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9章 平淡終將被打破(1 / 1)

第669章 平淡終將被打破

趙首輔的相關奏疏送進內宮後,萬曆皇帝看了有點不太明白,便對司禮監諸太監問道:

「趙誌皋說當前沒有合適詞臣出任禮部尚書,提議由閣臣李春兼管禮部,這是何意?」

大部分司禮監太監一時間也沒想明白,最後還是陳矩先琢磨出點門道,進奏道:

「李春乃是王家屏所薦舉,由李春兼管禮部,或可使那些希圖擁立之功的小臣暫時消停一陣子。」

萬曆皇帝恍然大悟,讚了一聲道:「趙誌皋有心了。」

如果朝臣鬨國本,禮部尚書屬於必須要發聲表態的人物,往往就會成為矛盾犧牲品,上一個禮部尚書羅萬化就是例子。

而李春本身就是清流勢力推進內閣的人,如果讓李春兼了禮部尚書,那清流勢力就要「投鼠忌器」了。

為了保住李春,在國本問題上就不得不暫時偃旗息鼓。

而且禮部尚書本身職責比較務虛,比其他各部實權略輕,即便讓閣臣兼了禮部,也無法專權。

「甚好,準了!」萬曆皇帝指著奏疏說。

至於奏疏另外提到的閣臣次序問題,在皇帝眼裡更無關緊要,一並準了。

而後詔旨發出,加閣臣朱賡為武英殿大學士,李春為文淵閣大學士兼管禮部,張位為東閣大學士。

不用明說,外麵大臣一看這個殿閣稱號,就知道朱賡是次輔,李春是三輔,張位是四輔了。

於是李春在罵罵咧咧的被迫當了次主考官後,又罵罵咧咧的被迫去兼官禮部尚書。

誰想兼職這個見鬼的禮部尚書啊,國本問題解決之前,這可是朝廷裡的第一大坑職位!

以後誰想乾自己就簡單了,隨便找幾個炮灰小角色跳出來鬨一鬨國本,自己就可能被迫掉坑!

他不認為自己智商差,好歹也是同年裡的二甲第一,但自己太年輕了,心眼子沒有那幫老頭多。

必須要招人!要招幾個足夠老奸巨猾的門客,給自己當參謀!

時間已經是萬曆二十年的四月份,當林泰來的最新精神傳達到京師,閣臣次序確定,禮部尚書人選確定後,朝廷似乎進入了平穩無大事的階段。

恰好在這個時候,有朝鮮國使團進京朝覲。

其實也不能叫「恰好」了,畢竟年年都有使團,有時候還有兩三次。

禮部主客司郎中林大官人還在休假,主客司工作暫時由員外郎鍾化民主持。

朝鮮國使團抵京後,鍾化民就派主事趙南星前往南會同館先行交涉,商議本次朝貢程序。

現在這些禮儀性的事務都很簡單,反正皇帝也不出來,大家確實省心多了。

比如麵君這個重頭項目,放在過去,還要專門協調時間丶地點丶具體程序。

而現在隻需要把使臣領到皇極門外,朝著內宮方向叩拜,然後再領到光祿寺吃禦宴丶拿西瓜就完事了——如果有的話。

趙南星正要去辦事,忽然又見兵部派了人過來,讓禮部向朝鮮國使團詢問「備倭」之事。

前段時間兵部通信司上了「備倭疏」,皇帝留中不發沒有定論,正好藉此機會向朝鮮國使團諮詢一下。

官職越做越小丶從吏部文選司員外郎做到禮部主客司主事的趙南星心如死灰,這兩年就是一個莫得感情的行屍走肉了。

反正也要去找朝鮮國使團辦事,替兵部多問兩句話的事無可無不可。

這次朝鮮國使團的正使是尹卓然,三年前他來過一次,還是剛上任的林泰來親自接待的。

時隔三年,尹正使還能再當一次朝天使,說明他在朝鮮混得不錯,所以總能輪到這種肥差。

大體上商議完了行程,趙南星想起自己的任務,就對尹正使問道:「閣下在東國時,可曾耳聞過倭國入寇之警訊?」

尹正使十分茫然,答道:「從未曾聽說。」

趙南星又問道:「但我大明有人說,今春四五月間,倭兵將渡海進犯朝鮮國。」

尹正使似乎想起了什麽,稍加回憶後,又答道:「去年時候,倭國豐臣氏曾致書於敝國王上,請求今春從敝國假道入唐。」

所謂假道入唐,字麵意義上就是說借道朝鮮去大明。

而後尹正使笑著繼續說:「敝國上下將此事看成了笑話,沒有理睬不知天高地厚的豐臣氏。

趙主事所說的倭兵進犯敝國之傳言,大約就來源於此事。山海相隔,以訛傳訛,難免有誇大失實之處。」

趙南星想了想後,又問道:「而後就沒有下文了?」

尹正使回應說:「敝國雖小,但也是東之強國,憑海而恃,倭奴不足為懼?

豐臣氏之言實乃虛妄不堪,根本不必理會,又能有什麽下文?」

於是趙南星就明白怎麽回事了,以及為什麽林泰來莫名其妙的上了一本「備倭疏」。

大概是林泰來從海商這類人嘴裡聽說了倭國豐臣氏給朝鮮的國書內容,然後就誇大其詞,編造了一份預警上奏朝廷。

畢竟兵部通信司新創,總要有點動靜,以證明通信司的作用。

至於倭兵渡海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看看朝鮮使節的態度就知道了,簡直就是當笑話一樣。

難道林泰來還能比朝鮮國人更懂朝鮮國的形勢?

想到這裡,趙南星覺得自己揭開了事實的真相,然後就把這個真相告知了同道。

然後繼兵部侍郎丶戶部侍郎丶左都禦史等部院大臣之後,言官掀起了第二波對林泰來的指責。

比起第一波的就事論事,第二波更是有理有據,全麵論證了林泰來的嘩眾取寵,為一己之私虛張聲勢。

另外又指責林泰來恃寵而驕,依仗聖恩不怕治罪,肆意編造敵情。

可謂是從林泰來的靈魂深處,進行了狠狠的最深刻的揭批!

在首輔趙誌皋的勸說下,萬曆皇帝依然留中不發,反正林九元說的是四五月,也沒剩多久了。

在這個四月份裡,朝廷比較大的事情就是選拔新一屆庶吉士。

本來根據「翰林多了也沒用」的原則,翰林院這次隻想選十來個庶吉士,大大少於往年的二三十人規模。

但是架不-->>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