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1章 猗氏(1 / 1)

秦吏 七月新番 1642 字 1個月前

白,灌嬰的眼前是一片晶瑩的雪白。

灌嬰在塞北沒少見雪,賀蘭山苦寒,每年過了十月就斷斷續續地落,直到次日開春很久才化。

在邊塞的這些年,他經曆了無數個雪天,最危險的一次是隨良家子騎追擊入塞窺探的匈奴人,出長城百餘裡,天大雪,幾不歸。

最近的一次則是去年,保護著攝政長子破虜在廣袤的邊塞東躲西藏,大雪遮蓋了他們的蹤跡,也讓一行流亡者陷入困境,幸虧灌嬰一手好射術,他和桑木合作,每日都能讓張蒼和破虜吃上肉。

這麼多年跟雪打交道下來,可謂經驗豐富,雪天行軍要注意些什麼,灌嬰一瞬間就能想到。

但眼下溫度雖冷,但遠未到要下雪的程度,他眼前出現的白花花的一大片,似雪而非雪,他的坐騎甚至很開心地舔了幾口……

手中長矛深深刺了下去,觸感堅硬似土,抽出後,灌嬰將矛尖湊到嘴邊,上頭有深深的血槽,有無數次刮過堅硬骨骼留下的劃痕,有敵人乾涸的鮮血,還有白色的顆粒……

他舔了一顆後,是苦澀的鹹味。

“鹽。”

灌嬰告訴身後的三千餘騎兵:“是解池到了!”

他們麵前的這片湖區,便是大名鼎鼎的解池了。

這是中原曆史最悠久的鹽池,在水深的地方,蘆葦濕地環繞,水禽候鳥族聚,且有銀泊萬頃,浩淼廣闊。而在乾涸之處,水中的鹵鹽則凝結析出,鹽花的形狀晶瑩透明,形狀萬千,最後板結為鹽堆,一座接著一座,遠看似皚皚雪山。

兩個灌嬰從塞北帶來的手下,五百主周勃和軍法官還在爭論一個很愚蠢的問題:

“花馬池更大。”

“不,是解池更大。”

二人平日都是老實人,木訥少言,今天卻為哪座鹽池大些吵得不可開交,最後還是軍法官指著從“羽翼營”處獲得的地圖,指著解池道:

“此池長五十餘裡,寬六七裡,周百裡,而花馬池,所有池塘加起來不過萬畝大小!”

這座鹽池是數千年來,整個中原食鹽貿易的起點,在海鹽和井鹽興盛前,這幾乎是最大也最方便的來源地,唐堯、夏朝之所以建都於河東,很可能是為了就近取鹽,畢竟鹽和糧食一樣是剛需,不吃是會得病乏力的。

因為解池常有大風,日照又旺盛,每年總有鹵鹽不斷析出,當地人需要做的隻是將它們敲成碎塊,再裝進麻袋中去……

秦朝時,這兒也設立了一個大鹽官,隻是眼下灌嬰他們占領的采鹽點,隻剩下一些被廢棄的工具,空空如也。

“兵荒馬亂的,想來鹽工已散了罷?”

灌嬰並未在意,作為韓信大軍渡河後,衝在最前頭的一支部隊,他們隻是路過解池,真正的目的是截斷安邑通往蒲阪、龍門的大道,韓信想要以優勢兵力,將趙魏聯軍放在兩處的三萬大軍一口氣吃掉!(本章未完,請翻頁)

www.biqu70.cc。m.biqu70.cc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