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進修班的老廖同學(1 / 1)

便宜外家和女友家裡的恩怨情仇,張宏城一概不知。

小情侶正在依依不舍的道彆。

今天楚描紅親自開車(無照駕駛)送張宏城來進修班學習。

車子故意停在牆角,兩人已經在車後頭膩歪了半天。

李部長幾個辦事效率相當快。

距離上次透風給張宏城沒幾天,就給他找好了臨時插班的地方。

說起來,按照正規流程,張宏城是需要回一趟東北參加正兒八經的G校學習。

可幾個老頭一算計,一來一回加上進修班裡耗費的時間,張宏城起碼要脫崗一個多月。

這也意味著李部長這邊的“外快”要斷上這麼久。

想到兵團最新擬定的福利計劃,例如全體知青端午節多加一個粽子、七一節多發一雙襪子、八月十五多發一把水果糖、到了十一甚至還想奢侈的給每個知青發一個搪瓷缸......。

不行,不能讓這小子脫崗這麼久!

所以兵團走了門路和關係,把張宏城硬生生的塞進了一個滬上本地的進修班。

旁人在這個培訓班裡前後要培訓大半個月,而他這個插班生隻需要混完剩下的一個星期就能結業。

乾部進修班設在青浦。

設在青浦的原因,大概是因為青浦靠近郊區,地方大又安靜。

可張宏城看著眼前的樓房,總覺得自己似乎在後世的曆史照片上看到過。

青浦班啊......。

校長不姓戴,而是姓關。

關校長年紀歲數不小,走路還有點打晃。

簡單和張宏城說了幾句,就讓人把他安排到了三班。

這個班的課還剩下六天半的SI政課,最適合張宏城這種走過場的。

班上同學不多,張宏城一眼看去也就十幾個人。

年紀大約從三十多到二十幾不等。

但最年輕的估計也比自己大七八歲。

三班的同學沒有一個級彆比他低的。

張宏城找了個靠後的位置坐下,認真的拿出筆記本和筆。

學習資料是刻板油印的,上手就是一團黑。

十多個同學看張宏城的眼神都有些審視。

進修班裡沒有任何秘密可言,張宏城這回進修之後要轉正科,大家早就收到了風。

他們也震驚和好奇於張宏城的年輕。

關於張宏城那滿是成績的履曆,沒有幾個人會真的相信。

隻認為這個小同誌的背景應該很強。

強到黑省兵團那邊甘心給他連續“破例”。

輕視的意味自然在這些的心裡誕生,但沒人會蠢到主動與人結仇。

張宏城發現十多個同學裡,也就四五個略顯清高的看自己的目光帶著輕蔑。

其餘的人,哪怕是年級大自己一輪的,課間見麵都是笑嗬嗬的。

張宏城的小嘴很甜,人設功底不錯。

在班裡混了才半天,就大概搞清了班裡的人員構成。

在這十多個同學裡,那四五個抱團顯清高的,來自各單位的宣傳口,都是出色的筆杆子。

除了其中一個是進修後會被提拔的外,其餘的純是來進修最新政CE的,他們這幾個也是學習最認真的那一批。

其餘的同學裡,確定在進修後會提拔的也隻有四個,加上張宏城這個插班生就是五個。

剩下的,是因為要調整到彆的係統工作才被選來進修。

例如和張宏城一個宿舍的舍友,黃海平科長。

這位喜歡打官腔的老黃,馬上就要從焦化廠轉去模具廠,崗位也從工會轉到采購。

雖然是平級調動,但明顯崗位比之前要好了不少。

張宏城總是一副虛心請教的樣子,讓不少人慢慢的對他放鬆了警惕。

尤其是那幾個清高的筆杆子的同學。

其他的老油條同學對他表露出來的熱心厚道隻是將信將疑,但也沒人對他感到反感。

如果說其他同學之間還存在一點競爭關係的話,那來自黑省兵團的借讀生與他們一點利害關聯都沒有,自然可以放心的交往。

張宏城沒有小看任何人,包括他那個看似隻會打官腔的室友。

在進修期間,學校會客室一直沒斷過人。

其中就有好幾個來找黃海平辦事的。

張宏城剛好有一次在會客室見簡勇,正好聽到了黃海平和人說話。

他也是第一次學到原來打官腔也能辦實事,而且需要的時候還能拐彎,委婉的把事推的一乾二淨。

經驗值+100。

張宏城以為自己的進修生涯會平平無奇的度過。

但在他插班後的第四天,一幫女職工氣勢洶洶的堵住了進修班的大門。

本來張宏城和幾個同學都靠在窗戶邊準備吃瓜。

誰知這瓜竟然是張宏城同桌的。

張宏城的同桌姓廖,三十五歲,大了他一輪還多。

廖遠峰廠長是班上最低調的人之一。

概因他這次進修是為了調去旁的單位——冷衙門。

一幫大媽在門口大吵大鬨,加上身邊信息靈通人士太多,張宏城很快搞清楚了這是怎麼一回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他的同桌老廖是利峰街道工廠的廠長。

利峰廠的成立要追溯到抗美援朝時期。

當初街道組織居民婦女給前線縫鞋底、做衣裳,因為貢獻突出,所以在戰事平息後,利峰廠宣告成立。

其實就是個手工縫製物品的小車間。

後來根據街道的需求,利峰廠又招收街道剩餘勞動力成立了染布車間、蠟燭車間、火柴車間和打鐵車間。

完全是一個五花八門的四不像街道企業。

利峰廠最出名的當屬他們的打鐵車間——他們車間生產的小煤爐質量好、又省煤,暢銷整個滬上地區。

無論是煤爐、蠟燭和火柴都是這個年代居民的必需品,所以利峰廠的效益和劃撥計劃從來都是滿滿的。

但說起曆史最悠久、最光榮的還是當屬手工縫紉車間。

大約在兩年前,利峰廠的手工縫紉車間得到上頭的投資,增添了三十五台縫紉機,開始承接一些市級的服裝生產計劃。

本來車間的發展大有可為,可惜的是利峰廠遇到了所有企業都在麵臨的一個問題。

因為人情麵子和管理不善,小小的街道企業裡的職工越來越多。

街道上幾乎每戶人家都有人在廠裡上班。

例如服裝車間,一共才三十五台縫紉機,但正式縫紉工就有八十多個,臨時工五十多人。

僅僅是在利峰廠食堂掛名的職工就有近三十人。

幾乎所有的崗位都是雙倍配置。

小集體企業就是這樣,在招工環節存在太多的漏洞。

隻要領導拉不下臉,下頭弄進來的親戚朋友是一批又一批。

廖遠峰是當地街道出來的,從父母一輩開始,在街道上的親戚朋友就有一大堆,偏偏他又是個耳根子軟的人。

利峰廠的效益一跌再跌,管理也越發人浮於事,廖遠峰沒有從內部整頓下手,而是選擇了開源。

他盯上了一筆劃撥計劃。

這是為廣交會生產出口服飾的一個計劃單子。

廖遠峰幾乎把自己一輩子能用上的人情和關係都用上,這才拿到了這批服裝生產計劃的一部分。

加工一萬三千套襯衫的袖子,並負責最後一道縫紉組裝工序。

廖遠峰算過,涉及出口品的劃撥款是最劃算的。

他把人家廠裡明明能隨手做的縫袖子工序給生搶了過去。

而且作為最後一道工序廠家,貨物會從利峰廠直接發往南方,他打的就是名利雙收的主意。

可惜。

廖老同學小看自己廠裡管理的混亂程度。

喜歡1972,紅旗招展的青春年代請大家收藏:1972,紅旗招展的青春年代天悅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