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試卷一出來,懂行的幾個——馮燦、李良都不禁勃然變色,心中叫苦不迭,抬頭望向監院和“三都”,頻使眼色,卻沒有得到一分半點的回應,隻好苦著臉重新看向試卷。莊懷也掃了眼堂上諸人,隨之神情凝重,閉目苦思。至於成安,反正他也不懂,右手抓著筆杆,在試卷上虛空畫著圓圈,也不知他想乾些什麼。
若是換做三天前的趙然,想要在正常情況下答完試卷,同樣是做不到的。他讀經才兩個月,能夠囫圇吞棗的背下《道德真經》已屬不易,更何況還要依照《老子想爾注》來進行注釋?關於道的義理問題,或許他還能胡謅個像模像樣,但前麵的十道題肯定有一半以上是要撲街的。
但此刻嘛……看完所有題目,趙然鬆了口氣,偷偷抬眼瞟了瞟蔣高功,又瞅了眼閉目端坐蒲團之上的朱都講,心中大定。
“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趙然提筆,先將第一道題默寫了出來,然後依照《老子想爾注》的“標準”解釋,繼續奮筆疾書:“道貴中和,當中和用之,誌意不可盈溢而違道誡……”
這是張天師對第一句的解釋,也就是說,行道貴在中和,不可誌驕意滿,應該遵守道門戒律。這是將原文對“道”的哲理敘述強行拉到道士應該尊奉的行止規則上,用意是要凝聚道門,但義理上屬於生拉硬拽,為趙然所“不屑”,但“不屑”歸“不屑”,答題的時候,這就是標準答案。
“道也,人行道不違誡,淵深似道……情性不動,喜怒不發,五藏皆合同相生,與道同光塵也……”這裡講的是修道如何不違誡,如何與道相符合。
等趙然答完十道默義題,燃香剛滅兩柱,他整了整思緒,又開始做起最後一道義理題。
“虛無生自然,自然生道。故道以虛無為宗,以自然為本,以道為身。然此三者,悉無形相。尋考其理,乃是真空。真中有精,本無名稱。聖人將立教跡,不可無宗,故舉虛無為道之祖。其實三體俱會一真,形相都無,能通眾妙,故雲上無複祖。複猶彆也,彆無先祖也……”
趙然對道的根源闡述,就是虛無,虛無、自然、道之間不存在等級的上下、生成的先後關係,聖人為了教化世人,樹立教說,所以舉“虛無”為“道”之祖,但並不是從“虛無”生“道”,所以說“上先複祖”。可複祖也是不同的,因為道所說的“祖”,其實並不是祖——因為沒有先後關係,這就陷入了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詭論之中。當然,趙然肯定不能說這是“詭論”,他對此的解釋,必然要引用原文——“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題目答完,燃香還有最後半柱,趙(本章未完,請翻頁)
www.biqu70.cc。m.biqu70.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