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紙業已經頗為發達,甚至還有風雅之士會自己在各種各樣與市麵上不同的紙,再以自己的名號為其命名,傳為雅事。
仙畫中的造紙術在他們看來挺簡單的。
但李世民並未因此就忽視仙畫之中所傳遞出來的信息。
這製作仙畫的是後世之人,思其語氣,她應該也不知這東西居然會被他們這些祖輩先人看到。
那到底是誰把仙畫掛在天上的呢?
李二覺得,這必是上天的旨意。
是示警,還是預言?
或許,他能在後續的仙畫中找尋出上天的真正意圖。
……
【發明了紙之後,知識變得更易理解。一大例子是,從商周時期一直到我們現代,文字的表述和文章的長度其實一直在變化。商周時期的甲骨文,言簡意賅,需要用兩三千字表達的東西,他們可能幾十個字就完事。是因為先人的概括和理解能力比我們更優秀嗎?那肯定不是,還是因為載體的容納程度有限,刻不下。而起源於漢代,盛於南北朝時期的駢文,喜歡堆砌辭藻,走的完全是兩種不同的路子。更彆提到了現代,我們有動輒幾百萬字的長篇小說和科學著作。幾百萬字,刻在龜甲上或者是竹簡上,工匠都得累死。】
【所以說,有了紙,才有了後期文學和思想的井噴式發展。】
天上的畫麵從甲骨文,再到兩三行短句的《詩》,再到成一小段的《論語》,然後是長篇的駢文。
速度加快。
再到現代人熟知的白話小說,四大名著,《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和《紅樓夢》。
速度再加快。
一頁頁的書翻過,隻見密密麻麻的字排列在一起,
曆史的演變長達上千年,但在視頻裡卻被濃縮成為了幾秒鐘,更給人直觀的感受。
......
“百萬字!”劉徹驚訝得轉身問站在一側的司馬相如:“我記得司馬卿家的《子虛賦》和《上林賦》亦不過千字。”
他很喜歡
司馬相如寫的賦,當時讀《子虛賦》的時候,手不釋卷,挑燈夜讀。《子虛賦》寫的是梁孝王打獵的情景,後來司馬相如又為他寫了《上林賦》,規模比前作更為宏大,篇幅也更長,用豐富的辭彙描寫了上林苑中的風景與天子打獵時的場麵,又在其中委婉地勸諫了自己不要過於奢侈,不要沉迷於田獵之事。
《上林賦》一出來,劉徹就將司馬相如封為了郎官。
他記得自己看的時候,覺得篇幅極長,辭藻昳麗。但此刻想一想,這兩篇加起來也不過是幾千字而已。
百萬字的篇幅!到底寫了些什麼?
司馬相如苦笑:“微臣所有的賦加起來,亦僅萬餘字而已。”
他的眼中流露出向往,百萬字的作品,他也很想要看看啊!
劉徹想到百萬字的內容如果刻成竹簡,那堆起來可不是真的有山這麼高?工匠真的得累死。他越想越覺得有趣,也越覺得這後世之人性子促狹開明。
衣食無憂的環境才能養成如此的性格,不知她所生活的後世,具體是什麼模樣。若說她是貴族,言語之中卻並無任何他所熟悉的居於上位的優越感,而若是平民,以女子之身,各種知識與典故拈手就來......
......
仙畫中又開始出現了新的場景。
一群人圍在高大的城牆邊,對著張貼在牆上的告示指指點點,而高台之上,有穿著官服的人,指著告示為其宣讀著什麼。
【而且紙的出現還可以讓政令變得更通達,文字的表述變長,理解起來也就更清晰。皇帝在宮中下達的詔令也不用太擔心會被下麵的人曲解。像是唐宋時期,官府所下的詔令都會用極大的紙張寫好然後張貼在城門或者是衙門前,進城之後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一目了然。根本不用去猜什麼意思,上麵就寫得清清楚楚。】
......
李斯激動的對嬴政道:“陛下!此法可用!”
嬴政雙手背於其後,臉色淡然,實則心中也很振奮。
他當然看到了仙畫中的場景。
結合講說很容易就能看出來他們在做什麼。
這麼大的紙張!
這個場景正中了嬴政目前的痛點——
秦朝統一六國之後,他致力於推行車同軌、書同文,規範全天下的語言。
但現實的阻力是極大的。
之前六國各有法度,民眾也習慣了這樣的法度。而且每個國家的口音都不儘相同,甚至一個國家內部還分有好幾種不同的口音,每一鄉皆不同!他派下去的吏目完全不夠用,也很難順利的開展工作,於是隻能從當地又征召熟悉事務之人,這些人也被稱為新地吏。
對政令的解釋權就掌握在了這些吏目手中。
如其儘職儘責,那自然好極。但若這些吏目沆瀣一氣,那就會造成政令的不通,甚至是曲解!
如果習得仙畫中的方法,將政令和解釋寫在大紙之上然後張貼於城門以及官衙邊,再由專人負責向民眾講解……
就算沒有紙,也可以先用竹簡或木板!
此法的確可學!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