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走私?
因為利潤高啊!
黑茶是‘馬背上形成的茶’,古時茶馬交易後,茶葉從賣家到買家目的地需要幾月路程,如從四川雅安出發,運送茶葉到西藏,其運輸時間至少2-3月的路程,而這種茶商來往頻繁的道路被我們稱為‘茶馬古道’。
古道上少有遮掩,茶葉一路上風吹日曬,被雨淋濕又被日頭曬乾,全程反複下茶葉在微生物的發酵下,產出全新的茶——黑茶!】
朱元璋&朱棣磨牙:走私?
【為何走私用黑茶?
成本低啊!
因黑茶是綠茶發酵而成,原料來源廣泛,製成的黑茶越放越香,能夠長時間保存,再加上黑茶解油膩,所以黑茶非常受西藏、新疆等地歡迎。
曾經普洱茶也歸於黑茶類,但現代已把它移出,歸為後發酵茶茶類。
黑茶與普洱茶之間除了加工、發酵方式不同外,最大的區彆在於普洱茶用大葉種,黑茶於小葉種】
不等朱棣等大明皇帝平息心中怒氣,天幕就接著講下去:
【普洱茶是出現於明朝作為藥用,清代名醫趙學名讚他:此茶膏能治百病,肚脹受害,用薑湯發散,出汗即痊愈。
身體有外傷瘀血可用茶膏敷之等等。
實際上普洱茶並沒那麼神奇,不同的茶葉因製作工藝不同,發酵產生的茶多酚、化學元素等不同,對人體功效也不一樣。
普洱茶主要是解油膩、利水祛痰的效果比較好。
70年代咱們研製出了熟普洱,其功效添加了祛風解表、下氣的作用】
秦始皇&劉徹&李世民:其它茶葉的功效呢?你倒是說啊,我們要聽啊!
【普洱茶才製出時,因形製如人頭,所以被叫作‘人頭茶’。
元朝時雲南有產茶地叫‘步日部’,用漢字寫時變成了‘普耳’,但西藏、新疆等地習慣性地叫它‘普茶’,到明朝末年普洱茶之名,才流傳開來】
秦始皇&劉徹&李世民味道呢?
它是啥味啊?你說啊!
【茶樹中頂級的茶葉要看茶樹生長環境、氣候、樹齡,工藝製作等等,如果論普洱茶裡口感誰最好?
那一定是布朗族栽培老班章古樹茶。
布朗族是世界上最早種茶、飲茶的人,他的後裔製出的茶帶著獨特的山野氣息】
天幕似乎在回味:【喝一口就能感受到茶水甘潤,茶香非常棒,並且茶水從口到喉甜而滑潤,甘而厚實,如飲仙露,非常棒!
飲完後再嗅杯底,可以聞到霸氣濃釅的香味,經久不散。
所以老班章古樹茶也被叫做茶王】
劉徹&嘉靖睜大眼:仙露?
而宋人卻是墊腳引頸盼向天幕:你倒說地址啊!長得啥樣啊!
急人!
【對於茶商而言,成本低利潤就高,
在高利之下總有人犯法走私。
沒辦法,誰讓唐朝以前鹽鐵是朝廷專賣詞,唐宋之後專賣名詞就變成了‘鹽茶’。
可見其利之高!】
秦始皇&劉徹&李世民&朱元璋齊齊冷笑:那是朝廷的錢,那些賈商敢伸手?
剁了他!
【茶能有與鹽同等的地位,是因為茶與鹽酒一樣,原材料分布廣泛,製作方法、生產周期較短。
最重要的是茶成本比酒更低,成為民眾日常之物後,茶葉就變成了聚寶盆,源源不斷地為朝廷輸送利益,甚至用茶換得國家需要物資】
【大唐國力強盛,雖有馬場但軍中還是缺馬。
於是唐廷先後與吐穀渾開通互市,安史之亂後大唐戰馬更是稀缺。
因此肅宗時期就與回紇進行互市交易。
最初大唐用金銀、絹帛換得戰馬和皮毛,但絲綢對於周邊諸國而言,豪華卻不是必需品,而戰馬等物資卻是大唐緊缺之物。
所以唐回雙方的‘絹馬交易’裡,最初的主動權不大唐手中,而是由交易國定價,如一匹馬換絹四十匹,如果朝廷想要五千匹馬需要多少絹呢?】
唐
李世民臉色沉入溺水,在後人口中大唐是站在東方巔峰的國度,萬國來朝,蠻夷莫不歸附。
而安史之亂後呢?
附屬國竟敢欺壓大唐,簡直不可忍!
他用力吸了口氣,又深深地吐出,心中告訴自己:不慌大唐初立,有時間調整國家船頭,這次他定要締造出比原大唐還巨唐的國度!
他要讓後人自稱唐人!
【這樣‘不平等’的絹馬交易給大唐帶來的是什麼?
貿易逆差及嚴重的經濟負擔;
所以唐王朝把絹馬互市轉為茶馬互市,茶商借茶馬互市獲得頗豐,茶葉生產迅速擴大。
唐德宗時期唐廷立稅取天下茶利,其稅為十取其一(10%),當年朝廷就收得約1億茶量的稅度,總40萬貫茶稅,產量約十萬噸】
天幕頓了頓補充道:【正好是印度向英國提供的紅茶數量,唐廷由茶稅獲利,從此茶稅成為延續千年的專製】
唐
李隆基聽得很仔細,如今飲茶多興於南方,但…天幕既然對茶如此推崇,那他也可以提前將茶稅頒出。
其收稅對象嘛…大唐不缺權貴!
他心中計較一番後,心思又轉到安史之亂來,眉頭頓時緊皺:大唐國土遼闊,誰又能做忠於大唐的節度使?
誰能讓他稍微放心?
【隨著茶稅在唐廷財政的占比例,茶葉作為經濟作用的重要性被凸顯出來。
在不動茶稅的情況下如何獲得更多茶課?】
天空突然一變,一道激動的聲音把曆朝都嚇了一跳:擴大市場份額,擴大市場份額!
提高茶葉重複購買率,提高茶葉重複購買率!
讓民眾養成視茶如米,待茶如
鹽的日常習慣。
這就是茶葉銷售的重要秘籍,你不想擁有嗎?
秦始皇&劉徹&李世民&朱元璋:…
後人怎麼回事?一驚一乍的?一點都不嫻靜。
【唐朝上下也是這麼想的,於是唐君臣及文人雅士,向世人齊齊推薦陸羽茶經。
為了更好賣茶安利,甚至把‘茶論’改為‘茶經’,不斷為飲茶文化站台。
為讓小錢錢飛入國庫,飛入錢包,唐廷恨不得把茶經放到民眾眼皮底下,你們看看呐,茶之功效,煎茶、炙茶之法說得多好,你還不快買點茶葉嘗嘗?
隻要你買了茶葉,就能按照茶經上的方法吃茶,這可是今年最時髦的吃法,你不心動?
不心動?沒關係,看到陸羽了嗎?
你看,他精通茶道被陛下厚待,你喝茶後就有可能被陛下另眼相看,親,不了解一下?
在唐廷的宣傳下,陸羽‘軟廣告’的走動下,飲茶成了風雅的生活必備品】
唐
陸羽僵著一張臉:神跡,大可不必如此解讀朝廷動作。
他大唐民眾本就愛喝茶,他隻是寫了一部茶書而已,當不得這樣,更不用把他說得如此市儈。
求不提在下名諱,謝謝!
【唐廷宣稱很有效果,到穆宗時敢把茶稅增到50%,以此斂財。
到文宗時期茶利與鹽、鐵成為主要稅種,全國礦稅抵不上一縣茶稅,其稅總數與德宗時期相比,更是翻了倍。
畢竟唐廷除了宣傳飲茶好處外,對賣茶商人實行雙納稅製,商賣納稅,私賣也要納稅,總之朝廷就要收稅,誰敢反對?】
唐
右拾遺李玨苦笑:他反對,但陛下不聽他的啊!
陛下(穆宗)在宮中起百尺樓,所花費用不可計,於是以土木名目增天下茶稅數半...他滄桑地歎口氣:這是天下生民無窮禍害之昭啊!
他想到自己上疏的諫書,忍不住濁淚橫流。
朝廷專製茶葉是為邊疆軍費養兵,如今邊疆無事卻大興斂財,致民生頓苦。
再則重收茶稅必然導致茶費價增,讓貧困者更困。
三則茶商為多利,定然將茶價騰升,使市中茶葉緊稀。
如今看來...陛下還是下了重稅啊!
一時間李玨背影極為蕭索,身影漸漸消失在彩色鮮豔的天幕下。
【為更激發茶葉潛力,為補貼國庫空虛,文宗聽取大臣建議,將茶葉徹底變成‘榷’茶。
榷指獨木橋,它的穩定性全靠城門口繩索,而繩索的另一端正是由守城士兵掌握。
翻譯過來就是:茶、鹽等物就如獨木橋,來往之物皆由朝廷決定專有,所以叫‘榷茶’、‘榷鹽’。
榷茶實行後,民間茶園全部移植官辦茶場,銷毀民間所存茶葉,徹底壟斷茶葉生產貿易。
從此朝廷把茶葉賣與商人,再由商人轉手賣出,其利全由唐廷把
持。
但榷茶推行不久,唐廷就發生政變,榷茶半路崩殂。
但是沒關係,宋朝會將其發揚光大】
趙匡胤咬牙:有一種不祥的預感…!
【宋朝是‘榷茶易馬’的堅決擁護者,一是節約國內銅錢,不使銅錢向外流通,被他國拿去做兵器。
二是‘以茶製夷’】
天幕說到這,詭異地停頓了幾下,其他朝代並不懂後人為何突然不語,南宋眾人卻陷入沉默不敢言語。
隻有朱元璋冷嘲:到底是製夷還是製宋?你有本事說清楚啊!
【其實宋朝以茶製夷還是很成功,金宣宗時期飲茶風行金朝,每年向宋買茶的銀子高達72萬兩,逼得金宣宗下令禁止飲茶,以解國家財政枯竭,但民眾表示:
你禁你的,我喝我的,理你算我輸!】
蕭太後神情凝重:金到底是哪冒出來的?
與宋相比,他大遼國祚多少?
或者說…南宋時她大遼還在嗎?
【當然製夷隻是宋邊陲目的之一,最重要的還是得到北地戰馬。
宋時天下北方產馬地被遼、西夏、金占據,宋無馬可依,夷人不可一日無茶,而宋朝不可一日無馬,所以以茶換馬,是解決物資需求的最佳途徑】
劉徹抬手摁了摁眉心,對衛青歎道:“大漢缺馬朕鼓勵民眾養馬並免其徭役。
沒想千年過去後朝還是缺馬。”
衛青亦是輕歎:“若能得後人鐵甲就好了。”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