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
蘇景殊精神恍惚,“把漢兵的什麼送給番兵?”
郭逵半死不活,“戰馬。”
狄青兩眼空空,“把誰的戰馬送給番兵?”
郭逵心如死灰,“漢軍的。”
不用倆人再問第三句,郭將軍已經自顧自重複了一遍,“你們沒有聽錯,我也沒有說錯,鄜延路的戰馬不夠分,韓相公讓漢軍騎兵將戰馬讓給番兵,現在騎兵正在裡麵和他們的愛馬告彆。”
狄元帥張了張嘴正要問什麼,郭將軍再次未卜先知,一臉疲憊的回道,“我勸過,但是結果元帥也看到了,韓相公根本不聽。”
大宋的確缺馬,遊牧部落也的確比大多數漢人擅長馬戰。
話說的沒錯,但是因此讓漢軍將士將戰馬讓給番軍將士就是不對。
番邦部落願意歸附和他們願意為大宋儘忠是兩回事,秦鳳路為了防止番兵複叛將他們部落裡的青壯年全部打散編入各軍,隻留老弱婦孺歸原部落首領管理。
他們鄜延路可好,直接將前來歸附的番邦部落全部編入番軍。
不是不能這麼編,而是現在不是讓番兵單獨成軍的時候,至少過個三五年等他們穩定下來再說。
現在直接讓番兵獨立成軍,回頭他們全軍一去不回怎麼辦?
平時厚待番軍他可以理解,那是為了讓番人安穩留下不鬨事,漢軍將士抱怨的時候他們還能找理由安撫。
番兵的糧餉賞賜比漢兵多他們忍了,把漢軍的戰馬搶走讓給番兵……韓相公自己想想這合適嗎?
西軍以弓弩火器為重不代表騎兵不重要,他們“傾家蕩產”買馬才訓練出這麼點兒騎兵,沒有戰馬的騎兵還叫騎兵嗎?
郭將軍說起韓相公到鄜延路之後的所作所為幾乎要猛漢落淚,狄青黑著臉在軍營裡待到傍晚,看完操練看夥房,吃完午飯再看操練,一天的時間足以讓他了解軍中情況。
漢軍將士的日常了解完,番軍也不能放過。
郭逵翻身上馬,壓低聲音說道,“番部兩軍由韓相公親自指揮。”
言下之意:那邊不歸他管,想去番軍大營得先和韓相公打招呼。
狄青:……
蘇景殊:……
這和被架空有什麼區彆?
堂堂一路經略安撫使,怎麼能慘到這個地步?
郭逵也想知道,他堂堂一路經略安撫使怎麼能慘到這個地步?
就因為他是武將出身,所以韓絳一到延州就能毫無顧忌的把他架空?
更要命的是,按照大宋官場的規矩,韓絳還真能合理合法這麼做。
狄元帥的表情已經不能用難看來形容,那叫黑雲壓城城欲摧,叫山雨欲來風滿樓。
接下來幾天時間,蘇秘書跟著他們家元帥將鄜延路七軍轉了一遍兒,狄元帥看著沒什麼反應,但是他和親衛隊的親衛都知道這是要攢個大的。
火氣當場發出來還好,當場不發……
嘶,祝被元帥惦記上的人好運。
軍營視察完畢,京城的回信也到了。
狄元帥冷笑一聲,直接把韓絳、郭逵、種諤、折繼世都帶回京找官家當麵理論。
他是沒資格讓韓相公乾什麼,官家有資格就行。
蘇景殊沒走,他和趙卨留在延州穩定情況。
為了防止有不長眼的過來找事兒,親衛隊全部留下保護他們柔弱的機宜大人。
蘇機宜:……
不管怎麼說,回京在官家麵前吵架總比在延州讓韓絳一家獨大強。
蘇景殊對留在延州也沒意見,他是經略司的機宜文字,但是到西北一年多在經略司的時間還沒在轉運司長,好不容易有個經驗豐富的前輩在跟前,他得好好和前輩交流交流。
機宜文字這個差遣夠不上一方主官,但是職權很重,還能接觸到大量機密情報,是個曆練幾年就能平步青雲的好差遣。
大宋隻在邊地設經略司,北方和遼國談和之後,真正能主管軍事的經略司隻剩下西北幾路,所以僅有的幾個經略司機宜文字的差遣分外搶手。
按理說蘇景殊的資曆不太夠,但是他之前幾次調動從來沒任滿過,不算沒任滿隻看辦過的差似乎又還行。
最重要的是,官家和現任永興軍路經略安撫使兼平西統鎮大元帥狄青願意。
趙機宜的情況不太一樣,他的資曆已經足夠調去成為一方主官,隻是和郭將軍相處的太好,所以自請留在鄜延路繼續乾。
官場上的人際關係太複雜,遇到個合心意的上官不容易,等郭將軍調去彆的地方他再升遷也不遲。
這一等,就等到了韓相公空降為陝西路宣撫使。
“陝西”打頭的衙門一般都在京兆府,也不知道韓相公怎麼想的,愣是舍棄京兆府來了延州。
再然後,再然後就不用說了。
鄜延路真是倒了八輩子黴才被韓相公看上。
咳咳,有點不禮貌,但是這時候已經管不了那麼多了。
韓相公回來他和郭將軍就會被調走,韓相公不回來他和郭將軍就能留在鄜延路,反正沒有繼續共事的機會,就算說出口的話傳出去也沒關係。
蘇景殊給嘴巴拉上拉鏈,趙大人放心,他是個合格的樹洞,不用擔心秘密從他這兒傳出去。
趙卨瞅了他一眼,假裝信了他的鬼話。
蘇機宜是不會大張旗鼓的散播彆人的秘密,他隻會把不知道哪兒聽來的事情重新加工成麵目全非的樣子賣給勾欄瓦舍裡的戲班子。
乍一聽沒什麼問題,都是可以風靡勾欄瓦舍的好本子。
仔細一聽哪哪兒都不太對,似乎是在借話本子嘲諷什麼。
但是真要說哪兒不對在嘲諷什麼觀眾也說不上來。
趙機宜委婉的表示,雖然他不經常去京城,但是他也是正統進士出身,同年好友遍布朝堂,不是人不在京城就什麼京城
的消息都不知道。
西嶺先生不會以為自己藏的多隱蔽吧?
蘇西嶺:……
哈、哈哈。
咱換個話題。
蘇大人假裝剛才什麼都沒有發生,繼續和前輩請教正常的經略司機宜每天要乾什麼。
軍中戰時以打仗為先,不打仗的時候呢?軍隊改革?
趙卨點點頭,“整改不單單是重新編排,還要考慮將士的配合以及後勤供應。()”
??汑??養坿??葶譎????????絶?げ鏃????葶??橵畑啓???魑彎???????魑???げ??????魑葶?偛癩???題?
?潦詫?厐?“顛?豔譳?汑?????聻魑??灬????????葶譎?豛?魑?鑞彎??敧????()?『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趙卨笑道,“蔡大人此番回京被任命為樞密副使,有蔡大人在,軍中之事不必勞煩王相公親自動手。”
蔡大人在西北多年,不管是帶兵打仗還是處理政務都經驗豐富,不出意外的話接下來全麵整頓軍隊會由他接收。
蘇景殊點點頭,“也是,蔡大人比王相公更熟悉軍旅。”
軍中之事要交給熟悉軍隊的人來做,官家派韓絳來西北就是想著他曾經有過推動禁軍改製的經驗,而老王沒有在軍中待過很有可能會犯“想當然”的毛病。
雖然最後還是沒逃過“想當然”,但是已經可以看出不通兵事的文臣空降成軍中一把手有多可怕。
王相公比韓相公經驗還少,與其讓他親自操刀,不如讓經驗豐富的蔡大人出馬。
至少蔡大人真正帶過兵打過仗。
打的還都是勝仗。
看蔡大人和狄元帥同在京兆府能和平共處那麼多年也能看出來蔡大人在兵事上是個靠譜的,他要是不靠譜狄元帥第一個不同意。
將兵法本是範文正公和張亢張將軍提出來的,為了軍中不再出現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的現象,也是為了方便軍中管理,將軍中每兩到三千人編為一將,這些將由本路的都監固定指揮。
都監之下又有十二個指揮使和二十五個教頭分彆來訓練者六個將的士兵,說到底還是為了加強將領和士兵之間的聯係。
有點像後世的師改旅,一個將差不多就是一個團。
後世一個團的標準是一千五百人,一個團配有三個營,一個營配有四個連,一個連三個排,一個排三個班,一個班十個兵。
一個連加上連長、指導員、副連長、副指導員、各排排長、司務長等乾部以及炊事班,一共差不多是一百二十個人。
再往上的師就類似路一級的經略司,一個師包括五六個團,再加上隸屬於後勤的二線非戰鬥單位,標準人數是一萬人。
而旅比師人數少,標準人數在七千人。
師改旅的目的是提高軍隊的靈活性和戰鬥力,大宋需要的也是提高軍隊靈活性和戰鬥力,哦,還要再加上一個裁汰冗餘人員。
那就是大宋版的
() “師改旅”加“百萬大裁軍”。
不看韓絳在鄜延路的騷操作,目前大宋各路的小規模師改旅、啊不、小規模將兵法都進行的非常不錯。
雖然進度慢,但是沒有引起兵變,也沒有耽誤戰事。
西北幾路的反饋良好,蔡大人才好在進入樞密院後全麵推行將兵法。
大宋開國時的更戍法是為了分化地方藩鎮防止藩鎮擁兵自重惹出事端,這麼多年來問題也很明顯,兵不識將將不識兵。
連武將自己都指揮不動手底下的軍隊,文臣就更指揮不動了。
範文正公和張將軍當年在西北推行將兵法效果很好,西北的局勢也漸漸穩定下來,可惜沒等他們進一步經略西北大宋就迎來了連年天災,朝廷隻能和西夏議和專心應對各地的災荒。
這一耽擱就直接耽擱到了現在。
好在雖然蔡大人早年在新政的事情上和範文正公意見不同,但是在軍事上卻達成了共識,在西北那麼多年不光打仗生猛屯田有術,在整改軍隊方麵也很出成效。
要是郭將軍沒有和韓相公起衝突,他身為鄜延路最高軍事長官可以直接統帥兩到三個將(團)作戰,而每個將(團)都有負責的都監(團長),如此也能解決戰時職權混亂調兵難的問題。
還有就是,蔡大人走之前隻在沿邊幾路試行過將兵法,永興軍路在鄜延路、環慶路、秦鳳路、涇原路中間,雖然同在西北但是不屬於沿邊,所以永興軍路目前還是舊製。
趙卨對永興軍路的情況羨慕不已,“多好啊,到時朝中下令將駐軍編成將可以直接編,哪像鄜延路……唉……”
不怕從頭開始改,就怕改了又改改了又改。
蔡大人在西北的時候鄜延路已經嘗試過改軍為將,韓相公來了之後又重編了一次,沒有意外的話接下來還得再打散重編。
番兵可以編入將中,每個將的人數也根據各地的情況浮動,但是絕對不能有將全是番人。
蘇景殊若有所思的想了想,然後給倒黴催的趙秘書一個無能為力的眼神。
前輩加油,能者多勞,人生在世哪能事事都趁意,湊活著過吧。
趙卨歎了口氣,事已至此,不湊活著過還能咋?
希望韓相公回京後就彆再來了,西北遭不住,真的遭不住。
朔風卷雪,寒氣襲人,臘月的京城已經很有年味。
短短三個多月而已,狄元帥再次回到京城,這次的心情和上次截然不同。
上次是回京領賞,他和身後的將士們從進城到進宮都是百姓夾道歡迎,剛好那時菊花盛開,滿街的各色菊花差點把他們埋了。
這次回京是為了告狀,天寒地凍雪虐風饕,城裡的百姓熱熱鬨鬨準備過年,他們淒風楚雨走在街上都格格不入。
&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