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四

要讓熟知娛樂圈的人們評選, 近二十年最有影響力的明星,排在首位的通常是唯一一個選擇:顧熠。

不管什麼排行榜, 顧熠總會被單獨列出——和同時代的明星相比,和比自己更年輕的明星相比,顧熠的實績永遠是最令人矚目的。

在娛樂圈裡,顧熠是眾人眼中的神奇存在。

他是的C位,是公認的最炙手可熱的天團,出道數年,影響力遍布海內外,張張專輯爆紅,名曲無數, 就算自身作為組合並不活躍的時期,也為其他歌手創作了許多紅極一時的曲目。

一專《荒誕的真實》,二專《My Friend》,再到後來的十專、十一專, 以及紀念精選專、單曲……除了組合自身的戰績外, 成員們大多發過個人專輯——C位顧熠除外。

可以說,顧熠是音樂成就最低的一位成員,但顧熠依舊創作出了不少經典歌曲,在作為組合活躍的時期, 他這個C位是不能被忽視的重要色彩。

甚至在粉絲們眼中,之所以成為今天的,C位顧熠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和其他成員不同, 顧熠沒有發過個人專輯, 不過他和創造的成績已經足夠他給音樂圈留下足夠的印象。

顧熠的一部分是由創造的。

一開始活躍於國內樂壇,之後事業慢慢拓展到海外,但即便如此, 國內市場依舊是的大本營,顧熠的職業生涯也由起步。

成名之後,平台們仿效《星之戰》,想推出下一個,但到最後,沒有一支偶像組合達到這樣的成就。

不管是一再打破專輯銷量記錄、巡演記錄、海外銷售記錄,還是多變的音樂風格對樂壇產生的影響,可以說,在出道這二十年,樂壇的許多發展都與他們息息相關。

就算沒有演員和化學學者雙重身份,作為 C位的顧熠也完全可以在娛樂圈站穩腳跟。

但顧熠卻不僅僅是的C位。

海外的偶像組合,不管是大紅一時的R國偶像,還是曾風靡整個亞洲的K國偶像,成員們個人獨立紮根的能力都不夠出色,在組合時他們大紅大紫,可一旦脫離了組合,不少成員的發展都很難儘如人意。

這一點放在未解散的組合身上也同樣適用——不管如何,成員們自身都是需要獨立發展的。

卻是一個例外,成員們個人的發展都相當不錯——顧熠幾乎是偶像轉型演員的典範。

在憑《山花》《亡國之君》分彆拿下第一、第二座雲星獎影帝獎杯之後,時隔六年,顧熠再憑電影《地獄即我心》拿下自己演員生涯第三座影帝獎杯。

事實上,在《地獄即我心》之後,顧熠又有三次提名,根據業內的看法,顧熠在這三部電影中的演出讓他完全能夠爭取又一座影帝獎杯,但雲星獎不希望展現出影帝獎杯被同一個人壟斷的趨勢,何況三座影帝獎杯已經足夠讓顧熠笑傲整個電影圈。

顧熠剛拍電影的時候,雲星獎的青睞讓不少人對他產生質疑,覺得雲星獎不該過於偏愛他這樣一位年輕演員,而顧熠人到中年,明明把角色演繹得相當出色,至少不比他曾經在《山花》和《亡國之君》中的演繹差,他不拿獎這件事又叫人覺得惋惜,甚至覺得雲星獎很不公平。

但就算雲星獎不願輕易交出第四座影帝獎杯,顧熠在電影圈的地位卻無人能夠撼動。

他不僅有整整三座影帝獎杯,還有三座最佳男配角獎——圈裡有個說法,如今顧熠角逐最佳男主角獲獎很難,可隻要顧熠入圍了最佳男配,通常情況下,他就是威脅性最高的那位提名人。

除此之外,雲星獎最佳導演也是他履曆表裡的重要一項。

顧熠隻是偶然接手了《星際覺醒》第二部,卻創造了50多億的票房成績,之後《星際覺醒》順勢推出了第三部和第四部,雖然顧熠自身沒有接手,但《星際覺醒》係列卻和他有著脫不開的聯係。

如今,隻要提起華語科幻,《星際覺醒》必然會在第一時間被提起,從某種程度上說,《星際覺醒》是東方科幻的代表,它完全可以和好萊塢推出的科幻大片相媲美。

在那些曾在好萊塢創造傳奇、影響了眾多電影人的經典科幻作品,在電影公司為追求票房盲目推出續作、甚至狗尾續貂之後,《星際覺醒》係列反而成了一眾影迷心目中品質的代表。

顧熠是《星際覺醒》第一部的主演,第二部的導演,第三、第四部的製作人,如今電影圈隻要有導演有意向拍攝科幻電影,必然會邀請他過去提提意見。

而顧熠導演生涯的代表作卻不止《星際覺醒2》,他之後導演的《絕地反殺》是典型的懸疑槍戰片,票房掙夠了40億,因為他塑造了一個驚險至極的故事,讓雲星獎放棄了那年的所有文藝片,轉選《絕地反殺》這部商業製作。

顧熠也成了雲星獎曆史上為數不多同時獲得影帝、最佳男配角、最佳導演的演員之一。

當然,他的本職還是演員,業內不會一再放縱顧熠去當導演——顧熠個人的履曆中,票房同樣是不可忽略的一項。

從影二十年,顧熠拍攝了十五部電影。

這些電影裡,票房超過50億的有三部,40億往上的四部,票房最低的依然是《山花》,這也成為了唐懋導演生涯中洗不掉的一個“汙點”。

連網友們都知道“票房最低12億”這個梗。

業內也不明白顧熠創造出輝煌票房紀錄的理由是什麼——他總有本事以小博大,即便在上映前再不受看好的電影,觀眾們也樂意為他買單。

這十五部電影題材多樣,其他演員不敢嘗試的題材,或者在業內被認為是冷門的題材,經過顧熠的演繹,總會成為當年的市場熱點。

他不僅自身作為演員實力出眾,挖掘劇本、發掘新導演的能力也被觀眾們所認可。

顧熠出演的電影滿10部之後,他已經成為了主演電影票房最高的演員,之所以參演電影數沒有達到,是因為他參演的電影數量偏少——後者連龍套演員都算上了,排在第一位的演員名氣並不高,並不為大眾所熟知。

而慢慢地,觀眾們也對他產生了一種信賴感,認為隻要是有他的作品,必然都是精品,當然,就算在顧熠職業生涯步入中期的當下,顧熠都用心演繹自己的每一部作品,他從來沒有辜負過影迷對他的青睞。

顧熠在歐美拿獎偏晚。

拿下自己的第一座AL影帝獎杯後,顧熠的事業重心仍在國內,他沒有闖蕩歐美電影圈,也沒有為了海外獎項的認可去演繹所謂的衝獎片,但獎項最終依然到了他手中。

前麵十部電影,顧熠隻有一座AL電影節影帝,而之後連續三年,他在歐美重量級電影節上發威,接連拿下了三座獎杯,影壇一哥的地位紮實到不能再紮實。

不過顧熠自身並不在意所謂影壇一哥的說法,他根本沒有在影壇橫行霸道的計劃。

他原本就是公認的沒有短板的演員,海外獎項拿滿以後,影迷們對他的追捧更是到達了一個高度。

但就算拿獎時間遲了一些,顧熠獎項的深度和廣度都是公認的,實績沒有一絲短板,影迷們在盤點演員時,都會先默默把他丟到一邊,隻要加上了他的名字,故事就沒法展開了。

除了發展演員、導演的事業之外,顧熠也是業內出了名的投資人,不過他隻集中於投資電影,不管是一開始多麼不被看好的項目,隻要他自己看得順眼,顧熠都樂於提供資金。

他自己或許抱著幫人一把的看法,但神奇的是,他投資的那些作品大多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效益,慢慢地,隻要顧熠投了哪部電影,那部電影立刻會成為電影圈關注的熱點。

顧熠後來獲得的收益就十分有限了——業內時時刻刻都有盯著他的眼睛,他投了什麼作品,上午他才有計劃,下午絕對就有人跟。

到後來,這甚至成為了一些電影宣傳的手段,這些電影劇組自身和顧熠沒有太多交流,顧熠也並未青睞過對方,可隻要在宣傳中帶上顧熠的名字,電影的熱度就會有所增長。

從某種程度上說,顧熠已經逐漸從票房神話演變成個人神話,顧門的傳說不僅在粉絲群裡廣為流傳,在業內也都不再是秘密。

在粉絲們心目中,他是最出色的偶像、最成功的演員,改寫了業內對於偶像的偏見,讓偶像們擁有了更多可能,因為的走紅,在之後出道的偶像總會被拿來和作比較。

原本R國、K國偶像市場的風氣被帶進國內,讓一批自身缺乏實力,又缺乏努力的偶像在娛樂圈中立足,但爆紅之後,這一類型的偶像逐漸沒有了發展空間。

-->>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