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二十三日的真師堂議事確定了皇帝登基的最後日期,朝堂上下為此準備了兩個月,各項禮儀都已經安排妥當,但還有一項規程必須要走完。
八月二十五日,以三位內閣大學士為首,文武百官攜耆老人等上書皇太子勸進,太子回答:“卿等所言,足見憂國之誠,予抱痛方殷,而繼統之事奚忍聞之?所請不允。”那意思,先皇剛走,我這悲傷勁還沒過去呢,你們的請求沒法答應。
兩天之後,夏言帶頭再次上書勸進,太子還是回答:所請不允。
八月二十七日,真師堂再次議事的當天下午,第三次勸進表章遞入東宮,這回太子的悲傷勁頭終於算是過去了一些,於是:勉從所請。
諸事皆備,八月三十一日,卯時初刻,皇城正南,承天門——午門禦道之西,與太廟東西並立的社稷壇中,新皇登基大典開始舉辦。
寰丘正中擺著一張金椅,麵南背北,椅子前放著一套九龍冕服。太子祭告天地之後,三位內閣大學士並禮部、戶部兩位尚書簇擁過來,給太子除孝服、換袞冕,旁邊還圍著一圈有資格參加廷議的重臣。
袞冕換畢,五個人抱著皇帝,給他抬上了龍椅。
代表道門出麵參加儀典的是下觀方丈、嗣教天師張元吉和文昌觀方丈、道錄司副印趙然,以及文昌觀監院顧騰嘉。道錄司這邊本應由尚未免職的掌道錄司事陳善道出麵,但他連山都不下一步,怎麼可能來?
陳善道不出麵,道錄司的排位順序應當是正印靜慧出麵,靜慧同樣不耐煩這種繁文縟節的儀典——而且,百官也同樣不希望由一名坤道出麵,為新皇的登基大誥蓋章,因此,靜慧也沒有出席。
張元吉看著新皇被五位大臣抱上龍椅,不屑的冷哼一聲,低聲道了句:“可笑!”
趙然沒接茬,隻是微微欠身,以示回應。
張元吉側過頭來覷著趙然,問:“改製方案出自你手?”
趙然回答:“晚輩提了些參考建議而已。”
張元吉搖了搖頭,道:“一看就知,必是出自你手,至少也是你的建議為摹本仿照而來,文法上不厭其煩的累贅和重複,架構上層次分明,一切都是為了避免歧義的產生,這種文體近年來被稱為山間文,不就是你開創的?”
趙然乾咳了一嗓子,小聲回道:“天師謬讚了,晚輩不敢當。”
張元吉無語,心說我誇讚你了嗎?當然此刻不是糾纏於這些旁枝細節的時候,道:“那麼好的一個計劃,被你拆得七零八碎,牛頭不對馬嘴,你不覺得難受麼?”
趙然道:“不如此,真師堂上過不去啊。均衡啊,元吉天師。所謂凡事有利有弊,如此一來,各機構專司本職,也顯得更加專業和高效了。”
張元吉反駁道:“高效?真能高效麼?那麼多機構相互扯皮,如何高(本章未完,請翻頁)
www.biqu70.cc。m.biqu70.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