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心裡核算著該如何擊滅匈奴的劉詢:
該不會是他的那樣吧?
然後就聽得天幕突然拔高了聲音:
【隻因劉豬豬多看她了一眼,漢家被建立為中原王朝,進攻草原帝國的成功典範!
在兩四目的那刻,命運女神預言出匈奴末日歌謠:‘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著息,換人燕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
她抬手揮舞的瞬間,注定了漢家在縹緲之際,有權臣可撐漢家大廈匍匐前進;
當她歌聲回蕩時,漢家預訂下‘不負高祖,不負漢’蒼龍種,將漢推巔峰】
聽到天女神奇種種,秦始皇臉色漲紅,呼吸加速,手用力地攥成一團:為什麼‘真命天女’沒到朕身邊?
武擊外敵,內續國祚,最重要的是還有優秀的繼承人…
繼承人啊!
自己為祖龍,蒼龍種難道不該到大秦嗎?
秦始皇羨慕得眼都紅了,嘴唇微張,無聲質問蒼天:為何天女不厚愛朕!
朕也想與真命天女相逢啊!哪怕讓朕跳舞、歌唱都行啊!
漢
天命在漢!
漢家有續!聽著天女種種事跡,劉邦興奮得猛拍大腿,樂得當場唱起了楚謠。
甚至還拉著蕭何跳了一圈,指著天幕對張良不停嘚瑟,看得張良無語道賀。
樂夠了才斂下笑意,回頭看向呂雉,神情不變,眼底卻透出冷漠:“聽到漢家未來了嗎?”
對上劉邦眼底的冷色,呂雉手心幾乎掐出血印,心裡升起一股憤恨、不甘,憑什麼?
她想質問想尖叫,卻不得不扯出笑臉,躬身下拜:“吾為陛下賀,為漢家賀。”
“嗯,皇後起吧!”
呂雉抬頭望向天幕,眼眸悲涼:“難道盈兒真的無力撐起漢家江山?”
【申明:以上言語略有誇張,但第二句全部屬實。
因為她受到漢武帝寵愛,才讓大將軍衛青走進漢武帝視線,並且知曉他有個外甥霍去病。
未曾想霍去病身後,還帶了個名叫‘霍光’的小尾巴,更不用提放言‘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的傳奇帝王——‘漢宣帝’。
在衛霍鼎盛時,大漢民間盛傳歌謠‘生男勿喜,生女勿悲,獨不見衛子夫霸天下’,可見衛霍兩人彪悍功績。
而到了現代,兩將一臣+一帝的配置,直接讓網友戲稱,衛子夫嫁的不是漢武帝,而是大漢。
否則怎麼為有如此強悍的嫁妝興漢?】
秦始皇(麻木臉):
劉邦(臉部皺成一團):這...就很難評,乃公以為天女是神仙來著。
準備抄作業的劉啟(???),將懷中的兒子翻麵,父子對視半晌,才黯然道:“你的運道,朕不如也。”
漢
聽到天幕揭曉的答案,劉徹‘噗’的一聲,將口中的美酒噴出,子夫與衛青去病的
關係,竟被後人這樣解讀?
嫁妝?
後人也真敢想!
他猛地轉過頭看向衛青霍去病,衛青神色無錯,而去病那小子,正滿臉不馴地望著天幕皺眉。
察覺到他目光,霍去病哼哼了兩聲:“後人胡言亂語,分明是陛下識才,大力培養舅舅與我,才讓匈奴崩潰逃亡,關姨母何事?”
若不是陛下建立召集善騎射的隴西北的良家子,按照匈奴風俗建成騎兵‘期門軍’隊,他與舅舅也無從了解匈奴習性,甚至上馬苦練騎術。
被這小子騷到癢處的劉徹滿足地放下酒樽,往他招招手,讓他到自己身邊,高興地俯身拍了拍他肩膀:“好小子,往日見你在羽林營裡比武騎馬,沒想到你竟能位列八大名將。
朕欣慰啊,朕一定讓人好生教導你兵法,他日給我痛擊匈奴,雪我漢家恥辱。”
八大名將?
霍去病不明白是何意,在聽到要學兵法,昂然抬頭一揚眉尾:“學習兵法有何用?戰場千變萬化,打仗就該隨機應變,豈能死搬古法製敵?”
劉徹一愣,見他臉部雖然稚嫩,但眉宇間卻是恣意昂揚,看得他越看越喜歡,大笑道:“好好好,那朕可等著你痛擊匈奴,建功立業。”
說罷他又走到衛青跟前,拉著他手歎道:“能讓匈奴唱出首歌謠,必定是仲卿之功,有愛卿在才能使大漢攻守易形啊!”
不等衛青回答,劉徹神情慎重地再問:“仲卿,假如錢糧足夠,你能否為朕直搗王庭,讓大漢數代屈辱加倍奉還匈奴?”
再次被追問的衛青沉默良久,才微微垂首恭聲道:“臣能為陛下勝匈奴,不敢力保為陛下平匈奴。”
即使天幕透出未來,他也不敢違心欺瞞陛下。
如今的他僅與匈奴交鋒一場,雖獲得小勝,但他要應對的是不是南越小國,而是力壓大漢六十餘年的龐然大物。
曆代有數不清的軍民亡於匈奴蹄下,麵對此等強敵,他不得不慎重以待,更不敢誇下海口保證平定匈奴。
劉徹緘默無語,痛擊匈奴是漢家六十餘年來,日日夜夜期盼的夢想。
為達到反擊目標,高帝呂後、文帝孝帝幾代人忍氣吞聲,積蓄力量以圖他日展天換地,挺起被踩下的脊梁。
難道衛青也不斬斷匈奴嗎?
正沉思間,一個毛腦袋出現在兩人中間:“舅舅,咱倆都是有數著的名將,平匈奴堅漢家旗幟於龍庭,不就是應有之義?”
突然冒出的毛腦袋正是霍去病,他逮著公孫弘問清何為八大名將後,隻覺自己能拳打單於腳踢龍庭,自信心達到空前高漲,滿臉神采自信道:“舅舅,天幕都誇咱功績了,怎麼還這麼小心謹慎呢?”
咱們目標就是打匈奴!
衛青:…
這小屁孩就仗著陛下寵,膽子大的敢胡亂插嘴,看來還是打得少了。
但看到陛下又暢懷大笑地認同去病的話,衛青又覺心累:陛下,麵對天幕泄出的未來難道不應
該更慎重以待嗎?
若今日天幕所泄先機,被匈奴探子得知,大漢危矣!
陛下你上點心行不行?
【在漢武帝在用衛青前,曾力壓朝廷和親派,對匈奴用兵,可惜結果未達到預計效果。
元光二年,漢武帝令大行令王恢為屯將將軍,李息、公孫賀,在馬邑山穀埋伏匈奴,打響漢朝主動進攻匈奴第一槍。
漢軍將牛羊趕到馬邑外的山頭,想以此迷惑軍臣單,做出對匈奴不設防的迷霧。
可惜他們計劃很好,就是忘了在馬邑舞台上,放幾個牧羊演員。
漫山遍野的牲畜很多,但問題是:放牧的人哪去了?
匈奴人本就以放牧為生,如此明顯的紕漏,讓軍臣單於當即生疑,俘了雁門尉史嚴刑拷打,知道漢軍在馬邑埋伏重兵,立即引兵撤退。
漢朝第一次主動出擊匈奴:無功而返】
漢
馬邑失敗是因他沒安排放牧地人?
宴上君臣臉色很不好,當初馬邑圍伏失敗後,朝廷上下就曾數次溯源經過,不停推測到底哪裡出了紕漏,原以為是軍臣單於警覺,沒想到竟是缺少牧羊人?
劉徹神情微沉,他還記得當初軍臣退兵後,主力大將王恢竟畏懼匈奴不敢追擊,連堅決認為匈奴不可戰勝的韓安國都敢率軍追擊。
你堂堂主將竟然膽怯後腿?
他一怒之下將王恢下獄審問,最後以王恢自裁結束。
想到王恢,劉徹心生怒氣,朕抗住力壓行你伏擊匈奴之策,計謀被發覺朕認,沒想到你王恢竟連追擊的勇氣都沒有,朕要你何用?
死吧你!
【馬邑之圍失敗後,匈奴立即展開報複,不停掠奪大漢邊境,趕漢民如趕牛羊。
漢朝無法主動攻擊,隻能全麵縮緊,以抵禦為主。從元光二年到五年漢家對匈奴政策全麵縮緊,以抵禦為主。
但又因漢拒絕和親,匈奴襲擊邊境頻頻,頻繁到劉徹不得不征發役徭,遣派上萬民夫加固雁門險關,以抵匈奴進攻】
秦
殿內君臣臉色很不好,沒想到匈奴如此難纏,與義渠相比更加勇烈。
秦始皇起身走到高高掛起的輿圖前,指著陰山位置(河套)道:蒙恬,你至少擊退匈奴到此,然後再沿此陰山向西,修築長城。”
他頓了頓又道:“用軍卒修建,朕除分撥糧食工具外,你能做到否?”
蒙恬出列大聲應道:“唯”
暫且安排完軍事後,秦始皇又將目光轉向各博士,縱橫派學子在哪?
接著又在眾皇子中巡視,帶著股恨鐵不成鋼的味道:看看彆人娶的正妻多厲害,你們呢?
【直到元光六年冬,匈奴再次率軍侵入上穀,殺害郡守掠奪漢民兩千餘人,麵對匈奴囂張,劉徹不再忍耐分四路同時出軍攻擊匈奴:
第一路:車騎將軍衛青率戰車和騎兵,從上穀(河北張家口懷來縣)出發;
第二路:騎將
軍公孫敖率領騎兵從代郡(河北蔚縣)出發;
第二路:驍騎將軍李廣(),率領精銳騎兵雁門(山西山陰縣)出發;
第四路:輕車將軍公孫賀?()?[()]『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率領以戰車為主的軍隊,從雲中郡(內蒙古托克托縣)出發;
除了讓匈奴聞風喪膽的‘飛將軍’李廣外,其他幾位都是小年輕,沒有與匈奴正麵交鋒的經曆。
不得不說漢武帝實在大膽,用此次機會鍛煉年輕將領,讓經驗豐富的‘飛將軍’李廣托底,即使敗也不會讓朝廷敗得太難看】
【但此次出征的結果卻大大出乎他的意料,李廣被匈奴重點針對,被匈奴活捉後假裝昏迷,趁機飛身奪馬逃回漢家。
而公孫敖被匈奴逮著痛毆,打得隻剩下二千人狼狽逃回長城;
至於公孫賀...嗯,公款旅遊,領著大軍欣賞了一番‘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後,沒帶任何紀念品就回到駐地】
唐
李世民被天幕突如其來的轉折給嗆到,平複好心緒後又複念‘大漠...日圓’,擊掌道:“好畫麵,猶如身臨其境,讀之大氣蒼涼。”
未了又可惜道:“可惜不能讀完全詩,不知天幕是否會放全?”
說著他又對杜如晦道:“不知克明能否補闕此詩?”
吏部尚書杜如晦搖搖頭:“人生境遇不同,詩句依然不同,臣無法描出蒼茫又寬闊的景色,是以臣無法補闕。”
君臣正在討論時,就聽得天幕的聲音陡然高昂起來:【四路失敗二路,朝廷顏麵何在?
隻剩下這個男人,隻剩這個男人,但這個男人不負陛下所望,帶著大漢首捷回來了!】
耳邊驟然響起激昂首的樂聲,讓人熱血上湧,激奮不已,恨不能長嘯二聲,衝出門外騎馬奔赴邊疆,保家衛國!
所有人都抬首望向天幕,看著天幕展出的將軍影像雙眸放光:
【衛青出上穀後,在關市逮著匈奴就痛毆,匈奴見打不過,拔腿就跑。
衛青緊追不放,親身演繹什麼叫作寇可往,我亦可往!
從河北追到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以西的祭祀地——龍城。
龍城是什麼?
是匈奴祭祀龍神的聖地,也是匈奴人信仰之地!
衛青的行為就等於打架打到小日子的神社,順手掀翻再斬殺七百多個小日子,此舉不是英雄嗎?
是大大的英雄,漢家對匈奴的恐懼陰影被衛青破開,提刀告訴漢人:匈奴不可怕,匈奴是可以戰勝的!
他英勇的舉動才有了流傳後世的詩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但是真正讓胡馬不敢度陰山的不是李廣,而是衛青,衛青啊!!】
秦
聽到後人因用力發出的破音,秦始皇無意識時摩挲著筆杆,轉問大將王翦:“將軍能否追擊千裡?”
年過六旬的老將王翦望過天幕現出的輿圖,搖搖頭苦笑道:“老臣所打戰爭皆是中原國戰,中原山川
() 地理,老臣了熟於心,但對茫茫草原。()”
他很乾脆地回道:“千裡奔襲,臣不如衛青也!?()『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秦始皇眉頭緊湊,該如何應對匈奴?
想到天幕曾言‘兵仙’韓信,立馬吩咐侍從,立即加大對韓國後裔查找,搜索目標擴大到沒落韓氏範圍。
舉國之力,他不信找不到韓信!
漢
劉徹轉動著手中杯子,神色明明暗暗,匈奴對漢家最大的難題是:找不到部落所在!
因此他才兵分四路,試探匈奴各部方位。
效果很喜人,衛青也給了他一個大大的驚喜,證明他在上林苑所作所為是正確的。
上穀以北,東接朝鮮、穢貉兩地者,是左賢王聚集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