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章 武備(1 / 1)

平安傳 西風緊 1550 字 1個月前

read_tent_up;張寧回到常德府後決定了解官兵武備情況,在南京時就見過明朝水軍裝備的槍炮刀箭,但隻是遠遠地看了個大概模樣;而現在有了深入了解的機會,作為巡按禦史、巡察地方軍政,完全有理由要求過問地方的軍事訓練、武器管理等內容的。明朝軍事從zhong yāng到地方的分權體係,張寧當官那麼久了是知道的:五軍都督府下屬省級的都指揮使司(地方三司之一);省級之下的府、縣二級行政組織,府設衛有軍力五六千、縣設所一般有幾百人建製,但平時在種地,每年省裡的都指揮使司在農閒時派人組織訓練。以上的軍事機構的文武官員都沒有調兵權,士兵半農半軍,戶籍為軍籍世代相傳永無出路。調兵權在兵部手裡,如有戰事,兵部才有權派遣任命一個總兵官到地方上調集兵馬。平時組織訓練的武將沒有兵權,有兵權的是兵部的人又不熟悉當地人員,所謂“將不專兵,兵不私將”,將兵權分割,有利於防止軍閥割據。明朝這種“垛集軍”實際就是自唐以來的府兵製度,明初洪武時問題不大;及至永樂年間,因永樂帝本身就是一個傑出的軍事家,府兵戰鬥力依然強勢。但從洪熙到宣德這會兒,雖然局麵還沒有失去控製,但府兵製度的積弊已經逐漸暴露出來,加上永樂後期的巨額軍費,朝廷已定策北方防線以進攻轉入防守,暴露了明軍戰鬥力逐漸下降的趨勢。在宣德登基第一個月,太子少保楊士奇也上奏提醒過這種情況:流徙未歸,瘡痍未複,遠近猶有艱食之民;大營及五軍將士馬多瘦損;軍校艱難僅能自給;士卒生計難以維持……張寧在國家機器內任職了一段時間,宏觀上的情況能從紙上了解,隻是不知下麵的詳情而已。他不認識常德府的衛指揮使,隻有先造訪常德知府趙鳴,然後通過引薦與衛所聯係。在大明朝雖然文武不和,但文官的社會地位和權柄明顯比武官高,很多事情上會有“文官節製武將”的情況,地方武將對於京裡來的文官照樣不敢得罪,話語權在文人手裡毫無辦法。常德衛指揮使姓羅,名克敵,是個大肚中年漢,張寧跟著知府去見麵時,倒沒看出羅指揮使和知府有什麼不和,想來知府還算個會做人的官……有的地方文武兩邊矛盾很深,朝裡的奏章還有描述武將被欺負不過了帶兵把地方官挾持的事,當然最後的處理結果武將肯定是要吃虧的。張寧見羅克敵姿態很低客客氣氣的樣子,反倒有些不太習慣。想起前世,如果是某軍|區的軍官那種牛|逼,在地方zhèng fu上誰敢管、有誰權管?不料在明朝見到的軍官卻裝得和孫子似的。大約是因為五代十國武人當權把世人都整怕了,宋以來士庶一起打壓武人,才形成了如今的局麵,宋明都沒有槍杆子|裡出政權這一說……雖然朱棣用行動證明了這一點。張寧提出先去看軍械庫,於是在知府及一眾官吏的親自陪同下去府前街西頭。到了軍仗庫的院子前時,羅克敵竟不能下馬,兩個隨從扶著才好不容易下來。張寧不禁問道:“羅將軍幾年沒有上陣了?”羅克敵臉sè有些尷尬,小聲說道:“不瞞您說,我從來就沒打過仗。張大人有所不知,現在咱們內地的衛所主要任務是交糧、其次才是交兵,前些年南北兩麵用兵,主要有京營數十萬,用不著咱們。朝廷在南方打交趾,年年派人督促交糧,大夥兒哪敢誤了農事?”“你們不事武備,如若有人在地方上作亂,衛所如何守土?”張寧問道。羅克敵道:“通常出點事,知府大人調集負責緝拿盜匪的兵馬司去就辦妥了,用不著衛所……張大人的意思,咱們湖廣要用兵?上回我好像聽到知府大人說要對付什麼教?”張寧看了一眼知府,不動聲sè道:“朝廷裡的人,我不方便透露。”知府聽他扯出自己來,拉下臉來,語重心長地說:“羅將軍身為武將,不事cāo練武備,倒說得理所當然,您如此說話叫張大人回去怎麼對朝中諸公交差,難道要張大人替你掩飾失職?”“是是。”羅克敵額頭上冒出兩根黑線,尋思了片刻忙道,“咱們常德所不僅如期交付軍糧,每有省裡都指揮使司派人來cāo練將士,咱們無不履行……”當然派了幾回來cāo練就不知道了,羅克敵頓了頓又道,“軍械庫內的甲胄刀槍也定期使人修理養護,不敢懈怠。”張寧一本正經地作傾聽裝不住點頭,好像廢話很有意思一般。他一邊聽一邊打量羅克敵身上的甲胄,估計是穿著做樣子的,不過看上去確實是貨真價實的鎖子甲,明軍的護甲大抵就是這樣的水準,聽說這種鎖子甲對於箭矢防禦很高。羅克敵頭上戴的鐵盔卻是很有意思,和běi jing城防上見到的兜帽不同,叫什麼名張寧不太清楚,樣子很像二戰時英軍的鋼盔,不過多了個插紅纓的冒頂,帽簷很寬,可能適合南方氣候的緣故,還能遮遮太陽和雨水?張寧被帶引著瞧了一陣庫中的兵器,多是長槍長矛各式刀劍弓弩,便問道:“常德可有火器?”羅克敵想了一會兒,恍然道:“有!永樂那會兒朝廷裡賞的。”張寧便要去看看。這時他才想起在京師時讀過的明朝律法中的一些條款,好像地方zhèng fu無權製造火器,隻有zhong yāng兵仗、軍器二局可以奉命製造,火器屬於高度管製的兵器。果然庫房裡隻有幾件火器,估計就是象征xing的東西。張寧可以猜測,除了兩京武備和執行大型作戰任務的那些軍隊,地方上仍然是以冷兵器為主。“這一件……嘶,好像叫火箭。”羅克敵指著一件東西說道。不料知府見識還廣一些,糾正道:“一窩蜂,內設多發火箭,點燃後聲大如雷,傳音數十裡,能恐嚇敵兵及戰馬。不過jing準太低,殺傷有限,隻好一窩蜂shè出去碰運氣,中幾枝算幾枝。”張寧讚道:“知府大人好見識。”知府趙鳴聽罷笑了笑,受了鼓舞便又指著另一件火炮說道:“盞口將軍,用木架支撐點燃引線發shè,多用於船上水戰和城防。不知張大人注意沒有,咱們常德四城上就各架有數門這樣的盞口將軍。本官代天子牧一府之地,儘守土之責,自不敢疏忽懈怠。”“羅將軍”的表現和知府趙鳴的對比,讓張寧愕然無語,敢情打仗守土都成了文官的事了?知府微微露出一些得意之sè,又一一介紹幾樣中小型的火銃,稱之為銅火銃、手銃等名。張寧觀察其構造,再次確定明軍火器仍然停留在火門槍的階段。這些小火銃模樣不同,但構造大同小異,主要有兩個結構:前膛細長,用於裝填彈丸,材料粗糙故用鐵箍加固;後麵有球形的隆起的部分是裝填火藥的,側壁有火門,用於引出引線點燃。張寧逐一揣摩,很快有了個發現,這些火銃配備有一種木送子的東西,猜測作用是放置在彈丸和火藥之間用於增加氣密xing的。這種火槍氣密xing太低,有了木送子應該可以增加shè程。不出半天工夫,張寧已經把軍械庫特彆是火器了解得差不多了。如果是去理解明朝這套人際關係和權力規則,張寧會覺得比較複雜,因為大夥兒已經玩了幾千年了;但是到了裝備技術方麵,他感覺很簡單……受過現代的一套係統完整的教育,琢磨簡陋的物理裝置,實在不是什麼難事。從這些初級火器的理解,張寧可以大膽猜測,永樂帝在對蒙古戰爭中發揮了火器的戰績,可能主要是恐嚇製造混亂的作用,主要製造殺傷的兵種還是騎兵。因為此時的火銃實在是太簡陋粗糙了,除了木送子有點技術含量,其它的東西完全沒什麼技術可言。他通常情況下是一個比較謹慎保守的人,但此時也不免十分自信:要造出比這種火門槍和初級火炮更先進的武器,有什麼難度嗎?當然戰爭不是僅靠武器就行的,特彆是機槍還沒發明之前,冷兵器不可能被淘汰。不過路要一步步走,張寧現在想要實現的目的,隻是向姚姬證明自己的武器不會在麵對官兵時吃虧,儘量說服她支持自己的計劃。接著張寧又去實地巡察了軍戶的情況,和普通百姓沒太大的區彆,甚至於負擔更重,羅克敵手下的武官也加入了出行隊伍,好像在極力掩飾一些不公正的規矩。張寧也沒興趣去查他們是否在貪汙和兼並士卒的土地,所謂擋人財路如殺人父母,他犯不著去得罪那幫人。於是張寧隻要不過問讓千戶、百戶們提防的問題,隻問戰時軍隊如何編製如何指揮等細節,他們無不詳細解答。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