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5 章 各行祖師07(小修)(1 / 1)

有!

朱元璋的皇後馬皇後臨終時拒絕禦醫看病,她說得很直白:我知道自己治不好,你讓太醫治我,太醫沒治好我,你會殺了整個太醫院,就不要牽連這麼多人了。

一貫聽勸的朱元璋表示他不聽,馬皇後走後還是哢哢哢地把人霍霍了】

朱元璋…朱元璋準備猛暴,結果被馬皇後打斷:“讓你彆殺你要殺,你看看你現在的名聲!”

先前殉葬被神跡點名,後來財政被點名,好不容易得了回誇獎,哦豁!

好不容易得來的民心又倒回去了!

朱元璋憋屈:你生病就是太醫救治不力,該殺!

馬皇後懶得跟他辯論,直接轉身離他遠遠地,不想理他。

不等朱元璋腆下臉說話,天幕的重彈把他砸得丟了魂。

【或許他哢哢哢得厲害,於是他的曾曾曾曾曾孫朱祐樘上位後表示:

朕是好人不會醫鬨!

他爹朱見深因腹瀉導致身體虛弱,被禦醫劉文泰用錯藥誤診而亡!

麵對這麼嚴重的醫療事故,朱祐樘表示:把他貶為太醫院通判已經是懲罰!

不得不說朱祐樘真是個大好人嘞!

好到十八年後,劉文泰一碗藥再次送走了他!】

劉徹並不明白天幕上‘大郎來吃藥了’圖像有何意義,滿腦子都是陰謀詭計,是誰拿捏了皇帝,讓他為父報仇都不能做到?

誰要誤診他父皇,他絕對會腰斬全家不商量!

而被點名自己死亡原因的朱見深笑得人人森森發冷,看來自己要提前行醫鬨權利,讓他們見見西廠的手段。

他收回目光掃過西廠督主汪直:“此事你與東廠共辦交!”

尚在震驚中的汪直急忙回身,縮緊了身子接令:“是!”

朱見深眼神再次落到朱祐樘三字上,指腹快速地摩挲:是他登基嗎?

聽到自己侄兒的名字,朱祁鈺臉色漸漸變得難看,原來自己最後還是把皇位歸宗了嗎?

真是…好不甘心啊!

天幕語氣疑惑:【明朝真的很奇怪,身為禦醫就該乾禦醫的事,可明朝不!

劉文泰不僅是禦醫還是右通政,讓禦醫涉及政治官場,劉文泰到底是禦醫呢?還是朝中官員呢?

看看屠龍禦醫劉文泰乾的事,領著太醫院的擅自更改皇帝的治療程序不說,還在沒給皇帝進行診斷時,就給直接開了藥方。

好家夥!古有懸絲診脈,今有屠龍禦醫掐著一算直接開方,最後大明皇帝喜提妄進藥餌成就。

偏偏劉文泰屠完大明兩皇帝後,還能回家安享晚年,嘖,屠龍禦醫有點東西啊!】

聽完天幕的話,朱棣暴跳如雷:朝廷沒官員了嗎?

要讓負責收發、整理奏疏的官員負責醫案,那些鱉孫怎麼想的?

朱高煦不怕死地來了句:或許為了節省幾l兩銀子?

畢竟大明窮嘛!

聽到他胡言亂語,朱棣突然冷靜下來,雙目殺氣直視不省心的二兒子:“不會說話就彆說話!”

等朱高煦圓潤地滾蛋後,朱棣才寒聲問太子:“怎麼看?”

朱高熾擰眉斟酌猜測:“大明如宋時那般文官權重,欺壓尊上。”

否則無法解釋害死兩代帝王卻能終老,究其原因:有人保他!

誰會保他呢?

想到此他肥胖的身軀一凜:朝堂有人勢力大到敢謀害皇帝!

【事實上帝王之中對生死看得最為豁達的是:漢高祖劉邦。

中了箭傷後見發妻準備找大夫醫鬨,他坦然直言: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

命的長短在天,關扁鵲什麼事呢?

於是不僅把問診大夫放了,還特贈五十金作為安慰】

劉邦抱膝哈哈哈一笑:“說得好,是乃公說的話,不錯不錯!”

先前天幕就透過他的壽數,經過數日調解他已全盤接受自己的命運。

把重心放在削藩和挑選托孤重臣上。

他半靠後牆,對呂後慢慢道:“呂雉呀!你可要努力啊!”

在乃公死前扶起自己的勢力啊!

大漢的未來就要你抗了!

【雖然漢高祖很豁達,但我們還是要說,遇見一個好的大夫真能讓你壽命延長幾l載甚至十幾l載。

醫學是件嚴肅的事,有句話叫做不為良相便為良醫,也側麵表示了想要學好醫術,不比科舉做官容易。

即使到現在學醫很苦逼,但它的高考錄取分數線一直居高不下,學醫需要理解能理、能手能畫及反思力。

所以古時能成為良醫者往往有一定出身,因自身或家族出事憤而學醫】

天幕再次顯出一排排各朝名醫資料,待天下人看清後轟動不已,他們在那裡,我舉禮相求!

醫聖、藥王…後人都承認的聖人啊!

李世民看著熟悉的名字立馬吩咐:“來人,為朕請孫醫師!”

待侍衛接令後他才抬頭細觀其它名醫:

張仲景,原是東漢末年南陽太守,他族人有三分之二死於戰火與瘟疫,於是憤而習醫,著傷寒雜病論被尊為醫聖。

孫思邈小時為治傷寒耗儘家產,於是立誌‘緬尋聖人設教,欲使家家自學,人人自曉’,著千金方被尊為藥王。

清末曹穎甫年少時因中醫保住性命,見世陷亂世於是以醫救國成了清末民初著名的經方家。

西晉皇甫謐四十二歲時得風痹症,悉心攻讀醫,撰《針灸甲乙經》傳世,被稱為針灸鼻祖。

東漢末年名醫董楓心懷天下,百姓痊愈者便讓其種杏,數年後杏林成片,百姓皆稱醫者為杏林。

明朝李時珍自幼體弱多病,後來多次科場失意放棄官途,專心學醫著本草綱目流傳至今;

正在深山老林采藥的孫思邈

暗道:糟了!

經天幕一說,怕是有高門大戶要留他在府,不行,得走!

他的宏願是救濟世人,單非一府一人。

鶴發童顏的孫思邈采藥簍麻利地往背上一放,招呼小童就走:從今天起他不叫孫思邈,叫孫十常!

【同一時間內宰相隻有一個,但良醫卻可以有很多個。

名醫作出的偉業是要上教科書的,我們學習時必須背誦他們事跡,因為考試要考算分。

若從事醫療行業還要研究他的著作,如清朝神代葉天士,是咱們國家最早發現猩紅熱的人大夫,也是溫病學的奠基人之一,醫學生必學背誦項目之一】

天幕的說詞讓許多人靈機一動:自己仕途爭不過彆人,為何不能從醫青史留名?

朝廷官員多如過江之鯽,能出頭者寥寥無幾l,能留名於世更是鳳毛麟角,而成為良醫…

許多家中不差錢的人越想越美,甚至暢想到自己上後人教科書,畫有他頭像的郵票發往天下,真正做到:天下誰人不識君!

哎喲喂!暢想著猛拍巴掌:那才是真正的光宗耀祖!

美啊!美得很!

所有人都在盯著夏無且,不說話就默默地看著他:為什麼你不在名醫表上?

夏無且:憋屈、難受,沒在上麵怪我嘍!

秦始皇輕輕歎氣,罷了!反正大秦都習慣了,各方大秦都夠不上!

不知民間醫家扁鵲傳至幾l代?他們能不能為自己所用!

【但是醫療涉及太過龐雜,就今天我們分醫療科室也有很多,如急診科、急診外科、呼吸科、神經科、消化科、婦科、男科…等等;

但古時民間醫學沒有那麼多分科,所了解的病症就要特彆廣泛,這才有了‘西醫專,中醫雜’的說法】

天幕輕輕歎氣:【一個中醫成才何其困難,所以普通大夫不會追究醫學原理根本,更多的是把行醫經驗轉為醫術。

比如迅哥兒他爹生病,醫生開藥:蟋蟀一對,需要原配。

問題來了:出軌的公蟋蟀會不會導致藥效減半?

如何確認他們一公一母皆為原配?

情人蟋蟀有沒有效果?抓不到原配用數量頂效果行不行?

最後一問:蟋蟀入藥有效果嗎?

但原配蟋蟀在在開方大夫手中肯定是有過效果,所以麵對相同病症的病人他就繼續用此藥。

但他們沒係統研究過為什麼蟋蟀入藥有效,同樣的藥方拿到迅哥兒手中就沒了效果,這是為什麼?】

天幕的疑問眾多醫家亦是思索:蟋蟀有解痙、利尿、破血解熱功效,是味溫性藥材最為無害,為何藥方無用?

唐時名醫韋訊暗自琢磨:難道是用量不夠?還是主君藥不對?

可惜未窺藥方全貌,不能推論那方有誤。

【同樣打開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我們會發現很多讓人皺眉的藥方:

如車轍中水這味藥。

指車行過路時,路麵留下印痕後蓄出的水,可以用來治療鬁瘍。

用今天的眼光看路麵的水,蘊含超標的細菌,容易引起腹瀉及其他疾病,但李時珍編寫的時候沒驗證過嗎?

想必是驗證過並明白它有效果,最後才寫進本草綱目】

抱著本草綱目的李時珍臉色漲紅,他耗時三十年,對書中諸方多次校驗方成此書,就為了世人能覘寶氣,辨明珠。

就為了世人你按方治病,沒想到後人卻言方有誤。

既然如此…他暗自下定決心,在驗在校定要對書中方子多多實踐。

但世人不願,找上門來的刻板商胡承龍振振有詞:“後人肯定你的本草綱目,說明書中眾方幾l乎無誤,既然如此何不早些刻出救世人於水火?()”

見他猶豫,胡承龍再次勸說:後續有修改咱們再刻印初版就是,何必要全盤印證呢?()”

最後被說服的李時珍答應把本草綱目刻印,或許心中有驗證方中真偽心事支撐,原本享年76歲的李時珍竟硬生生多挺五年,完成第二版後才溘然長逝。

天幕感歎:【唉!本來大夫培養就不容易,各醫鬨祖師還不停-->>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