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雲十六州,從後晉石敬瑭開始就割讓給了契丹。
明明是北部核心腹地,卻成為了遼國的土地,讓遼國的疆域線直抵中原一帶,讓北宋從立國起就覺得如芒在背,坐立難安。
從先帝趙匡胤時期,收複幽雲十六州就成為了大宋的執念。
之前陸陸續續的打了幾場小仗,有勝有敗,朝中有人一度想要認慫,但新帝剛硬,都斥了回去。待到如今,新帝登基已有十餘年,威信日隆,朝堂安穩,民間富庶,這才秣兵曆馬,又啟伐遼。
這一次,勝了!
遼軍退居幽雲十六州之外,據說要與大宋簽訂協議。
洛陽的酒樓中,這一晚幾乎被狂歡的人群所擠滿,從大堂到雅座雅間,全是出來慶祝的大宋百姓。
有的笑著笑著就哭了,慷慨吟誦,將手中酒倒在地上,祭奠先人。
有人仰天長笑,歡欣於以後大宋不用再經曆之前仙畫所透露出的那樣的屈辱和苦難。
雅間中,有洛陽書院的學子們正在飲宴歡慶。
洛陽書院,如今大宋最頂尖的書院之一。原本它的名字應該是洛陽大學,但最後,先帝還是決定將它按照華夏傳統命名為洛陽書院。
但,如今的書院和之前的書院卻大不相同,它的內在更偏向於後世的大學,按照不同的科目來設置課程。除了文史、國學之外,譬如數學、機械、化學、物理等也都是很強勢的專業。
席中有學子道:“聽聞這次收複幽雲十六州,火藥作可是立下了汗馬功勞。”
“火藥作弄出來的這些子火器,的確是厲害,尤其適合攻城。”有化學院的學子夾了口菜,神秘的道,“反正上次我去火藥作,可算是長了見識。”
一群人聽聞,都好奇的圍了過來,讓化學係的那位學子詳細講講。
一時之間,他成為了場中的焦點人物。
在大宋,老一輩的人可能還固執己見,認為學文史或者說學儒才是正道,其他不過是偏門。但是在場的學子們大多都是年輕人,他們是在新的理念中被熏陶長大的一代,心中對各專業並無偏見。
況且,連科舉取士都需要考數學等,像是工部等衙門還會指定專業。既然大家之後的出路都是差不多的,那就更彆提偏見和歧視了。
“總之,我若是畢業,肯定要去考火藥作。”那位化學係的學子堅定的道。
其餘的學子有的撇嘴,有的羨慕。
有人笑話他:“你們化學係其他的都好,但就是實在過於危險。”
那位學子頓時垮下了臉,然後唏噓的提起自己的一位師兄,被爆炸傷了手,已經截了一節手指,還差點傷了臉,就是在城中醫院做的手術。
“不過,”他樂觀的說,“新的實驗規定已經下來了,以後這樣的事情總會少一些。況且,咱們這樣的不帶頭摸索出一些經驗,那後麵的人又怎麼會進步呢?”
眾人聽了他這番話之後沉默了一瞬,然後才高聲叫
好。
“說得對!咱們就應該身先士卒,這樣才會有進步,大宋才會越來越強大!”
大家又舉起酒杯來,哈哈大笑起來。
整個洛陽新都,籠罩在比節日還要更加隆重更加歡樂的氛圍裡。
而在另一個時空的大宋,氛圍卻要相對更加嚴肅一些。
蘇軾、蘇頌、甚至王安石、歐陽修等人都聚齊在工部的工坊之內,看著沈括演示一個十分新奇的機械。
那機械看著極大但並不是很複雜,無非就是幾根杆子加上輪子,還有一個類似於泵一樣的東西加上底座組合而成。
讓大家覺得驚異的是,這機械竟然在自主運行,那杆子上下擺動,聯動著輪子在緩慢的向前轉動。
已經有些年紀的蘇頌難掩驚異之色:“這就是你上次對我說的那物件?”
沈括略有些驕傲的點頭:“就是此物。”
蘇頌是機械奇才,沈括經常去請教於他。
在一旁的蘇軾已經在圍繞著那機械轉悠,試圖找出它的秘密:“此物為何可以自己轉動?又沒有任何水力推動?”
歐陽修和王安石也都看向他。
沈括哈哈笑起來:“並非沒有水力推動,其實還是和水有關。”
他讓一旁的技師將機械停下來,然後打開底座讓大家看到了其中的訣竅:“這才是它的原理所在。不知大家可曾見過在火上方被燒開的水。水汽將鍋蓋頂開......”
他將自己的靈感來源娓娓道來,“現在需要有技師及時的往裡麵添加煤炭或者火柴,這機械才能運轉。”
沈括自從在家獲得靈感之後就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對蒸汽的研究之中,花了六七年的時間這才把這東西做出來。
這六七年裡,整個宋朝也發生了不小的變化。
科學大行其道,原本滿口之乎者也的文士們現在張口科學閉口科學,汴梁城中更是出現了很多以科學興趣為目的的學會。
與此同時,百工百業的地位和待遇也更高了。
但和古板文人們想的不同,文學並未衰落,反倒因為印刷和紙張等相關行業的飛速發展,同樣也變得更加繁榮,甚至這幾年來還湧現了很多頗具影響力的報紙和周刊月刊等。
除了一些政論之外,朝廷的管製並不太嚴格,於是更加欣欣向榮。
此時,擁有好幾份周刊乾股的蘇軾正圍著這機械稱讚不已:“這就是仙畫中曾經出現過的蒸汽機吧?沒想到真的被存中你給折騰出來了,甚妙,甚妙!”
歐陽修擰起眉頭:“感覺可以發揮出很大的作用,但卻一時不知該用在何處。”
他對機械一道並無太多經驗,想象力還沒插上翅膀。
反倒是王安石神色凝重:“按照仙畫中的呈現,有很多地方可以用到此物。”
火車、紡織工廠、各行各業......他一開始的心情是非常激動的,這可是劃時代的產物,但現在冷靜下來之後卻又有所擔憂。
“諸位,你們有沒有想過這麼一個問題。”他問,“如今的織機,一個織布工坊可以養活最少十位織布工。但若是用上了更先進的機械,那或許,隻需要一半甚至是更少的織布工就行了。”
那剩下的那些織布工,又該以什麼為生呢?
這的確是個問題。
反倒是蘇軾和沈括很是樂觀:“我倒是覺得,現在想這個還有點早。後世如此發達,人們似乎都各自有各自的位置。”
“然也。”蘇頌點頭,“密切防範,等問題來了再來商議對策不遲。總不能因噎廢食,得向前看。”
王安石的神態稍微鬆弛了一點,對著蘇頌拱拱手:“如此說,也有道理。”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