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宋老大去了隔壁村的張屠戶家裡,選了一塊豬身上的腱子肉買了回來,宋平則是去了上西村的集市,拎了兩壺好酒回來。
有酒有肉比什麼都強,尤其是去彆人家裡頭求人辦事,這些算是厚禮了。
光是這幾斤豬肉,還有兩壇子好酒就花了一二兩銀子。畢竟他們這一趟出門一來一回得有三四個月不在家,算上時間還挺長的,拿的東西少了不好看,畢竟是裡正,拿的東西體麵方便開口。
酒跟肉都是一大早出去買的,天氣漸冷,早上出門地上下了一層寒霜。宋老大跟宋平買完東西就回來了,這會兒時辰還早,張杏花把豬肉放進籃子裡,又讓宋平提上兩壇子好酒,帶上大兒媳婦兒林氏去了裡正家。
裡正家住在東頭,離他們宋家有些距離,這酒有些重,不好提,他們兩個婦道人家不好拿過去,就讓宋平幫忙提著帶過去。
農家的人都起得早,即便是冬天,也很少有睡懶覺的。家裡頭的活再少,那也是多少有些活的。
張杏花就是為了趕早,趁著早上起來出門的人還不多,他們趕緊去裡正家裡把這事兒給辦妥了。不然提著酒和肉的過去讓村裡的人都看見了不大好。
還好早上濃霧比較重,十米之內都一片朦朧,隻能依稀看見一個黑色的人影。天氣不好,太陽沒出來,這霧也就沒散。
趁著可見度低,張杏花帶著林氏和宋平一路趕到了裡正家。
裡正的媳婦兒李氏這會兒剛喂完豬從豬圈裡出來,聽見有人敲門,把身上稍微拍了拍,洗了下手就去了門口。
她本來還納悶著誰這麼早來敲門,結果把門一開,看到是宋家的人過來了,趕緊笑嗬嗬的把人贏了進來。
其實本來李氏跟宋家關係還算不錯的,當時還熱心的給玉哥兒介紹了一門親事,就是杜家。可沒想到這個杜家竟然是個火坑,還好這婚事沒成。
就因為這事兒,李氏自責了很久,總覺得自己有些對不住玉哥兒,漸漸的往宋家去的也少了。
宋家人一開始其實也有些怨李氏這個做媒的,但好在在這事兒沒成,再說人家也不是故意的,說到底也是杜家把事捂得太緊了,當初要不是宋聲在縣城裡頭讀書碰巧撞見了,誰能想到那個杜斌竟然是個人渣。
都是一個村子的,李氏還來道過幾次歉,宋家人後來也沒把這事放在心上,不過到底有了些疙瘩。
這次李氏看到張杏花主動上門來,還看到後麵跟著的宋平還挑了個扁擔,籮筐裡頭遮掩的似有東西,她一時之間笑得合不攏嘴。
外頭的動靜不小,裡正也從屋裡出來了。
看到張杏花帶著兒媳婦,還有孫子都過來了,趕緊把人往屋裡頭迎。
“妹子咋來這麼早呀,是有啥事兒了?”裡正說道。
外頭確實冷,三人跟著進了屋,李氏把門關上了。牆上開的有窗,屋子裡還算敞亮。正中間燒著爐子,屋裡暖烘烘的。
宋平把挑著的籮筐放下
來,從裡麵拿出東西,李氏一看好大一塊肉,還有兩壇子酒,欣喜之餘也感到十分驚訝。
現在還沒到過年的時候,以他們家跟宋家的關係,不至於好到這種程度吧?這又是送肉又是送酒的,難不成是來找他家男人辦事的?
裡正一看這麼多肉,還有酒,趕緊拒絕道:“大妹子,你這是乾啥?怎麼拿這麼貴重的東西?”
張杏花坐下來慢慢說道:“李哥,你先彆著急著拒絕,我這次來呀,是有點小事兒想請你幫忙照應照應。”
“咱們兩家什麼關係,你儘管說便是。還用得著拿這麼多東西!”
宋家現在在他們村子裡的地位可不低,沒比他這個裡正差多少。自從村子裡好多人跟著宋家種棉花,這日子過的是一天比一天好了。
這棉花的種子是哪裡來的?還不是宋家賣給他們的。這裡頭稍微有點良心的人家都記著宋家的好。現在張杏花說有事需要幫忙,裡正自然是要幫的。
“是這樣,這兩天我們收到了三郎從京裡邊兒寄來的信。”
裡正一聽是宋聲寄信了,也跟著驚喜道:“啥,咱們村的狀元郎寫信回來啦!好啊好啊,是個不忘本的孩子,就知道三郎有出息!”
張杏花笑道:“三郎說阿滿這孩子自從上了戰場之後就沒回來過,這次打了勝仗,年底應該就回京城了。這不是玉哥兒一直在家裡嘛,兩個人離那麼遠,這婚事都耽擱好幾年了。眼瞅著玉哥兒年紀越來越大了,為了兩孩子著想,乾脆讓玉哥兒去京城跟阿滿先把婚事辦了。”
裡正十分驚喜,沒想到不僅從張杏花這裡聽到了關於狀元郎的消息,還聽到了李滿這個好幾年沒信兒的從軍的消息。
“說的也是,這倆孩子都耽誤好幾年了,看看咱們村的穀子,那可是跟玉哥兒他們同一茬的孩子,現在孩子都多大了。不過說回來,咱們宋家村還是他們的根,這婚事要是在京城辦了,以後回來還辦不辦?”
“辦,那肯定是要辦的。等阿滿安頓好了,什麼時候能回來了,就在村子裡再辦一次。”
“這個好,村裡也好久沒有辦喜事了。”
說到這個,裡正又忍不住提起宋聲來,跟張杏花打聽了不少他的消息。裡正對宋聲的印象極好,而且這可是他們村出來的狀元郎,要知道當時宋聲考中狀元的消息傳回來的時候,裡正差點沒把他們宋家村的村名改成狀元村。
張杏花挑揀這一些跟他說了,最先說的就是陸清在信裡頭寫的那些,宋聲因為被皇帝賞識,還被賞賜了不少東西。
裡正驚呼宋聲給他們村的人爭光了,高高興興的說道:“咱們這個三郎真是給咱們宋家村掙臉麵,咱們這兒的縣令何大人上次還提起了他。”
他口中的何大人就是何躍,當時宋聲走的時候給他提了個建議,可以在鳳坪縣發展一下棉花種植,事實證明,這兩年過去,老百姓的日子在逐漸變好,說明這個方法是有效的。
等到今年年底官員考核政績,這完全可以寫到何躍的考評結果裡
去。何躍心裡十分感激宋聲(),也因著裡正是宋家村的?()_[()]?『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何躍平時也會多加照拂一些。
張杏花點點頭,又跟裡正客氣了幾句,兩個人拉了會兒家常,這邊大伯母林氏也在旁邊坐著跟裡正媳婦兒李氏說話,宋平則是去找裡正家裡頭跟他同齡的人說話去了。
拉了會兒家常,張杏花開始說正事兒了。
“李哥,我這次過來,確實是有事想拜托你幫下忙的。這不是玉哥兒要去京城辦婚事嗎,家裡頭肯定得有人給他送嫁。畢竟是京城,路途遙遠,這一來一回要耽擱不少時間。三郎說反正是要去的,不如一塊兒去。剛好我們家裡麵的人除了老三,都沒去過京城,就想著這次不如乾脆都去了,一起去見見世麵。”
裡正一聽他們全家都要去京城,驚訝道:“你們全都要去嗎?那可是京城,遠著嘞!冬天路也不太好走,萬一到路上再下起大雪,安不安全都兩說呢。”
這個張杏花也想過,但現在不是還沒下雪嗎?真要是趕上下雪了,那就再路上耽擱兩天。隻要不是下雪封山封路,就能趕路。
“我知道李哥你是為我們好,但我們家裡人都已經商量過了,都決定要去。但是我們去了吧,在家裡頭就沒啥人了。所以就過來請你幫幫忙,在我們不在家的時候,幫忙照看著點兒。”
裡正本來以為是什麼大忙呢,沒想到就這點小事。趕緊擺手說道:“這有什麼的,還值當你專門跑一趟。你就打發你們家大郎過來跟我說一聲就行了,拿什麼肉跟酒的,快快快,還是拿回去你們自己吃吧。”
張杏花自然是不會拿回去的,這東西本來就是給他們買的,把東西拿回去像什麼樣子?
“李哥,東西你就收下吧。我們這一走也得好幾個月呢,家裡頭還有一條大黃狗得請你們幫忙喂著點,拿這些東西我還嫌少了呢。”
李氏在旁邊站著沒吭聲,她的小兒媳婦這會兒也在屋裡,她輕輕拍了拍自家丈夫的胳膊,眼神裡的意思不言而喻。
裡正的小孫子站出來說道,“阿爺,宋家阿奶說的有道理,您要是不收這東西,所謂的心裡也不安心不是?”
張杏花笑了笑說道:“是這個理兒,還是穀子懂事。”
裡正雖然不想收宋家的東西,但家裡頭的小兒女都想吃肉,到時候還要給他們宋家的大黃狗喂吃食呢,拿他們點肉不過分。
最後事情說妥了,等他們走了之後,宋家的宅子就讓他們幫忙給照看著。
這事算是解決了。裡正這個人還是很仗義的,心裡頭有大家夥,村裡人有什麼需要幫忙的事兒都會來找他。
張杏花他們離開裡正家裡之後,裡正家裡頭就炸開了鍋。
逢年過節,他們家的親戚上門都沒拿這麼多的肉,那可是豬腱子肉啊,豬身上最好吃的肉了,好大一塊,上手掂量掂量就知道最起碼得有五六斤。
更彆說那兩壇子酒了,湊近一聞就知道那不是普通的高粱酒,而是價格還不便宜的汾酒。
“爹,這宋家出手還真是
() 大方,這好酒和好肉一買就買這麼多。”這話聽著可不像正經的誇讚。
裡正瞪了他一眼,這個頭發短見識也短的兒子沒一點眼力見兒,“人家宋家怎麼樣跟你有什麼關係?不想著跟人家搞好關係也就罷了,說涼話倒是哪哪都有你。”
最後李氏把那些肉和酒收了起來,正好也快過年了,天氣這麼冷,這肉就算放個把月也不會壞,過年他們也能少花些錢買肉了。
這頭張杏花回到家之後,開始安排接下來的事。
還沒等她說話,宋英過來找她了,說是薛四功夫好,反正在宋家村待著也沒事,他擔心大家的安危,他到時候會護送他們一塊去京城。
張杏花沒反對,畢竟他們一家子人多,路上又不是跟著商隊或者鏢局走的,的確存在危險。有薛四在肯定安全不少。
再者,張杏花大概也是看出來了,說什麼薛四想要護送他們去京城,其實就是舍不得英子吧。
畢竟他們這一走就是三四個月,這麼長時間不見麵,有人會著急的。
他們一家子人雖然多,但又不是在京城長住,像是一些被褥鍋碗瓢盆之類的根本不用帶,簡單收拾一下行李就行。
張杏花沒上過學,數數隻會從一數到九,她把大毛叫過來幫她數了數,家裡有多少個大人,多少個小孩,稍微估算了一下,約莫著兩輛牛車肯定能擠得下。
家裡大房,老大跟大兒媳婦,大郎二郎還有他們的媳婦兒,再加上每個人跟前都有兩個孩子,算起來一共有六個大人外加四個孩子。
孩子還小,可以坐在大人懷裡,一家子擠在一輛牛車上也能擠下。
二房人就不多了,四郎不在家,他很久沒給家裡寫過信了,聽說還是在軍中後勤處做生意,也不知道是做啥生意的,上次他在信中提過一次,後來就沒再說了。
除了他之外,就剩下宋老二還有媳婦兒趙氏,再加上玉哥兒,一共才三個人。
三房人就更少了,隻有宋老三和宋夏兩個人。
再加上和離回娘家的宋英,以及薛四,兩個大人帶兩個孩子,人也不多。
家裡的小牛犢早就已經長成了大牛,給牛套上板車,就能拉東西了。
先前為了耕地,家裡又買了一頭牛。所以宋家現在是有兩頭牛的。給兩頭牛都套上板車,就是兩輛牛車了。
牛板車的空間挺大的,稍微擠一擠,能坐不少人。兩輛牛車,一個牛車坐七個人,懷裡再抱上幾個孩子,完全不是問題。
反正冬天天也冷,擠一擠更暖和。
宋平瞧了瞧,說道:“阿奶,兩輛牛車夠咱們用了。”
張杏花想了想,人是夠坐了,他們也不帶什麼鍋碗瓢盆裡的東西,能減輕不少負擔。可她還想給三郎帶些東西過去呢。
大伯母林氏說道:“阿娘,今年新收的棉花還剩下不少,給三郎裝上一袋吧。他跟清哥兒兩個人在京城肯定買啥都貴,把這棉花給他們帶過去他們就不用花錢買了。”
一
到冬天大家都穿上了棉衣棉褲,小孩子們再也不哭著鬨著說冷了。但這做棉衣棉褲最需要的就是棉花,家裡剛好種的有,就想著給宋聲他們帶過去一些。
二伯母趙氏也跟著說道:“還有咱們家燒的那個銀骨炭,今年產量雖然不高,除了賣出去的,還攢下來一些。不如也帶上吧,三郎他們在京城居住不容易,雖然他們那個什麼翰林院裡頭也發炭,但說不準根本不夠用,還是給他們帶上,也省得花錢買了。”
畢竟這可是銀骨炭,京城裡賣的價格也不便宜。反正他們在家裡頭燒的都是灰花炭,也用不上這銀骨炭。
老大家的跟老二家的都是心好的,說的話正好說到了張杏花的心坎上。
她十分欣慰,拉著兩個兒媳婦的手道:“你們兩個都是個好的,等明年再種棉花了,咱們就不拿出去賣了,全留在家裡頭給你們做新棉襖新被褥。”
除了棉花跟銀骨炭之外,家裡人有七嘴八舌的議論著再拿點其他的東西帶上,說是給宋聲和陸清他們用的。
在他們看來,宋聲夫夫倆在京城裡生活艱難,肯定是省吃儉用,哪比得上他們如今在宋家村的生活,不說能夠頓頓吃雞了,最起碼頓頓吃肉還是能做到的。
宋家三兄弟又從家裡收拾了不少東西出來,說要給宋聲帶過去。
而宋平這個當大哥的,也不知道從哪裡找來了一捆繩子,說要給宋聲帶過去當晾衣繩用,還說他們的晾衣繩肯定沒有這把結實,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這麼一來,兩輛牛板車肯定不夠用了。
張杏花乾脆讓宋老大他們到集市上又買了一輛騾車回來。
騾車適合趕路,而且比牛車便宜。到時候就算從京城回來,騾車在家裡放著也能用來拉貨,不會閒置糟蹋了。
騾車主要是用來拉東西的,最後全家收拾完,行李還有給宋聲和陸清帶的東西全都放在了騾車上,也不知道都堆了些什麼,竟是裝了滿滿一板車。
一家人出門之前,張杏花特地讓宋平去跟裡正說了一聲,這才出發。
他們僅用了一天收拾東西,趕在第三天的早上就走了。早上霧氣重,他們人多,陣勢也大。光是牛車就有兩輛,再加上還有一輛騾車,他們想走得低調一些,不想被當麵議論。
一輛牛車在前麵,中間是堆滿東西的騾車,後麵又跟了一輛牛車。這也是為了看好騾車上的東西,走在後麵萬一不小心被人拿了什麼東西都不知道。
走到鎮上的時候,張杏花在路邊看到一個寫信先生,可以代筆書信。她想著不如在這裡寫封信給三郎,告知他全家都要去京城的事情。
但想了想,說不定這信還沒有他們到京城的早,又不打算寫了。
用他們年輕人的話來說,未告知而到,不就是個驚喜嗎?
路上宋平在前頭趕車,家裡人每人都戴著棉花縫的厚厚的手套,拉著韁繩手不會太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