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放歸?”
韓信此言一出,賬內眾人,從去疾、趙衍,再到負責參謀軍務的羽翼之士們,都有驚訝莫名,這是在他們設想裡,未曾出現過的選項。
這世上隻有嫌俘虜斬首不夠多,哪有打完仗放回去的啊?就算是春秋時釋放貴族,也要作為交換或者詐取贖金罷?
“將軍不可,縱敵生患啊!”
更有都尉駱甲心疼地說道:“俘虜好歹是戰功,放了不就什麼都沒了?如何與眾士卒交待?”
最開始就是軍法官出身的去疾站出來批駁這說法:
“砍下的頭顱,事後也是集中掩埋或燒毀,燒毀後,士卒的首功就不算了?”
“同理,新的《軍爵律》有言,俘虜被擒獲後,將由軍法官統一審理,判決,根據其罪行不同,處死、為隸臣、或釋放。”
“那些最後釋放的俘虜,就不算擒獲他們的士卒軍功了?豈有此種道理,駱都尉,切勿傳謠!”
一番話說得駱甲訥訥不敢言,去疾才走近韓信後低聲道:“韓將軍莫非是想效仿攝政去年在武關故意釋放俘虜,使彼輩吃了閉門羹,隻能加入北伐的故事?但趙卒不比關中降卒,縱是放歸,彼輩也不會心存感激,更不可能為我軍所用,恐怕不好效仿啊……”
的確,趙人跟王賁軍降卒不同,那叫兄弟鬩牆,眼下帳內坐著幾個人,便是當日降將。
而秦與趙,則是世代結仇的鄰居打架。
“不指望彼輩為我所用,隻希望他們的歸去,能消弭趙人死戰之心。”
韓信說道:“禦史府中藏武安君之事,我嘗觀之。”
那是一篇講述秦昭王既息民繕兵後,卻又一意孤行打邯鄲之戰,結果還輸了的文章。
因為涉及到不少秦昭王黑點,自然不被一貫報喜不報憂的秦國官方史官采信,這還是黑夫入主鹹陽後,禦史府從策士文章裡收錄的。
長平之戰後,緊接著便是邯鄲之戰,秦軍休息幾個月後兵臨邯鄲,卻驚訝地發現,趙國人的精神氣與長平時,截然不同了……
“繕治兵甲以益其強,增城浚池以益其固。主折節以下其臣,臣推禮以下死士。至於平原君之屬,皆令妻妾補縫於行伍之間。臣人一心,上下同力,猶勾踐困於會稽之時也……”
究其原因,還是長平一戰的慘相,讓所有趙人都生出了必死之心:降是死,戰亦是死,死國可乎?
陰差陽錯間,一個長平時鬆散懈怠的國家,竟在死亡威脅下,捏成了一個拳頭。
邯鄲變成了一根硬骨頭,眾誌成城,秦軍連續換將啃了幾年都沒拿下來。最後拖到了楚魏來救,接下來就是秦國曆史上最莫名其妙的大敗仗——幾年前白起麾下無敵天下的秦軍,卻被聯軍打得抱頭鼠竄,一路敗退,丟了幾百裡地,甚至還有在鄭安平帶領下,成建製投降的……
韓信喜歡兵法,(本章未完,請翻頁)
www.biqu70.cc。m.biqu70.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