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衝之、郭守敬等天文學家都不住的點頭。
"不錯,天文乃是製定曆法的基礎,所以才如此重要。"
沒有曆法,人怎麼生活?
祖衝之的孫輩們輕哼了一聲,私下嘟囔道;"說是重要,但完全沒體現出來。"星官們的地位和真正的重臣可沒得比。不然,祖父製定曆法怎麼會受到那麼多的刁難?祖暄倒是希望仙畫快快提到自己父親製定的曆法,好讓所有人都知道,父親是對的。元朝,郭守敬歎一聲。
星官的地位尷尬,若是天象有異,往往背鍋的就是他們,尤其是真正負責乾實事的那些人。長此以往,更沒有什麼人願意來學天文,擔任星官。
好在仙畫提到了天文學,希望之後,這個局麵能有所改變。不過,郭守敬想了想現在朝中的各種亂象,苦笑著搖搖頭。或許,他隻能希望在下一朝能有所改變了。
【曆法和每個人都息息相關。】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如果沒有曆法,那恐怕日子將要過得稀裡糊塗,不知道今年是哪年,不知道今天是幾月幾日,不知道現在是哪個季節,哪個節氣。】
【農人們不知道什麼時候應該插秧,什麼時候應該割稻,什麼時候應該避開洪水酷熱和天寒地凍。】
【曆法,是一切社會生產活動的時間指導,浸潤到生活的每一處細節中。】年邁的老者戴上老花眼鏡,打開一本黃曆為兒孫輩的喜事尋找吉時。
中年人的辦公桌上放著簡潔的日曆,標注了公曆、陰曆以及各種節氣,還有自己的備忘。年輕人手上戴著運動手表,一點開就是精準的時間,從年月日到小時再到分秒。
趙匡胤發出感慨: “這鐘表之物,的確是方便。”
小小的一個東西,竟然就可以隨時顯示時間,這也太便利了!
他有些微酸,怎麼後世即使是個普通人,所用之物,所過的日子都看著比他這個皇帝還要好?羨慕!
他問趙普: "既然唐朝之時就能夠建造那渾象台,那現在大宋是不是也能尋找到工匠?"
趙普一沉吟: “或可一試。”
反正現在要做的事情多著呢,也不在乎再多這麼一樣。
趙匡胤滿意的點頭,這就是他最
滿意趙普的一點,能乾實事為自己解憂。之前他有段時間冷淡趙普,是因為發現趙普居然與自己弟弟趙光義不合,但現在想到這兒,他更滿意了!
不愧是朕的宰相!
民間。
老成的農人們正在趁機教導自己的後輩: “曆法真的很重要,你們可以不讀書,不認字,但是一定要知道曆法。芒種一到,就要插秧,秋分到了,就要割稻。如果錯過天時,那就要顆粒無收,餓肚子了!"
後輩們受教的點頭。
原來老祖宗傳下來的道理竟然還是仙畫中所說的“科學”。
【在還沒有國家隻有部落的時候,華夏的老祖宗們就已經懂得了觀測天時,製定曆法的重要。《尚書·堯典》就有“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
遙遠的東方部落中。
首領堯正在給其下的羲氏與和氏兩個氏族分派命令。
“羲仲,你這段時間去到東方的腸穀,敬迎日出,觀察太陽每天出來的時辰和景象。”羲仲領命而去,整整幾年。
最終,將自己觀察到的晝夜平分的那天作為春分。
“羲叔,你去南方的極遠之地,觀察太陽向南運行的景象。”羲叔也領命而去,並將自己觀察到的白晝時間最長的那天作為夏至。
"和仲,你去西方的昧穀居住,恭送日落,觀察太陽每日落下的時辰景象。"
“和叔,你去北方的幽都,觀察太陽從南向北的運行。”
和仲與和叔也領命而去,最終分彆以虛星在南方天空位於正中的時候作為秋分,以白晝最短的那一天作為冬至。
【《大戴禮記·夏小正》裡麵有一篇就被認為講的是夏代的曆法,它記錄了一年裡麵十二個月的不同天象和氣候以及相關的農業生產。而孔子也說“行夏之時”,可見在夏朝的時候就已經有了相對完整的曆法,並且一直綿延到了周朝。】
【周朝的時候,各諸侯國很多也都有自己的曆法,黃帝曆、顓頊曆、夏曆、殷曆、周曆、魯曆,這也被稱為古六曆。】
【秦朝的曆法就是《顓頊曆》。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後,自然也要把《顓頊曆》奉為正統,推廣到
整個天下。然後,《顓頊曆》就這樣一直延續到漢武
帝前期。】
【《顓頊曆》的特點呢是以十月作為每年的開始。所以各位,秦朝的新年是在十月初一,而不是正月初一。也不知道他們十月放不放新年假?】
秦朝
嬴政摸了摸自己的短須,有幾分滿意——這仙畫中扮演他的伶人背影高大貴氣,倒是有幾分相似。
而且,又重新回顧了一下自己登基時的畫麵,心潮竟然有些澎湃。
他身邊的李斯和太史令胡毋敬睜大了眼睛,想要看看後世的曆法有哪些改動,這東西可太重要了!
“新年假是什麼?”公子高偷偷問大哥扶蘇。扶蘇也茫然的搖搖頭。
現在秦朝可還沒有假期這個概念,官吏們要是想請假,隻能“告歸”,歸鄉的歸,基本就等於請辭回家了。
宋朝。
幾名士子正在論道,一邊是仙畫出現後已經變得越來越少的崇古派,他們往往固執守舊,依然認為聖人之言不可逆,古製不可違。
而另一邊的人數明顯更多,思想要更加開放。
有人就嗬嗬笑兩聲,對崇古派道: “既然你們要崇古,何不向各位大人諫言,讓曆法也按照這古六曆來呢?"
話語中的嘲諷之意溢於言表。
另一人附和道: “那可不就成了西漢張壽王了?”
張壽王想要改舊曆不成,最後被彈劾下獄,這是大家都知道的典故。聞言,在場人都哈哈笑起來,隻剩下幾個崇古派臉上青一陣紅一陣。
【《顓頊曆》經過了幾百年,到漢武帝時已經不太準了。】漢朝的星官們正在如常的觀測星象。但此時他們卻眉頭緊鎖。
今天是初一,每個月的第一天,按照月相來說應該是朔月,本該看不到月亮的,但此刻天空上卻懸掛著一彎弦月。
有星官問出來: “是曆法不準,還是月象有異?”
如果是前者那還好說,如果是後者,那可就不太好了,到時候若是給不出合適的解釋,恐怕天子震怒,自己吃不了兜著走。
為首的太常令一咬牙: “待到望月的時候再看。”
望月也就是每月的初十五或者是初十六,天上懸掛著的應該是一輪飽滿的圓月。
但這一次,不用
等到望月,在初十二和初十三的時候,滿月就到來了。而等到了初十五,月亮早已經變成了漸虧的凸月。
中間並無什麼異常發生。
太常令和星官們鬆了口氣: “看來是曆法不準,而不是天象異常。”曆法不準好辦,向朝廷上諫重修就好了。
【當時擔任太史令的是司馬遷,他那時候和漢武帝還沒鬨翻,算是君臣相得。】
【漢武帝讓司馬遷、鄧平、落下閎還有民間的唐都、侯宜君等人一起來製定一部新的曆法,這也
是曆史上第一次有記載的以國家的力量組織編撰曆法。】①
寬敞的大殿內,漢朝最厲害也是最聲名遠揚的天文學家和數學家都集中在了這裡。他們分為了很多組,時而激烈爭吵,時而和諧討論。許多的天文儀器和紙墨都堆積在旁邊。
在經過了幾個月的辛勤工作後,他們探討出來的方案被呈於漢武帝麵前。
漢武帝把每個方案都聽取了一遍之後,指向了自己偏向的那一套: “就用鄧平和落下閎的那套吧。
鄧平和落下閎臉上露出喜悅之情,而其他人或是平靜,或是沮喪,或是不服。
漢武帝手握著這部曆法,給它定名: “太初,天地元氣之始,就叫它《太初曆》吧。鄧平有功,封為太史丞。"
曆法既定,還需要舉行頒曆典禮。
這是不下於祭祀的大事,十分隆重。
威嚴的帝王頒下聖旨,讓天下所有人都知道,曆法換了,以往的都要被掃進垃圾桶裡去。在頒曆典禮上,漢武帝也將自己的年號也從“元封”改為“太初”。元封七年,也就是太初元年!
在家的司馬遷先是陷入到深深的恐懼之中,鬨翻?他為什麼會和陛下鬨翻?發生了什麼事情?
隨後又興高采烈起來。
管它呢!能夠參與到曆法的製定當中去,那可是值得好好誇耀的一件事情。若是這曆法能用上幾百年,那麼人們提起來都會說一嘴,這是司馬遷製定的。
無上榮耀!
至於和陛下鬨翻,那不是還沒發生嗎?以後避開就好了。倒是要感謝仙畫,提起這件事,好讓他警醒。在宮中,劉徹和落下閎也都很興奮。
新曆法!
落下閎道: &#34
;如今之曆法的確已經用著已經不太準了,如果能修新曆,那將是利國利民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