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萬兩現銀,五百個大銀箱,準備起來不是那麼容易的,堆積在銀山各處煉銀工坊中的大半都是沒有提煉的銀礦,真正的現銀隻搜羅出來三百萬,不得不從出雲、石見兩個藩國府庫中調撥,這才湊足了數目。
搜羅、清點、裝船,耗時一個月,五條集裝箱船在聽風道人和楊先進的押運下駛向南島交卸。於是,大家開始默默的等待,等待著有可能到來的局勢變化,當然,也可能什麼變化都沒有。
紮堆於瀛州的高修們忽然間一個個都消聲匿跡了,連南島上的青丘軍也偃旗息鼓,不再有任何主動性的軍事進攻,等待著被道門改編。
五月,道門瀛州總督府發布了改編辦法,這個辦法獲得了胡老頭的同意,他在詔令上簽了自己的名諱。
對青丘軍的改編分為三步,首先是將南島已經探明的五處靈眼拿出來分割,按照胡老頭提供的立功嘉獎名單,分授給功勳最大的前五位散修,以他們為首成立五個宗門,願意過上穩定修行生活的,自願報名加入其中之一。五個宗門以長老堂形式聯合申報建立南島道館。
第二步,明軍將會吸納其中的部分進入軍中,或加入瀛州分艦隊,或加入瀛州都司,甚至委派進入駐屯軍擔任要職。
上述兩個方案都不願意接受的,可以選擇離開,依照胡老頭評定的功勳等次獲得一筆可觀的遣散費,預計支付二百萬兩,先期由總督府墊付,後期從銀山的開采中填補。
最終,青丘軍有二百六十餘名修士及其麾下部眾加入南島道館,一百八十餘名修士連同麾下被吸納入明軍,三百多名修士攜部眾選擇離開——有些人返回東海和南海的家,有些人則被梧桐道人、張錚和青山道人招攬,乘船向西,開始他們的冒險旅程。
改編完成後,道門在瀛州的實際控製範圍囊括本島的關東地區、北島全部、南島全部,占領區人口達到五百萬。
趙然在建設各地道院和道廟的同時,以總督府的名義向簡寂觀行文,征募十方叢林中的道士前來瀛州布道。
征募的消息一經發布,報名者極為踴躍,幾乎到了打破頭皮的地步——因為大家聽說趙致然道長在瀛州擔任顧問,還聽說他將給應征布道者打入觀想圖,可以立刻開始修行,而不用去擠占每年那可憐巴巴的考錄名額。
瀛州總督府給出的征募名額一擴在擴,達到了五百人,卻依舊遠遠低於報名人數,簡寂觀無奈之下,隻得將其分至各省,每省三十個名額,剩下的在簡寂觀內部調配,簡寂觀的道士們也早就眼巴巴望眼欲穿等著呢,不解決本觀的問題,誰還有心思給你乾活?
之前都是趙然和各省私下達成約定,一直沒顧及簡寂觀,隆慶七年、八年,有不少簡寂觀的道士紛紛上交報告,自願要求(本章未完,請翻頁)
www.biqu70.cc。m.biqu70.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