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河卒第一百六十八章羅娑洲曆朝曆代都有一項政策,叫作徙民實邊。翻譯成白話就是,遷徙百姓,充實邊疆。
這又不得不提到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帝國的崩潰。
西方也曾有一個勉強算是大一統的國度,中原人稱之為大秦,其首都是七丘之城,也是今日之聖座所在。
當年大秦帝國衰弱乃至崩潰的時候,其邊疆行省紛紛反叛獨立。
因大秦帝國在擴張的過程中,會不斷引入其他種族加入帝國,基本上是一省一族一地,大秦征服了他們之後,元老院隻派遣總督、稅務官和軍隊,隻要按時納稅,打仗時出人出力,其他內政一概不問,實行自治。這也就罷了,大秦還將其視作二等公民,一等公民的醉生夢死來源於對外掠奪和對於二等公民的壓迫剝削。如此就產生了雙重矛盾,階級上的和種族上的。
還有第三條,是地域矛盾,總有富庶地區和貧苦地區,帝國分崩離析的時候,富庶地區自然不會認可貧苦地區,隻會一門心思甩掉這個窮苦兄弟。
於是當帝國崩潰時,外圍行省幾乎全部脫離帝國,開始謀求獨立。..
如果主體足夠強大,還能保住核心區域,謀求東山再起。如果主體不夠強大,那就會消失在曆史的長河之中。
中原王朝同樣考慮過這個問題,所以徙民實邊的政策也應運而生,核心在於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終是不分彼此。
到了如今的道門,疆域不可謂不廣大,道門同樣要考慮這個問題。於是才會有人反對接納塔萬廷,並且提出了「塔萬廷隻能共享福不能共患難」的說法,這是有現實基礎的。
畢竟塔萬廷和南洋不同,南洋從祖龍時期就開始與中原融合,上千年下來,有著足夠的基礎,可塔萬廷無論從哪個方麵來看,都與中原格格不入。文化不同,語言不通,思維不同,真要接納了塔萬廷,從曆史經驗來看,道門強大時還好說,一旦道門陷入衰弱,塔萬廷必然會收拾細軟跑路,這就是不能共患難。甚至反咬道門一口,也不是沒有這個可能。
這正是李家那一套阻力很大的主要原因,你要搞融合,最起碼要幾百年的時間才能見成效,道門能不能興盛幾百年,誰也不敢打包票。想要走捷徑,那就是西洋人的辦法,直接殺人,屠城滅地,可這又與道門的文明宗旨相違背,真要乾了這種事情,還有什麼臉麵去指責西洋人?畢竟道門也乾了。
關鍵殺人這種事情
會反噬自身的合法性,不要小看道德大義的作用,維係人心還就要靠道德大義,生於不義,行於不義,也必將死於不義。
齊玄素提倡的那一套,看似很不靠譜,實際上很有現實意義,你們自己的問題,我們不管,我們隻是合作。你們內部殺人也好,壓迫也罷,都是你們內部矛盾,彆把賬算在道門頭上。至於西道門何去何從,隻要北邊的蒸汽福音不倒,西道門就有存在的意義。
既然道門不願意接納塔萬廷進入自己的版圖,那麼道門的外圍疆域就是西婆娑洲、婆羅洲、羅娑洲、鳳麟洲、西州之外的廣大西域。道門也實行了徙民實邊的政策,其中執行最好的就是南洋地區,這是沒有疑問的,齊玄素還是七品道士的時候,就聽說了道門每年都會把失去土地的百姓送往南洋,一舉兩得。
其他地域各有各的難處,比如鳳麟洲,這裡環境還算不錯,就是地方太小人太多,沒空地了。與鳳麟洲反過來的是羅娑洲,地方太大人太少,最後變成了流放之地。
道門從來不會浪費人力,許多高品道士落入天網之後都會被送到昆侖道府修道觀,因為這些高品道士實力強大,靠近玉京,更容易鎮壓看管,他們也不敢有什麼異動,如果把他們放得太遠,這些人很有可能直接跑掉。實在不好看管或者罪大惡極的
,就送到三大牢獄洞天之中。
還有些實力不那麼強大的犯人,就被流放到了羅娑洲。雖然羅娑洲的環境惡劣,但礦產資源豐富,這些流放的犯人就被安排采礦。除此之外,還有大量被雇傭來的普通礦工,這些人大多來自南洋和中原,不過沒人願意在此久居,都是乾上幾年,攢夠錢就回老家過日子。
整個羅娑洲就是一個大號的礦區,支撐起了道門的冶煉工業,那麼多鐵甲艦、火器,都指望這裡。
所以天機堂在這裡存在感很強,正如市舶堂在南洋等地存在感很強,是一樣的道理。
除此之外,這個「礦區」也充當了中轉站、港口、倉庫,道門對於南大陸的援助,都是先運到這裡,然後再轉運南大陸。甚至近些年來,乾脆直接在礦區旁邊建造巨型作坊,省去運輸的過程。
不得不說,如此龐大的疆域,超越中原曆史上的任
何一個朝代,如果把南大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