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影像消失不見,曆代人陷入對地震無限的恐慌,有婦人惶恐地抓住丈夫:“當家的,神說的兩漢是指咱們嗎?”

當今天子稱漢帝,那他們豈不是正在地震...婦人嘴唇微顫地用神跡語:“我們正處地龍高峰期?”

壯碩的男子喝斥:“彆胡思亂想,咱倆從小到大遇見過幾次地龍翻身?少自己嚇自己。”

“可是...”見她還要說話,男子大手一揮,搶先道:“神跡還說夏末、商初、周初也地龍多呢,各家不也一代代傳下來了?”

他強自穩定心神,努力不去想天空中地龍翻身後的恐怖:“後世百姓有政府,咱們也有陛下,這些年陛下免稅減賦難道少了?”

見老妻麵色慌張無錯,男子故作不屑:“怕什麼?平時多看家畜,老鼠跑蛇過道,不就提前預警地龍要來?”

察覺到她還是害怕,他把胸口拍得砰砰作響:“你當家的力氣大,地龍來了你母子先走,我斷後,決不讓房子砸到你們。”

婦人柳眉倒豎,伸手在男子腰間狠狠一扭:“你在胡說什麼呢?咱們一家人死也要在一起。”

百姓在相互安慰,朝廷在緊急商議如何安民,而天幕則在繼續講述:

【自汶川大地震後,國家開始鋪陳地震預警網,監防地震動態】

秦始皇望著眼前不斷閃現的地震數據,原來每年真的會發生如此多地震!

天幕上那些看不懂的機械台,眼底燃氣強烈的渴望:他想要!

【東漢時期張衡製出地動儀檢測地震,我們現在利用地理信息技術遙感,動態監測次聲波,提前預警,為民眾爭取逃生時間】

情緒剛才穩定的民眾一抬頭,就見空中有人拿著一方盒,上麵顯示:地震預警,地震橫波預計XX秒到達某區。

當預警聲響起後,空中民眾開始外逃躲避...曆代來不及細觀後人亮如白晝的城鎮,紛紛瞪大了眼用力記下地震逃生文字。

劉徹忍不前上前幾步,將天幕內容念出:在家中如何應對地震?

在公共場所如何應對地震?

被困廢墟該如何自救?

“好!”他忍不住握拳叫好,今天幕天下共觀,後人說的地震自救小常識天下皆知,後續隻需朝廷配合天幕宣告,便能把自救法貫知每一個人。

你們愣著乾什麼?

快抄啊!朝廷做不出地震預警難道還不會抄嗎?

快看,不僅有地龍自救法子,還有滑坡、泥石流方法,快抄下來。

看著天上密密麻麻的自救法,無數君臣鬆了口氣,謝天謝地,天佑我朝。

若無神跡廣而告之的自救法,天下不知要生起多少事端。

就在他們拭汗時,天幕又給了他們一個驚喜:

【汶川地震後,各單位和建築師在勘察震後樓體時發現,在抗震能力上,木結構古建築要比現代磚混樓房強】

一句話給了曆代信心,後世什麼都

好,但房子沒咱們造得結實,這話可是神跡說的,不信你聽。

【為驗證古代建築抗震效果,英國故宮記錄片節目組,曾請木匠按照1:5比例複刻故宮模型,對其模擬不同震級,每次地震30秒】

實驗過程在曆代人眼前緩緩展開,看得百姓好奇不已:皇宮長這樣?

原來聖上住這裡,好大呀!

從未出過村的老人驚歎:這麼的屋得睡多少人呐?

旁人連連點頭:“難怪東頭趙老頭是東宮娘娘烙大餅,西宮娘娘剝大蔥。”

這麼大間屋住那麼多人,東西宮的娘娘不得一大早起來乾活?

鄉民搖搖頭:唉,聖上的媳婦也不容易喲!

朱棣頭上緩緩升起碩大的問號:故宮?那不是朕的紫禁城嗎?

玄燁&胤禛&乾隆震怒:誰把朕的紫宸殿改名叫故宮?

帝王之居天下中心,豈能以‘故’為名?

無論明清兩代帝王如何震怒,都打擾不到實驗進行,4-5級地震來襲時,故宮小幅度晃動,僅牆體磚快開始倒塌,建築本體無變化。

當7.5級地震來臨時,牆體倒塌,鬥拱搖晃但主體建築不倒。

最高級彆10級地震發生時,故宮晃動非常厲害,但主體建築始終屹立不倒。

曆代民眾張大嘴:哇塞,陛下的屋子這麼抗震?

卻認故宮主體真無恙後,曆代皆人歡呼出聲:“陛下屋子厲害,比後人還厲害!”

看咱們房子造得多結實!

李斯想到天幕曾展出的故宮規模,皺眉頭道:“後世宮殿不及陛下鹹陽宮。”

秦始皇矜持點點頭,鹹陽宮雄偉壯麗,乃曆代大秦國君大朝之地,正應天下紫宮之位,不懼地龍來襲。

劉徹回眸看了眼恢宏的未央宮,滿意地點點頭,故宮?還沒朕的甘泉宮大!

李世民撫掌微微不語,不如看看大唐大明宮、太極宮、興慶宮?

房進不知帝王們的好勝心,抿了抿嘴繼續講著課外話:

【為何古建築抗震能力強於樓房?

因木結樓由柱腳、半剛才性榫卯節點以及鬥栱和屋蓋。

1.柱腳:柱子不直接插入地基,而是下連礎石,上連接榫卯節點,當地震來臨時木柱與礎石不斷摩擦抵抗地震荷載。

即使地震過大,木柱沿礎石滑動也不會輕易斷折,導致房屋倒塌。(地震太大肯定塌)

2.榫卯節點:咬合各方建築的榫卯節點,如同汽車減震器,平衡各方構件,做到牆倒屋不塌的穩定器。

3.鬥栱:鬥栱由許多構件(枓、昂等)組成,疊落間既有空間又卡口連接,遇上地震時各構件相互擠壓變形,消耗地震能量,達到減震目的。

4.屋蓋:重量碩大的屋蓋有很好的反力作用,保證整體建築穩定性,增加木柱、鬥栱等構件抗滑能力。

以上幾個大型構件正好組成多重隔

震效果,雖然木結構受雨水、白蟻等影響,但對抗拉、圧、剪等度影響林比磚石強】

望著天幕上故宮模型和樓房模型對比,雷發達(樣式雷)滿臉嫌棄:後世木匠就這點水平?手藝火候根本不到家!

看看榫邊,咬合得不緊實,況且這實驗做得也太粗糙!

他一抖官袍下擺,坐到徒弟搬來的凳子上,環視眾徒弟,厲聲道:“你們要記住,匠師一道,建屋要做到‘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壞’,方算出師!”

說著他放柔了語氣:“咱們為皇家做事,期責甚大,不能敷衍了事,否則聖上一怒全家大小人頭不保,你們明白了嗎?”

最後一句厲喝讓眾徒弟打了個寒顫,忙點頭應是,未了長子雷金玉好奇問他:“爹,你對神跡中的樓怎麼看?”

雷發達眯起眼睛看了天幕半響,才慢悠悠道:“咱們建房,講就的是下輕上重,力圧萬物,後世樓房如栽樹種木,全靠土裡基土支撐,大震一來,木斷樓倒,你不是看見了?”

【現代建築師從榫卯中得到靈感,現代也在‘彈性建築’設計,用分層橡硬鋼板組和阻尼器組成隔離體,使建築結構不與地麵直接接觸,減緩震動帶來的顛簸】

天幕頓了頓語氣糾結:【事實上咱們建築抗震技術領先世界,但新抗震技術應用造價較高,開發商不願多花錢,反而為省錢造豆腐渣工程。

即使是正常質量的樓房,也難以傳世百年,反而是木結構房屋,維護得好可以傳世幾代,甚至上千年。

如寧波保國寺正殿,便是千前北宋真宗時期所建,還有五台山華光寺等,皆是千年前古建築】

姬老頭望著自家剛砌成的新屋,背著手慢搖搖道:“屋架用材,以鬆柏為上,榆柳次之,杉木又次之。

咱們家家底薄,弄不起鬆柏買不了榆柳木,隻好用石料和杉木建屋,不知道咱們這房子能傳幾代?”

長子見狀笑道:“這有何難?咱們農閒時種點樹,待樹長了兒孫也有新木換梁,這屋呐,自然能代代相傳了。”

經天幕講述,他們村都決定閒時多種樹,為後代子孫積點福氣,否則遇到明清那樣的災難,怕是血脈難續。

姬老頭滿足地點點頭:“不錯,多種點大樹,蓄水。”

姬家父子很認真地為後代謀劃,並不知他們的小院是華夏傳世最久的民間房屋,共傳730年乃當地一景(山西高平市)。

天幕重歸正題:【從災害發生周期便可看出,越到近代災情爆發越頻繁,相應的朝廷救災製度也由粗糙變得完善。

否則以明清災害次數配上商周救災製,人類怕是得團滅】

秦始皇&劉徹&李世民&朱元璋麵無表情:後人覺得這話聽起來好笑嗎?

【救災製度到明清時期,已近乎完善,各地發生災害後,由地方官上報受災情況(時間、地點、具體損失等)

勘災:災害發生後

地方官先勘災上報,再由朝廷派官員前往災地進行核實,好讓朝廷能對災傷作出恰當的救災措施。

核實官員回報朝廷後,朝廷進行議論,商定救災方案,最後救災。

總的來說災情發生後由戶部統籌,朝廷遣巡撫及巡按禦史前往救災監督。

地方政府的布政司進行救災,按察司進行監察救災過程。

同時各縣、州、府的救災機構,根據災情對黎民百姓進行救助】

朱元璋皺眉,忍不住指出後人失誤之處:“這就完了?”

說得太簡略了,他大明還有災傷劃分呢!

輕災分七至五分,重災分十至八分,根據災情等級進行救濟,重災賑濟,輕災賑糶。

並且災民也有等級劃分,一等極貧,二等次貧,三等稍貧,不同災民收到的救濟糧也有所不同。

朝廷為救災所做種種沒被廣而告之,惹得朱-->>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