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劉季還是拒絕了張耳的邀約,選擇往東。
從單父縣向東,有一條平坦的塗道,走上數十裡,就能抵達魏楚邊界,過了邊境兩國亭障,就是沛縣。
但劉季卻沒有走大道,因為那裡擠滿了逃避秦人兵鋒的魏國難民,他們有的來自蒙縣,有的來自陶丘,均拖家帶口,滿臉惶恐。因為人數眾多,不時有牛車相互撞到一起,報廢在途中,阻塞了道路,引發了更大的混亂……
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劉季雖然不知道這句話,他也不是那種假正經的君子,但卻知道避開滿是劫匪的塗道,走他熟悉的山間小路。
幾個月前,他告彆鄉黨夥伴,隻帶著一把二尺劍西去魏國,走的就是這條路。
劉邦家在楚國的沛縣豐邑,豐邑是楚國和魏國間的邊邑,在不大的鄉鎮上,有許多來自魏國的移民,當地口音楚魏混雜。
甚至連劉季的老爹劉太公拄著杖回憶家族往事時,也說劉季的曾祖,曾經是魏國大夫,到他們祖父那一代,才遷到了豐邑,至今不過幾十年。
所以劉季的身上,也流有一些魏人的血,或許這就是他長大後,總是對西方中原世界心向往之的緣故。
劉季尤其對竊符救趙、禮賢下士的魏國信陵君心馳神往。
雖然在劉季懂事時,信陵君已經過世,但其身後名卻經久不衰,甚至超出了列國朝堂,廣布於天下民間,從魏國傳到了豐邑來,傳到了少年劉季的耳中。
以政府廟堂輿論,魏無忌是抗君之命、安國之危、從道不從君的拂弼之臣;以民間江湖平議,信陵君又是打破階層、以賢能結交天下英才、將遊俠風氣推向頂點的豪傑。
不管哪種身份,都讓少年劉季心馳神往,在他眼裡,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夠跟從信陵君作天下遊。
劉季的性格,從小就與安分守己的父兄都大為不同,他叛逆不安,他桀驁不馴。成年後,也沒有效仿二哥劉仲一樣力田,更不欲聽父母勸告,安下心來治產業,早早娶一個沒姿色的同鄉女子過門,而是在中陽裡遊手浪蕩,走上了任俠的道路……
這種生活雖然愜意,但肯定是會被親人所不喜,為鄉裡近鄰白眼相看。
所以二十多歲時,在厭倦了中陽裡和豐邑這局促的小世界後,劉季便前往沛縣縣城,在當地富豪,同時也是沛縣遊俠老大王陵的手下做事,劉季以兄事之,稱王陵一聲大哥。
王陵,亦是一位縣俠,隻是名望局限於沛,影響沒有外黃張耳那麼大。
數年後,劉季帶著幾分從王陵身上學到的少文、任氣,大搖大擺地回到了豐邑。有了這次經曆,他不再是以前跟(本章未完,請翻頁)
www.biqu70.cc。m.biqu70.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