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部有考核百官之權,掌握著百官升遷命脈,乃六部之首,尤其是老朱廢除宰相製以後,吏部尚書更是有著天官之稱。
蹇義為官清廉,善於處理與同僚朋友的關係,不曾一語傷人。
屬於那種老好人類型,卻也能堅守本心,無大功,卻也無大過,是典型的文官,很懂得人情世故。
蹇義本名蹇瑢,洪武十七年參加鄉試,中舉人;洪武十八年中進士,擢升中書舍人,因為官清正廉明,奏事簡明扼要,很合老朱的心意,被賜名蹇義。
當然,這並不能說蹇義厲害,因為老朱就喜歡給人改名,美其名曰:賜名。
其實就是摳門兒,說白了就是畫餅。
不過這一套很有用,皇帝的大餅那是相當有市場。
蹇義真正厲害的地方,是他曆經三朝,屹立不倒。
老朱對文官賞賜極為吝嗇,雖然賞識蹇義,卻並未對其大行封賞,但小小朱就不一樣了,他一上位,就破格提拔蹇義為吏部右侍郎,並授嘉議大夫。
升遷之快,堪比坐火箭!
之所以不出名,是因為當時齊方黃三人當政,沒他發揮的機會。
蹇義不讚同幾人的國策,卻也沒有反對,始終獨善其身,一直處在政治邊緣地帶,也正因如此,他才能有今天。
李青對他印象還可以,蹇義屬於那種頭腦靈活的讀書人,心有正義,卻也不會為了正義,招災引禍。
不過,這樣的人有一點不好,就是做事愛和稀泥。
“皇上,這項國策施行起來怕是有難度啊!”蹇義一臉為難,本能的又要和稀泥,“不若分為幾個階段,逐步施行,一步一步來,過上了三五十年,便可潤物細無聲……”
“這麼說來,你沒有信心了?”朱棣打斷,一臉不悅。
朱棣確實不高興,用不了三五十年他就入土了,還搞個屁呀。
“你能不能乾?”
“食君之祿為君分憂。”蹇義硬著頭皮道,“臣定當儘心儘力做事,為皇上排憂解難。”
朱棣臉色這才好看幾分,他不爽蹇義,卻也明白這個位置上的人,就得具備這種品質,以便上下調和。
“百官那兒就交給你了。”朱棣畫餅道,“蹇愛卿做事,朕一向放心,待國策順利實施,朕重重有賞。”
“臣謝皇上!”蹇義恭聲應是。
恍惚間,他仿佛看到了給自己改名……賜名的太祖皇帝。
朱棣哈哈一笑,又朝夏原吉道,“頒發隻是第一步,並不意味著成功,推行下去才算是國策,此策利國利民,必須儘快實施,你回頭拿出個具體章程來。”
“臣遵旨。”夏原吉恭聲道。
朱棣笑了笑,道:“行了,你們隨太子去東宮吧!”
頓了頓,又道:“漢王不日就藩!”
接連兩句話,讓二人欣喜不已,他們明白,自此之後太子地位牢不可破。
於公於私,他們都希望未來太子登基。
蹇義欣然道:“皇上遵從禮法,大明必將千秋萬代,長盛不衰!”
“嗬嗬……”朱棣笑著點頭,“且先退下吧!”
“臣(兒臣)告退。”
待三人離開,朱棣這才憂慮道:“李青,你有沒有想過這項政策的弊端?”
“弊端?”李青撓了撓頭,“還請皇上明言!”
“人口問題!”朱棣皺眉道,“沒有了人丁稅,百姓解脫了束縛,定會可勁兒生,人多是好事,但人要是太多……吃什麼?”
“曆朝曆代,漢人人口都在六千萬到八千萬之間,算上隱瞞戶籍的,興許鼎盛時期有近萬萬之數。”朱棣斷然道,“但絕不會超過這個數字,一旦人口爆發,而生產跟不上,屆時百姓必將更加難過,極易造成大動亂。”
李青微微點頭:“這個臣有想過。”
“可有解決之法?”
“有。”李青道,“從海外引進產量高、生命力頑強、好侍弄的新作物。”
“若沒有呢?”
“那就適時廢除唄。”李青攤了攤手。
朱棣無奈歎了口氣,“三寶已經出海一載有餘,經過這幾次摸索,海上航行速度快上不少,估計七月份就能回來,到時候跟他說一下,碰碰運氣吧。”
“嗯。”李青笑著點頭。
旋即又道:“皇上,是不是該兌現了?”
“兌現什麼?”朱棣裝傻充愣,“你說話朕咋聽不懂呢?”
“……”李青早就放著他這招,一臉遺憾道,“對於國策施行,臣本有一計……哎呀,頭有些疼,思緒紊亂……”
朱棣嘴角抽搐,冷哼道,“金子一會兒去戶部領賞。”
“謝皇上。”李青嘿嘿一笑,“突然又想起來了呢。”
“有屁快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