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經主擲地有聲,講完之後不再贅述,抄起黃籙大齋儀的第一卷,道:“今日,我與諸位方丈重溫科儀!”他雖手中持卷,目光卻沒有瞄在書頁上,而是凝視著堂下的一百餘位修士,口中不假思索的背誦起來:
“序齋第一。靈寶十部飛天妙書,三十六卷,生於元始之先、空洞之中。天地未根,日月未光。幽幽冥冥,無祖無宗。靈圖革運,玄象推遷。真文玉字,元始登命……”
他誦一句,下麵就跟讀一句,起初隻是趙然等寥寥數人跟讀,然後被帶動起來的人越來越多,十幾人、幾十人,再到上百人。第一個月的功課都是大課,高修班和普修班一起上課,上百名修士集中在一起,講法堂中聲音越來越洪亮清越、越來越肅穆莊嚴。
總觀第一期講法堂就在一片誦讀聲中開啟,上午是學習齋醮科儀,其中主要的《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由留致言主講,講得細致人微,大受好評;《戒律儀範》由方堂的一位執法堂頭主講,此君與趙然曾有一麵之緣,是當年趙然奉調上廬山接受詢問時執紀的蘇致中。
下午,功課改為典章與製度。
方丈們入了十方叢林,就必須懂得最基本的公文寫作方法和詔令流轉規範,學會與十方叢林和朝廷的對接方式。整個十方叢林和朝廷官府已經形成了數百年固定的庶務處置規範,這些流程和規範是經過千錘百煉而來,所以方丈們隻能去適應這套製度,而不能由著性子來,否則鬨出笑話來都是小事,耽誤了政策的施行就是大錯了。
道錄司已將公文的主要類彆,包括詔令奏表書策等在內的主要文體示範文本搜集了不少名篇出來,彙總在一起,發到了進修方丈們的手上,此時便由朝中名家前來講解。
通過講解這些範文,可以給大家順道理清國家處事的製度和流程,以實例說明應對具體事件的措施。
朝中派來的是大才子楊慎。這個名字趙然非常熟悉,如今終於見到了真人。不過此真人是否為彼真人,趙然自家也說不清。
楊慎字用修、號升庵,是已故東閣大學士楊廷和之子,於嘉靖三年高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二十五年來,一直在翰林院供職,如今任侍講學士,充經筵官。
在發給進修方丈們的範文裡,就有三篇出自楊慎之筆。
下午的課講完之後,楊慎回答了進修方丈們的幾個問題,便宣布今日的功課到此結束。但結束之後他卻沒走,來到趙然麵前,施禮道:“是不是天鶴宮趙方丈當麵?”
趙然一聽他刻意用了川音,知道是來認老鄉了,於是回禮道:“就是貧道了,聽聞楊學士是都府人?”
楊慎笑道:“都府新都人,已經有十多年沒得回去了,至今想念家鄉的山水、想念都府的口味。”
趙然一聽就笑了(本章未完,請翻頁)
www.biqu70.cc。m.biqu70.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