【因此,他先是在高昌丶大宛首都廢墟立了一個碑,來表示大周“友善且熱愛和平的”態度。】
【其上刻字曰—】
【“四方胡虜,凡有敢犯者,必亡其國,滅其種,絕其苗裔!”】
【而後,他又邀請各國國主在碑下暢聊,在旁邊京觀,和無數刀兵的見證下。】
【大聲呼籲各國要大周一樣熱愛和平,不要使用暴力,暴力是不好的—】
【“聽話,勿動,動則滅國,滅國亡種!”】
【在蓋伍的刀兵呼籲下,各國國主“感動”的眼角含淚,皆感念大周之恩德,心悅誠服,表示一定會遵守並出錢出力,來保證大周的“平等貿易”條約不出現任何意外。】
【同時,他們還表明自己因為大周的“仁德”所以對大周皇帝“心生敬意”, 願意舉國稱臣,當任大周的藩屬國,年年進貢。】
【恭喜你解鎖新的立繪】
【西域共主—吳信】
【“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周臣。”】
【以德服國—蓋伍】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立繪上。
蓋伍單騎赤馬向前,身後甲胄精良的大周甲騎跟隨,在之後,便是無數左衽披發的異族騎兵跟隨。
而天空中,吳信身穿龍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