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從這位老者的畫像上移開,又轉到他旁邊另外一位老者的畫像上。
畫像下麵有一句話: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黃耀祥。”
【在講袁老之前,還有一位院士也不應該被人忘記。他在研究雜交水稻的道路上同樣做出了極為突出的貢獻。】
【那就是丁穎教授的學生,黃耀祥院士。】
觀看仙畫的古人們,尤其是明朝之前的農民們對於育種是沒什麼概念的。
但他們看得津津有味,尤其是農民。
他們巴不得仙畫能多講一點,自己好從中找到一些可以模仿的經驗,就像是之前的農具一樣。
也有人在書房裡繼續搖頭晃腦的看著自己手上的書本,不屑的哼了一聲。
“不是已經研究出新的水稻了嗎?為什麼還要繼續研究?沽名釣譽!”
他自小就讀聖賢書,苦讀十幾年終於考上了童生,然後秀才,卻在舉人的這一關裡蹉跎了好多年,最終隻能無奈的回到村裡麵開了家私塾。
但他依然是整個村裡唯一的秀才,因此也一直自視甚高。
他不太理解為什麼後世的讀書人居然自輕自賤,去和那些泥腿子一起在田裡麵乾活。
讀書,難道不就是為了光宗耀祖的嗎?
而且,他的內心深處還有一種隱秘的妒忌——這些人生在條件那麼好的後世,居然不懂得珍惜。假如是他生活在後世,一定能一躍成為人上人!
但後世之人居然要把這些褲腿上沾滿了泥點子的人高高的摔起來,那至他們這些風雅的讀書人於何地?!
“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啊!”
秀才長歎一句,翻了一頁書,但眼尾的餘光卻不自覺地飄過窗戶,停留在了天幕上。
【黃院士當時考上的其實是中山大學的物理係。當時的物理係是很容易獲得留洋資格的,是通往上一個階層的坦途。但黃院士和自己的導師丁教授一樣從小就目睹了農民吃不飽飯的悲慘境遇,對此十分的同情。因此,他從聽上去更高大上的物理係轉為了農學係,成為了丁教授的學生。1938年日軍入侵廣州的時候,中山大學遷往雲南,丁教授連夜打包帶走了稻作場的四百多個實驗稻種,也帶走了一批願意前往雲南的學生,其中就包括黃耀祥院
士。】
三十年代的廣東小城,處處帶著破敗的痕跡。
郵差騎著自行車,朝著一位年輕人喊道:“阿祥,你老豆從國外寄來的信!”
阿祥高興的跑過去,拿到了自己父親寄回來的信。
國內謀生不易,他父親隻能背井離鄉,漂泊海外去給人照相維生,好幾年才回一次國,一般年底會寄一次錢和信回家。這一次卻是單獨的來信,因為黃耀祥大學選擇專業的問題。
黃耀祥看了信之後悶悶不樂。
“你老豆不讚同你的決定?”吃飯的時候黃母問他。
黃耀祥鬱悶的點點頭。
他想要轉到農學係去就讀,因此去信詢問父親的意見。但他父親卻覺得物理係更有前途,在回信裡苦口婆心的勸了他好多,說他之後也可以申請留洋,甚至還可以留在國外生活,遠離這片戰亂的土地。
而農學係能乾什麼呢?和一堆泥腿子打交道嗎?
父親在信裡麵的措辭很嚴厲,這讓黃耀祥輾轉難眠。
第二天,他看到農田裡正在挽著褲腿插秧的農民,和戴著鬥笠準備下地乾活的母親,終於下定了決心。
父親覺得這樣的日子實在太苦了,於是去尋找另外的出路,但是他卻想要迎難而上,給更多人更好的出路。
“想清楚了?”黃母問他。
“想清楚了,我還是打算轉學到農學係。”黃耀祥的眼裡閃著無畏的光芒。
黃母歎口氣,她知道自己的兒子選擇了一條艱難的路,但她沒有說什麼,隻是輕輕的拍兒子的頭:“你自己想清楚了就好。”
鹹陽宮中,有士卿出列:
“陛下,大秦若建立學宮,一定要將農學列為其中!”
若糧食真能增產,不僅是大秦的百姓能得到實惠,朝廷征收上來的稅也會增加很多,那能乾的事兒就更多了!
也有士卿古板一點:“難不成你還想要士人親自下田種地不成?”
"除了士人,還有平民。另外,庶民之中其實也不乏能力者。君之眼光需要放長遠一點。"
“你!”
贏政一揮袖子:"好了。此事看完仙畫後再議。"
學宮是
一定要建的,農學也可以列於其中。
這裡麵的好處他自然想得到。
贏政現在對於農民的力量已經非常重視。
成乾上萬隻螞蟻可以乾死一頭老虎。
那他身為大秦的帝王,或許也要讓治下的農人們日子好過一點。
而且,他想得比這些士卿們要更深一層。
農田增產這東西太有用了,若現在有誰說可以讓大秦的農人們一畝地增產五十斤,那肯定全天下所有的農人都會奉他為神!
而這樣的人,最好是掌控在朝廷手上,代表著朝廷和他的意誌才行。
否則,就容易成為禍患。
因此,即使有著守舊的朝臣們反對,此事也勢在必行!
贏政已經想好,看完仙畫後讓李斯和蒙毅幾個留下來吧,他需要儘快看到相關的細節。
哎,他內心深處歎口氣,未免覺得有些鬱悶。
所有的事情都是牽一發而動全身——自從仙畫出現後,要做的事情越來越多,感覺能夠為他所用的人就越來越少。人才的缺少已經給始皇帝帶來了越來越多的緊迫感。
以前的“愚民”政策和庶民不用的政策,也許真的該停一停了。
【黃老的研究成果很有針對性。他是廣東人嘛,大家也知道沿海多台風,而“樹大招風”,每次台風來的時候,那些高杆的水稻幾乎一吹就倒,一倒就會泡在水田裡導致顆粒無收,直接報廢。這種情況在農學上被稱之為“不抗倒伏”。黃老就一直在思考,是不是可以讓水稻變矮一點,這樣的話就不那麼容易被風刮倒了。】
田裡的水稻正在抽穗,但此時天邊的烏雲卻開始漸漸的聚攏。
從海上刮來的巨風挾帶著暴雨,橫掃過天地間的一切,連高大的樹木都被吹斷,彎下了腰,更何況瘦弱的水稻?
最高的水稻先倒下,然後又壓到其他水稻上,最終形成了大規模的倒伏。
一畝接一畝。
原本的生機勃勃在一場風雨過後,立刻成為了破敗殘景。
位於沿海,深受台風影響的農人們,看到稻子被吹伏在地,感覺自己的心都要被揪起來,難受得要命。
誰還沒有過這樣的經曆呢?
有的時候,水稻的根發育
不良,紮根淺,都不用大風,隨便一陣小風雨就能讓它倒伏在田裡。有的時候是因為杆子軟,直接折了導致的倒伏。
每年的夏季,他們都要憂心如焚。
為了減少這樣的情況,隻能稍微種稀疏一點,讓它光照更足,或許能長得更粗壯一些。
但種稀疏了,糧食產量就肯定不多。
總之,倒伏了,減產。
種稀疏,也減產。
簡直就是繞不開的噩夢!
也不知道後世的這些科學家————農民們雖不懂其意,但很快就接受了這個新名詞————能想出什麼辦法來治理倒伏?
是不是自己也可以學的辦法?
他們內心充滿了期待。
【五十年代的時候,他終於研究出來了!】
【1959年,黃老研究出人類曆史上第一個矮杆的雜交水稻品種,“廣場矮”!這個品種大概隻有90厘米左右,而傳統的高杆水稻大概在一米一、一米二,一下子就矮了二十多公分。而且‘廣場矮’的產量還很穩定。這個品種比幾年之後,設置在菲律賓的國際水稻研究所搞出來的 TR8’ 號還要更早!所以有人評價說,廣場矮的出現是中國育種史上的一個重要裡程碑!】
鏡頭轉向玻璃櫃裡的水稻標本。
它看上去的確是不高,但是稻穗很飽滿。
展館很貼心,還特意找來了高杆的水稻來做對比,高矮的區彆十分清晰。而且矮杆的水稻看上去還要更加粗壯一點。
農民們席地而坐,一雙雙眼睛看向天幕,在夜色的勾勒下像是一座座沉默的雕像。
千百年來都是如此。
人群中有人喃喃自語:“原來是要更矮一點。”
“但是,怎麼才能讓它們變矮?”
水稻天生就長這麼高,難道還能壓著它不讓它長高嗎?
農人們茫然四顧。
不一會兒,有抽泣聲在人群中響起。
他們覺得這簡直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老天爺為什麼要這麼殘忍呢?讓他們看到了希望,卻又讓這希望遠在天邊,遙不可及!
>
大臣們麵麵相覷:……這…他們也不知道啊!陛下你問錯人了吧!
劉徹反應過來自己的確問錯人了,算了,等那起過到了長安之後,他再問一下。說不定他能想出辦法呢?
而此時,趙過也正在驛站之中的空地上,百思不得其解:
“怎麼才能讓水稻變矮?!”
【從它開始,中國的育種史尤其是水稻育種史開始走在了世界前列!】
【根據資料,六十年代的時候,矮杆的水稻在全國推廣種植達到了兩千四百多萬畝,每一畝的產量增加了50公斤!】①
【大家彆想著說現在動輒都是幾百斤上千斤的畝產,好像50公斤不放在眼裡。算一下就知道這個數字有多牛了。2400萬畝稻田,一年就可以增產12億斤,可以多養活差不多350萬人!尤其是,當時六十年代,正好是□□,這個數字就顯得尤為珍貴!】②
【曾經有過統計,從矮杆水稻被研發出來之後的幾十年裡,32年來累計栽培麵積為4.48億公頃,增產稻穀3360億公斤!黃老也被國際水稻同行譽為“水稻生態育種先驅”。】③
【實至名歸!】
烈日下,農民脖子上掛著白色的毛巾正在乾活。
他腳下的水稻長得雖然不高,但是十分茁壯,已經有一大半都掛上了穗,隻等著這些稻穗飽滿起來,就可以迎來大豐收。
他看了看遠方的天色,臉上帶著優愁。根據他的經驗,彆看現在似乎天氣晴朗,但很快台風就要來了。
也不知道自己從農科所拿到的這些矮杆水稻是不是真的能抗倒伏。
到了晚上的時候,風雨交加。
一束束手電筒和煤氣燈的光亮了起來,農民們都擔心自己田裡的莊稼,寧可冒著暴雨也要來查看一下才放心。
微弱的光線裡,可以看到種了矮杆水稻的田裡麵,雖然也稍微有些淩亂,但整體是沒問題的,大部分水稻都好好的。而旁邊還是種著原先水稻的田裡麵,卻倒了一大半。
矮杆水稻,果然抗倒伏!
大部分的農民臉上露出笑容,而少數幾個唉聲歎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