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先的母艦由於要承載大量的人口,有著各種非軍事功能,打起仗來總歸有點兒累贅。
在與阿波羅文明發現戰爭的時候,人們就發現了這個毛病,哪裡既民用又軍用的道理,如果真的打仗,爆掉了一艘母艦,死的平民百姓也太多了!
可是在那種情況下又不可能有時間去改進。
但今後經過改進後,基本上就不會有這樣那樣的毛病了。
擁有一顆戰星後,整個社會甚至還產生了新的消費欲望,那就是……更大更好的房子,特彆是人均麵積50平方米以上的房子。
如果未來居住在星球當中,人們又已經不滿足原先那麼點的居住麵積了,原先的房價是按照麵積計算的,房子越大,平均每一平方的房價也就越高。人均麵積其實也就16個平方米,真的不算多。
飛船上哪裡有這麼多的居住麵積。
但現在,人們理所當然想要更大的房子,更好的環境,還可以飼養一些小動物。
雖然新人類文明並不是一個以個人消費欲望來推動經濟增長的文明,不過人們有著消費欲望,總比沒有欲望來的更好一些。
除了一些基本社會福利外,這些物質資源也不可能是免費分配,唯有努力工作才能夠得到,該花錢買的還是得花錢,否則也就隻能夠羨慕彆人。
……
這方麵雜七雜八的社會現象暫且不去多說,對於管理層而言,最大的問題是,目前的人口規模顯得有點兒不夠用了。
1.5億聽起來很多,能夠乾很多事,再加上人類自從在戴森球中,花了三千阿米巴積分購買了【微納米-阿爾法3維護機器人】後,破解進度穩步上升後,人工智能能力穩步上升……
但實際上呢?還是不夠用。如果不是因為各式各樣的複雜原因,管理層恨不得弄出十個億的人口。
人口問題,一直是個大問題!
原先的科技樹,需要用一定量的人口去研發、維持。各行各業的研究所本身就缺人。作為一個四級文明,科技樹早就已經枝繁葉茂,形成了巨量的科技體係。
即便有了輔助大腦技術以及額外感知以後,人類比地球時期聰明了許多,學習效率提升,可是人口依舊有些不夠。
再加上作為四級文明,幾十年不出重大成果,都是有可能的。即便各個科技線的推進速度很慢,但總歸要堅持下去,否則怎麼可能平白無故向前邁進呢?
所以這方麵的人手,能不調用,儘量不能夠抽調,否則就是揀了芝麻丟了西瓜。
另外還有各種行政人員、娛樂業、服務人員等等,這些都是一個文明的必需品。現在人們追求的是全方位發展,不會再像以往那樣,硬著頭皮隻發展一個方向。
甚至,六艘母艦理論上能夠承載兩個億的人口,現在隻裝了1.5億,還沒有完全載滿。然後現在又多出了一顆星球,等開發好居住區後,至少能夠承載10個億的人口,完全就是地廣人稀的節奏。
結果,一部分工作人員搬遷到地麵後,飛船裡就顯得空蕩蕩的了,商業區、各種娛樂場所,都冷清了許多,一些習慣了熱鬨的人倒是挺不習慣的。
擴張人口是一件非常重要,並且異常急迫的大事,但無論整個社會對人口的需求怎麼緊迫,都需要相當詳細的規劃。
人口是一種財富,也是一種負擔。人多了頂級天才的數量也會增多,相關的配套教育、公共服務應該提前準備,人多了之後應該怎麼管理,經濟體係怎麼調整,這些都是新人類文明管理層麵臨的重大挑戰。
“女士們,先生們,1.5個億的人口與10個億的人口是兩種不同的管理方式。如果發生特殊事件,動員10億人口與動員1.5億人是兩個不同的量級。”
“我們的社會,要求的人口質量實在太高了……稍微差一些的人口素質,就會反過來阻礙社會的發展。這一點大家都清楚。”
在這一次的日常會議中,艦長女士重點提出了這方麵的問題。
幸運的是,人類科學家研究這方麵的問題,已經很久很久了,提出了各種方案。
再加上目前這1.5億的人口中,一百歲的年輕人,或者兩三百歲的中年人,綜合素質簡直是前所未有的高。他們經曆過中子星對撞前的黑暗年代,見證過“璀璨銀河分支”的沉淪,又經曆過戴森球事件的洗禮,知道一個文明發展的不容易,基本上都是以藍色思想為主導。
這一部分人形成的社會慣性是很強大的,會帶動下一代人的健康成長。
一位教育方麵的學者,提出了這個問題:“……但我們不能夠完全依賴社會慣性,等我們這一代死了,後邊新出生的人口就不一定了,雖然可以用教育手段讓他們知道這回事,然而教育與親身經曆總歸是兩回事……”
“教育的力量相當有限。”
“所以了,我們應該保持謹慎樂觀的態度。目前1.5億人口形成的大社會,社會風氣形成一定程度的良好慣性,我們要努力在氛圍不變的情況下,在80年以內,擴張到5億人!”
“在150年以內,擴張到8億人,最終一直保持在10個億,甚至可以更多一些,12億,15億,都沒有問題。”
“總而言之,10-12一億是一個比較理想的人數……”
這位女艦長是深藍思維的典型人物,她聽了這一番後,有點不滿意地說道:“葉教授,您的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但首先我要問一句,我們是否能夠創造這麼多的工作崗位?特彆是高端崗位,您知道這個意思吧,高端崗位,不是那種出賣勞動力的崗位!”
“如果沒有足夠的崗位,那可就完蛋了,一大堆人一天到晚無所事事,在社會中遊蕩,整個文明立馬就垮塌了!我們總不可能和以往像地球那樣,去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
勞動密集型產業不是不好,在一個國家處於工業化起點的時間段,比較適合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將農業人口大批量地轉變為工業人口。
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產品成本中,勞動耗費所占比重較大,而物質資本耗費所占比重較小。
但它有著時代的局限性,最典型的特點就是附加值比較低。一艘飛機換幾一件襯衫,襯衫就是所謂的勞動密集型產業。
馮艦長說道:“……就像地球文明那樣,一個服裝店必須雇傭一個服務員在那裡收銀,即便機器人完全能夠代替收銀員,可是為了就業,不得不如此。”
“人口多了之後,必然會出現大量無法適應時代的個體,難道我們的文明,也應該效仿地球文明的政策嗎?”
科技不是萬能的,科技不能夠解決許許多多的社會問題:譬如說,工作崗位。
科技的發展能夠誕生各種新的崗位,但也會淘汰掉很多舊崗位。
科技越發達,對人的素質要求也就越高,然而人類的個人素質總是呈正態分布,就算有智力科技加持,也不可能抹平差距。大多數人都是平庸的,沒辦法從事尖端崗位,於是便產生了一係列的社會問題。